为了迎接杂志十年生日,从七月号开始,我们对外征求读者来信,与我们分享在世界各地阅读《表演艺术》的心情。杂志出炉不久,还热腾腾的桌面,躺著一封字迹秀丽、来自维也纳的纯白信箴;接著,一连三封龙飞凤舞的来信,让我们心儿砰砰直跳到了喉头,看著照片中摆著不同耍宝POSE的大男生一边傻笑,一边纳闷:原先设定的海外变成了境内该如何是好?
呵,就算是海内外同心联欢吧!于是我们决定如文照登。还有那些带著《表演艺术》旅行的读者,要在这里一并致谢──每一位读者都是一粒火种,没有你们,表演艺术不会点燃十岁的生日蜡烛。
十年前的台湾,有谁能想像当下台湾文化活动蓬勃多元的景况?《表演艺术》杂志,可说就是台湾艺文界这十年来发展的全记录。拿在手上薄薄一本,写尽舞台上的喜怒哀乐,道尽学者专家们的苦口婆心。透过她,让远在德国的我,不只读到台湾艺文工作者被大环境折磨绝望的心情,同时也被他们勤奋乐观的无我精神所振奋感动。有像这样特别的情感联系存在,使得我的欧陆生活一点也不孤独,而且和台湾齐头并进。
就像拉图许诺把年轻人重新找回音乐厅、复兴交响管弦乐的合奏形式,说服柏林市大胆地让他在接下来的十年大展身手,救救沈闷僵化的古典音乐会。我们大家对未来有什么愿景?是否已经安排好按部就班的计划,不达到理想绝不放弃?我真的很期待,看看《表演艺术》和拉图在接下来的十年里还能变出什么新花样出来。 林育立.柏林
已经记不得从何时开始习惯看《表演艺术》了。从前它丰富的演出讯息及深入报导是我看节目的指标,改版之后,对于在海外的读者更加便利,因为在杂志还没寄到时,可以先上网解解馋!网站的即时视觉和手抚杂志的触感,是我在异鄕最大的慰藉。 罗璋芳.阿姆斯特丹
《表演艺术》是我和好友们联络感情的好伴侣。大家轮流传阅,约好一起去看表演,但是丰富的讯息和报导常常让人不知怎么选择,每个都想去!真不知这是好处还是坏处?资讯丰富了我的视野,却瘦了我的荷包!现在网站也常上去看,如果网站有声音有动画……那就更完美了!
罗凡怡.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