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在五线谱上写下要说的话,然而不经演奏者,这些话却毫无可能传达至听众的耳中。国内几个持续不断展演国人作品的音乐团体,不但担任为本土现代音乐催生新创作的角色,也是本土作曲家的代言人,本文将借由这些音乐团体演出国人作品的现况,为本国乐团与作曲家们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作一现象的记录。
台北打击乐团「纯粹击乐」
9月20日 台北新舞台
十方乐集「击乐新浪潮」
9月25日 中正堂
现代音乐论坛-卢炎的林中高楼
9月27日 台北十方剧场
作曲家在五线谱上写下要说的话,然而不经演奏者实现,这些话却毫无可能传达至听众的耳中。国内有无以计数的重奏团、室内乐团、甚至各类型的管弦乐团、合唱团,这些音乐团体或定期或不定期的展演相当程度地提升了国内音乐节目的品质与数量。在各种不同编制的团体活化了节目的种类与内容之时,最应受到关切的国人作品却仍旧鲜少出现在节目单中,另一方面,却有几个团体持续地为本土音乐催生与演出。
不哗众取宠只求演出质地─台北打击乐团
九月由国内知名打击乐家连雅文带领的台北打击乐团,将在新舞台展开一年一度国人作品的首演音乐会「纯粹击乐」。这个首演音乐会里的作品,不仅是台湾地区首演,也是世界首演。台北打击乐团虽然不是国内演出团体委托国人创作的滥觞,十七年下来,却是个中翘楚。每年一场由乐团委托本国作曲家的首演音乐会是台北打击乐团年度固定计划之一,这些委托作品在首演音乐会中演出过之后,即列在乐团的演出曲库中,在日后依节目性质与音乐会型态持续地被演奏,尤其在全国巡回演出的专案当中,历年来的委托作品是节目单上的重头戏,旨在将国人的音乐持续不断地于各县市散播,这部分在演出国人作品的音乐会当中约占百分之二十五,其他由乐团主动委托创作的占百分之六十五,而受作曲家委托演出作品则约占百分之十。
除了音乐会以外,面对惨澹的现代音乐票房与国内听众的冷淡,「中华民国青年打击乐作曲比赛暨得奖作品展」最足以窥见台北打击乐团的勇气与远见。这类型的比赛在欧洲的现代音乐重镇已属相当难能可贵,因为不但相关事务繁杂、排练作品费时,惊人的高额经费是令每个主办团体与单位最头痛的问题。台北打击乐团自一九九九年起,每隔三年举办一届,每届并为得奖的作品举办首演音乐会,经费的压力年年升高,二○○二年第三届比赛适逢纳莉台风横扫过境,纵使所有乐器泡水损毁,比赛与音乐会仍然如期举行,笔者犹记得当天令人赞叹的演出与冷清的现场,即便如此的诚意与质地,仍未带给乐团提供新创作发表的足够资助。
然而多年下来,台北打击乐团扎实的能力与对待作品的专注与诚意,赢得了音乐界极高的评价。至今有十多位国内作曲家曾经与乐团合作,其中包括了赖德和、金希文、潘皇龙等众多国际级的作曲家们。而无论票房多惨澹,台北打击乐团的方向却似乎毫不为所动,踏著稳定的步伐,继续为台湾击乐与本土新作耕耘。
由演出到讲座论坛─十方乐击多方进行
相对于台北打击乐团以打击乐为主要项目,同样由打击乐家徐伯年创立的十方乐团则显得「五光十色」多了。甫在八月于国家音乐厅演出潘皇龙的《击乐剧场-太极篇》与吴丁连的《冰冻的叹息》,十方乐击借由乐团所在地的专业演奏厅,自成立以来,提供了作曲家发表作品的一个理想场所与方式,「台湾当代作曲家侧写系列」即为整合作曲家历年作品,作一精髓的呈现。侧写系列甚至因此发展出「台湾现代音乐论坛」,由徐伯年、作曲家杨聪贤与洪崇焜共同制作的音乐论坛,将提供爱乐者一个持续深入探讨现代作品的可能性。
六月里十方乐集推出了《意象缤纷─台湾现代音乐集(一)》,收录了卢炎、李泰祥、潘皇龙、吴丁连、杨聪贤、陈玫琪等六位作曲家的作品,这张录音堪称台湾现代音乐的简史,包含了老中青三代作曲家的音乐,十方乐集委实为本土音乐记下了相当重要的一笔。本月底会在「击乐新浪潮」音乐会中为作曲家洪崇焜发表新作,音乐论坛第一场卢炎的《林中高楼》也即将开跑,年底尚有赖德和委托创作首演、音乐论坛第二场的「马水龙─意与象」,而明年则是钟耀光的作品首演音乐会,多样的制作、缜密的纪录与计划,十方乐击的活力朝著四面八方散播,是个愉悦且生机蓬勃的所在。
另类现代音乐-采风乐坊以千年传统为当代发声
一九九一年,几个国乐高手在二胡演奏家黄正铭的带领下,组成了「采风乐坊」,这个国乐乐器的室内乐乐团却有著不同于其他国乐团体的「声带」──不只演奏传统国乐乐曲,现代音乐也相当拿手。也许是创团之初,因缘际会下遇到了作曲家潘皇龙、温隆信与瑞士籍指挥家罗彻特等音乐家,采风乐坊自创团开始即不断演出本土作曲家为国乐乐器写作的新曲,并且致力于国乐现代作品在海外的交流。自创团以来,以工作坊的形式介绍国乐乐器,再让参与的作曲家自由挑选乐器与编制创作,乐团研读这些创作加以排练演出,使得作曲家可以有最扎实的国乐现代音乐经验,这个与作曲家的互动模式也延伸到欧洲。近年来,采风乐坊已在奥地利、德国、波兰、克罗埃西亚等地,带给欧洲听众十分「另类」的现代音乐──原来古老的中国乐器声响拿来演奏现代音乐是这么美!这在各种创新的可能性已然被挖掘殆尽的欧洲,有如从天而降一道曙光,在现代音乐界里引起不小的震撼与波澜。明年春天采风将再度前往柏林与维也纳,显见采风乐坊的音乐已经受到各音乐节的瞩目与关切(注)。
「财团法人益生文教基金会」是采风进入另一个阶段的踏脚石。因为经常出国演出,虽然连续八年获得文建会优秀扶植团队的补助,庞大的支出仍使得采风乐坊的营运一直很拮据,所幸二○○二由爱乐者捐赠资金成立基金会与场地,让采风乐坊终于有了最实质的鼓励。将本土作曲家的作品带至国际舞台的梦想已经实现,更蓬勃的未来是可以期待的。
经费、作品与观众
这些乐团在展演国人作品所遇到的困难,不外是欠缺三样东西:经费与作品与观众。要找到纯粹资助新创作展演的资金,难如登天,来自政府的补助不是卡在层层规定与关卡无法取得,就算取得也只能说聊胜于无。台北打击乐团克勤克俭,十方乐集以出租剧场、制作技术来多元发展,采风乐坊则以教学、传统或通俗音乐会等方式持续经营,或开源或节流,以求在演出国人作品上不要缺席。而新作品、好作品也是一直被期待的,尤其是当代作曲家的作品缺乏统一性的整理与出版,有心演出本土管弦乐作品的「乐兴之时」管弦乐团因为无法解决高额的谱务制作经费问题,而几度无法落实这个计划。
现代音乐的观众经由这些团体多年的经营下,逐渐呈现成长的迹象,但是最欠缺的仍是音乐界自身的掌声,如果现代音乐在音乐的国度里,仍属小众音乐,那么又如何能期待门槛外能够拥有知音济济呢?这些团体正一笔一笔地写入属于台湾自己的音乐史,政府当局与台湾的观众也应当回馈他们实质与精神的鼓励。
(本刊编辑 林芳宜)
注:2003年3月28日至30日在维也纳、柏林演出「欧亚庆典」音乐会。
延伸阅读:
1.本刊第102期,赖惠娟〈新韵不绝,声扬国际─采风乐坊十年来时路〉,p.50,2001年6月。
2.本刊第117期,林芳宜〈「鼓动」新声,却鼓不起音乐人的热情─评「鼓动」台湾击乐创作新声〉,p.30,2002年9月。
3.本刊第128期,林芳宜〈窥见作曲家的私密花园─访台湾现代音乐论坛制作人徐伯年、作曲家卢炎与杨聪贤〉,p.66,200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