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专栏 Columns

如何让布衣成为卿相?

多年来我们推广戏曲,不仅是希望培养观众,更希望培养出有能力的戏曲专业人材、成为可以贡献本土戏曲创作的人,我们有义务给予这些「布衣」的创作人员一个可以为「卿相」的机会。

多年来我们推广戏曲,不仅是希望培养观众,更希望培养出有能力的戏曲专业人材、成为可以贡献本土戏曲创作的人,我们有义务给予这些「布衣」的创作人员一个可以为「卿相」的机会。

隋唐年间盛行科举制度,政府透过经常性的考试选拔人材,不分个人的身家背景,经由公平和公开的方式都可以在政府任官职,寒门秀士和富家子弟有一样的机会,布衣可以为卿相,使得民间读书风气大盛、政府也得到优秀的公职人员。

「科举制度」的精神,象征社会的公平、和平民百姓的希望,通过这种公平而公开的竞争,是一种能力的展现与肯定、也会成为一个工作的保障。这样的竞争精神若是放在现在的艺文界,就有点像是文建会的扶植团队、各个社教馆、文化中心的表演申请、各样的补助计划、奖项申请……等等;每年各类型的表演团队总要在这些不同单位、和不同的表格之间来往奔忙,经由公开的比稿竞争、换来些许的演出经费和演出机会。然而这还是提供给经营多年、已经有实际成效的演出团队,那些戏剧界的「布衣」剧团、「布衣」创作人员空间何在?

小型的实验剧可以集合三五好友,在街头广场、或是在小剧场演出,但是以戏曲创作而言,戏曲是复杂的综合艺术,戏曲的表演有许多传统程式的要求、戏曲的唱腔要配合文武场的伴奏,戏曲还有传统的服饰装扮、传统的道具摆设,一出传统戏搬上舞台,不仅是劳师动众、也要有足够的经费和表演场所……,一个新进的创作人员如何拥有这样多的「资源」、面对这样多的「专业」、而有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一个戏曲演员的养成除了基本功之外,必须在台上从「跑龙套」开始学习舞台经验,依资质禀赋慢慢才从配角磨练成一个主角;幕后创作人员的养成也是如此,书本上的理论固然重要,舞台上的真刀真枪更是重要,没有舞台上实际的磨练、就没有成熟的机会。但是放眼国内的戏曲剧团,大剧团、大制作,不会容纳一个小编剧、新导演、或是一个没有经验的音乐设计;歌仔戏虽然在全台湾有数十个职业剧团,但剧团营生不易,平常都是以「做活戏」为主,他们不需要编剧、也不需要导演,面对有「偶发性」的公演场时,就地取材拿现成的传统戏整理出一个新剧本,用「半定型、半活戏」的方式临机应变来演出,这要对音乐、表演有充分的掌握,又不是一个新编剧、新导演即时能够胜任的工作。

进不了大舞台、站不稳小舞台,使得这些创作人材的产生率低、存活率更低。然而还是有许多热中戏曲的年轻人们自组剧团、或是借由学校社团尝试各样的演出,在困难的条件下展现出丰富的创作力,但总难得到大众的关心与注目,也缺乏讨论、以及经验的积累,延缓了进展的脚步。由此我们想到了,一个公平的认证、一个公开的发表空间是何等的重要。

多年来我们推广戏曲,不仅是希望培养观众,更希望培养出有能力的戏曲专业人材、成为可以贡献本土戏曲创作的人,我们有义务给予这些「布衣」的创作人员一个可以为「卿相」的机会:或许我们可以有一个公平的竞赛、甄选,提供一个好的场地、以及好的制作环境让他们一展抱负;退而求其次、我们也该有一份像大陆《剧本》、《新剧本》一样的好杂志,让国内的创作人员有个发表剧本、发表作品的园地,有个和外界沟通的地方。

许多大陆知名的剧作家早年都是在剧团里打字幕、或是帮人提词、抄剧本,从中摸索著写作的经验。现在我们已经缺乏这样蓬勃的、自然的戏剧环境,因此必需想办法「制造」出一点成长的空间,尝试为新人开放一个容许失败的地方,鼓励他们对於戏曲的热心、帮助他们找到一个梦想成真的起点。

 

文字|刘南芳 戏曲编剧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