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单位习惯于「乐观其成」,不习惯「主动研发」,这种心态或许是因这些单位中行政人员多、研发人员少的关系。主动去了解民间文化生态、察看民间需要、研究如何协助,这对文化单位该是何等重要的事!如果只习惯当出钱的「主办单位」、喜欢当没有责任的「协办单位」,不免枉费了文化「建设」的意义。
上个月我们几个人风尘仆仆地到台中地方戏剧协进会去开会,讨论「台湾省地方戏剧比赛」要如何恢复办理的问题。会议的肇因,是因为协进会曾经向总统陈情,希望复办台湾省地方戏剧比赛,总统点头答应并且交代要研究办理,于是协进会开始邀集各有关单位、并展开了一连串的努力。
当我拿到开会资料时,发现这种「要怎么办」的会已经开了很多次了,与会单位的行政人员意见一致,那就是没有钱、也没有能力承办,但是「乐观其成」,如果这件事成了,一定要记得让自己的单位挂上「协办」的名称,好向长官交代。没有主办单位,不知道要花多少钱来办理,因此也不知道要办理成什么样的规模,更遑论要制定什么样的比赛规则、邀请什么样的剧团参加……。
与会的人半数以上来回都花了五、六小时的车程,再加上开了两个多小时的会,用了这么多时间,却只能讨论一些漫无边际的事,无法对这个议题做出具体的贡献、或找到任何可行的方向,真是令人气馁。台湾省地方戏剧协进会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单位,他们从民国四十几年就开始办理台湾省地方戏剧比赛,跨越了内台戏和外台戏的时期,地方戏剧比赛发掘了许多优秀的剧团,多年来协进会还编了许多的剧本让歌仔戏班比赛的时候使用;他们有丰富的历史经验,但是现在地方戏公演的生态已在改变之中,传统地方戏比赛「要怎么办」才能真正对现在的民间剧团有助益,不只是钱的问题,还牵涉到许多执行层面的问题。
要解决这么多问题,对一个协进会而言实在很难独立承担,但是我们的文化单位习惯于「乐观其成」,不习惯「主动研发」,他们习惯于站在一个被动的地位,等候民间单位提案,提案后邀请专家学者开会审查,决定可行与否、以及给予多少经费……。这样的程序看来是合理的、有公信力的,但是对于这些文化活动的内容、品质、影响层次,这些文化单位只能站在旁观和被动监督的立场,无法扮演任何主导的角色、或是担负一些「辅导」、和「指导」的功能。
用「乐观其成」的态度来面对民间提案,有时候会普遍给予每个团体少部分的经费以示鼓励,这是象征性的「平分秋色」;也有可能多补助一些有名声的、有业绩的团体,这些团体有良好的执行能力、比较有保证,这是信任性的「锦上添花」。那么面对一些好像应该办、却不知从何下手的案子,像是这种「缠讼多年」的「地方戏剧比赛」,就只好不断地开会、并且期待能够不了了之最好。
政府请了很多专家学者来开会、表示尊重专业,但这些专家学者只能站在监督的立场为经费把关,他们也是被动的。行政人员是被动的、专业人员也是被动的,文化活动要有生有色,变成只能仰仗民间团体的创意、和执行能力,文化单位除了金钱之外,很难再提供其他的帮助。其次、送进门的案子如果都不理想,经过专家学者评头论足之后打了回票,民间团体也无由知道应该如何改进、得不到任何有效的建议。
这种「乐观其成」、「不在乎失败」的心态或许是因为这些有关单位中行政人员多、研发人员少的关系。有研究才能有发展,主动去了解民间的文化生态、察看民间的需要、研究如何给予协助,这对文化单位该是何等重要的事!如果早年没有乐府官采诗,我们如何能见到今日的「国风」?如果大家只习惯当出钱的「主办单位」、喜欢当没有责任的「协办单位」,不免枉费了文化「建设」的意义。
文字|刘南芳 戏曲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