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承宗的生命力与毅力绝对是超越凡人的。(白水 摄)
音乐 演出评论/音乐

阳刚之美以外

听殷承宗钢琴独奏会感

如此充满内在、亲密感受的乐曲一到了庞大音乐厅中,自然就无法保有原来的气氛与特质了!然而,殷承宗手下的〈雪泥踪迹〉仍然成功的显现了雪地里孤寂苍白的特色。

如此充满内在、亲密感受的乐曲一到了庞大音乐厅中,自然就无法保有原来的气氛与特质了!然而,殷承宗手下的〈雪泥踪迹〉仍然成功的显现了雪地里孤寂苍白的特色。

殷承宗钢琴演奏会

1999年11月18日

国家音乐厅

殷承宗算是近数十年来非常受国际瞩目的中国钢琴家。去年十一月十八日晚在国家音乐厅的独奏会,他选择了许多以精致小品集合成的曲目:海顿F大调鸣曲、舒伯特四首即兴曲(作品一四二)和德布西的十二首前奏曲(第一册)。

海顿奏鸣曲F大调,较少被人演奏,殷承宗选择了这首悦耳,而且极适合他弹奏个性的奏鸣曲开场,给人充满了旺盛生命力与充沛精力的节奏感受,第二乐章的慢板旋律吟唱也相当吸引人。然而,在每个乐章开头所带给人的兴奋期待,总是在乐曲继续进行中,逐渐褪却、暗淡。似乎,演奏者对乐曲的掌握和个性表现是表层的重点式涵概,而非以乐曲建筑架构为基石的叠起与营造发展。

舒伯特的四首即兴曲(作品一四二)在殷承宗手下并未让人感受到舒伯特特有的亲切、甜美、优雅、温柔和细腻感性,只有在第四首f小调即兴曲出现时,才让人感到演奏家又再回到了他所熟悉的强烈节奏的外在表现,因此,有著匈牙利风格的快板,充满了活力与诙谐。

庞大的音乐厅!

下半场的德布西十二首前奏曲(第一册)是完成于一九〇九年和一九一〇年之间,属于德布西的中时期创作。不同于其他作曲家与先前的作品,德布西将每首前奏曲的标题都置放在乐谱的尾端,为的是能让听者或演奏者享有足够的自由感受与个人空间。这些简短有如幻想曲结构的小品,都是作曲家对某些图画、诗词、人物、大自然景色或古老传说的回忆,其实每首前奏曲都有著极明确的个性和气氛。由于作曲家所追求的是比较亲密的个性,因此,在大型音乐厅里演奏这些前奏曲,并不很合适。德布西自己曾经提过前奏曲里的〈德尔夫的舞女〉(Dansenses de Delphes)和〈雪泥踪迹〉(Des Pas Sur la Neige)只能在「四只眼睛」之情况下演奏,而如此充满内在、亲密感受的乐曲一到了庞大音乐厅中,自然就无法保有原来的气氛与特质了!然而,殷承宗手下的〈雪泥踪迹〉仍然成功的显现了雪地里孤寂苍白的特色。

在前奏曲中,充满巨大声音的几首,如〈西风所见的〉和〈沉没的大教堂〉,殷承宗如鱼得水,自由自在地遨游于键盘上不再受拘限。然而,在一些时时都可让人感到病态、萧条、慵懒、而又妩媚气氛的标题取自诗词的前奏曲,如〈平原之风〉和〈暮色中的声音与芳香〉,似乎,在钢琴家手下只是直接的表态与粗犷的外在声音。因而听众们无法感受到乐曲中试图呈现的飘飘然彩晕和蒸发在暮色里的气息。这组几乎与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册(1913年出版)同时期创作的「前奏曲」,算是德布西以声音绘出的文学、艺术创作。

然而,是否弹奏者与听者都必须有著与作曲家同等层次的艺术气息才能感染到音乐里的象征和意境?

殷承宗在人生上的经历:文革时期的不懈耐力,还有在七〇年代与国际顶尖乐团合作《黄河》协奏曲荣耀,加上近年旅居美国的生活,都不是一般脆弱音乐家所能承受的。这些心路历程,妥协与抗争之间的争扎,自然在演奏家诠释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然而,只有伟大的艺术家才能同时融合精神哲思、理性思考与感性的升华。而这也正是每位演奏家终生追求的目标。殷承宗的生命力与毅力绝对是超越凡人的,可是,或许就如法国诗人波特莱尔(Charles Baudelaire)所写:「艺术是什么?那是创造一种幽暗性的魔术……」艺术并不仅于阳刚之美。

 

文字|叶绿娜  钢琴家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