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伯特出生地,现为舒伯特博物馆。(林静芸 摄)
里程碑 Milestone 里程碑

孤寂心灵的绝美叹息 舒伯特诞生200周年

舒伯特是所有作曲家中最年轻去世的,因著过早的离开人间,没能看到自己所盼望的光明,但他用心血谱写的音乐作品,将永远成为人类文化宝库的珍品。在其诞生二百年后的今日,更可藉著他隽永而深沉的音乐语言,让我们更认识过去,思考未来。

舒伯特是所有作曲家中最年轻去世的,因著过早的离开人间,没能看到自己所盼望的光明,但他用心血谱写的音乐作品,将永远成为人类文化宝库的珍品。在其诞生二百年后的今日,更可藉著他隽永而深沉的音乐语言,让我们更认识过去,思考未来。

纪念大师二百周年诞辰

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

1月25日 台北国家音乐厅

浪漫与诗情

1月31日 台北国家音乐厅

公元一七九七年(二百年前)的元月三十一日,音乐界诞生了一位音乐史上最苦难,最不得志的音乐大师──舒伯特(Franz Schubert)。在当时,音乐家均靠宫廷供养,如巴赫、韩德尔、海顿等人;如此一来,这些音乐家可无后顾之忧的专注作曲、练习、演出,在亲王贵族的呵护下既不虞匮乏又得到赞美。但此一习俗到了莫札特、舒伯特等人时,他们开始想以「自由乐人」的身分出现,不再受依附于皇室权贵,因此境遇完全不同,在创作上,不但必须不断自我突破,还要作些迎合大众口味的作品以增加演出机会来维持生计。

所谓「自由」就是得付出相当代价,没人管,没有保障,十八世纪末叶的音乐家,因著法国大革命之后带来了文艺复兴思潮,艺人们也想从宫廷中走出来,莫札特是在这波风潮中率先游走各地,他虽在宫廷中大有声望,但不愿受宫廷约束,而选择走入社会,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只可惜莫札特因著艺术家的本质,挥霍、好客又加上不善于理财,最终落到贫困潦倒的地步,死后又因他是老百姓的身分,出殡礼仪式仅能在教堂边门举行,也只能埋葬于贫民公墓,甚至到今天连正确的墓穴位置都无法确定。

自由乐人

相对于莫札特,舒伯特的境遇更是可怜,因为舒伯特羞涩的个性并不适合依附于权贵门下,而他也不愿以自己的艺术为统治者粉饰太平,或写一些娱乐用,浮华空虚的作品。舒伯特倾注全部心血将他内心深处的叹息、渴望与呐喊幻化为一颗颗绝美的音符。除了敏锐的描述心灵深处的作品外,他更将音乐与诗歌作紧密的结合,用富于表现力的旋律与和声来表达诗的至高境界。

这些描绘情境的小品,虽然寓意深远,但在当时的宫廷中缺乏被肯定的机会,在群众中又无作秀的本质,仅能在一些私人的沙龙音乐会中出现,即使最有名的《未完成交响曲》也是在死后三十七年后才被发现。舒伯特不像莫札特、贝多芬在生前就大大有名,得到世人的欢呼,他在世之日仅仅推出一百多首小曲子,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在死后才陆续发现,甚至在一百五十年后还在发现遗作。他是穷困潦倒,居无定所,贫疾而终,音乐史书中记载舒伯特是病逝于伤寒,但又有一说他的死亡与营养不良有关。

舒伯特出生于维也纳近郊的利克顿泰尔贫困的农村小学教师家中,占地大约十坪左右,舒伯特一家十几口就住在这儿,这间现已成为舒伯特博物馆的房子总共只有两个房间,进门为餐厅兼厨房,只有三坪左右,在这个房间的角落,就是舒伯特的出生地,隔壁较大的一间也不过六坪左右,是他们全家十几口的居所,今天这个房间仅能立著一尊舒伯特的塑像,可见房间有多小。

今天的维也纳人以舒伯特为荣,他们筹组了舒伯特协会,除了在市立公园立了舒伯特塑像,并于一九〇八年五月将舒伯特出生地规划为「舒伯特博物馆」,收藏舒伯特生前遗物,包括钢琴、眼镜、文稿、图像等等;并将博物馆规划成琴房、书房、艺术廊,以及居所图片展,是一座値得参观,让人缅怀的博物馆,位于维也纳第九区Nubdorfer街54号。

天才早露

舒伯特的父亲是维也纳鄕间一所小学校长,除行政工作外又兼教音乐,妈妈是一位厨房的女仆,家道淸寒。舒伯特在十四位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十三,虽然家境贫寒,但舒伯特从小就在浓厚的音乐环境中成长,家中大哥、二哥都会乐器,舒伯特也学钢琴、小提琴、中提琴及理论作曲等。从小舒伯特即显露不凡的音乐天分,能指出父亲奏错的地方,十一岁时以出色的歌声担任教堂歌手。

随著年岁增长,家中负担日渐加重,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舒伯特进入住宿的教堂合唱团康维特学校,当年教堂的伙食非常差,午餐与晚餐间隔长达八个小时,饥肠辘辘的小舒伯特注定了营养不良的命运,直到变声期才不得不离开学校。在这段期间最重要的是认识乐长沙里艾利(Salieri),他就就是电影《阿玛迪斯》中设计谋害莫札特的音乐前辈。

虽然舒伯特的生活相当闲散,但掩盖不了他的音乐才华,十三岁时他已完成钢琴变奏曲及幻想曲,但他常常苦于没钱买五线谱,于是留下一句:「如果有钱就好了,就可以天天作曲」的感伤话。十六岁时母亲因伤寒去世,舒伯特开始到父亲学校当助理老师,但不久便对刻板而枯燥的教书生活感到厌倦而离职,但迫于生计只好又去教小朋友拼音与文法,就这样舒伯特过著心灵交战的日子,总是展不开眉头,既无能力购买钢琴,亦无能力将自己的作品出版发行。

十七岁时,舒伯特完成第一号交响曲,但同年他父亲的续弦使得家中气氛更不和谐;直到一八一七年,舒伯特认识了富有的剧作家萧伯(F. v. Schober),让舒伯特人生起了一大转机,透过与萧伯的交往,舒伯特认识了不少文学家、歌唱家、诗人、绘画家及作曲家等,也接触到宫廷官吏史帕文(J. v. Spaun),及对他最有影响的歌唱家福格尔(J. M. Voge),福格尔是宫廷歌者,对将舒伯特的歌曲推介到各地有重要贡献。

多产的作曲家

舒伯特的作品大体可以分三类,第一类为六百多首的艺术歌曲,包括最重要的二部声乐作品《美丽的磨纺少女》和《冬旅》,以及后人为他编辑出版的《天鹅之歌》。第二类是九部交响曲,其中以b小调第八号交响曲《未完成交响曲》和C大调第十号交响曲为代表,第三类为其他乐曲包括十九首弦乐四重奏、二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四首小提琴奏鸣曲等。

《美丽的磨纺少》写的是一个纯真的靑年在百花盛开的春天,怀著对未来无限的希望出发,去寻找幸福和欢乐,是一部优美的抒情诗。而《冬旅》的主人却是饱经风霜的中年人,在冰天雪地的寒冬里,漫无目标地到处飘泊,往事只能增加痛苦,未来的命运是更凄凉的,是一部黯淡的音乐悲剧。

《艺术歌曲》它有三个必备条件:好的词、美的旋律,以及贴切的伴奏陪衬,而这三者正是舒伯特所擅长的。舒伯特擅于将诗人内心的思维、理念所洗炼的精髓,反映在他细致的音乐语言中。舒伯特忧郁深沉的感情常常从脑海中如泉涌般流露不已,他将艺术歌曲提升到最高境界,成为一首首诉衷肠的作品。除舒伯特外,舒曼,布拉姆斯等人也都是具有文学底子且富哲学思维的音乐大师。

舒伯特一生写作了十首交响曲,一般来说第四号《悲剧》、第五号、第六号三首在音乐风格上较接近海顿、莫札特及贝多芬,是他二十岁前的作品,这些作品在生前均未能获得靑睐,而代表作第八号交响曲也在他死后三十七年才被发现,这首乐曲因为只有两个乐章而有《未完成》之称。

一八二二年舒伯特原想将这首乐曲献给格拉兹市的音乐协进会,没想到所托转交的人未将乐谱送达,竟放在自己家中,在舒伯特死后三十七年,维也纳音乐之友社乐团到格拉兹市演出,在几经周折后由指挥家侯白克得到这首乐曲,他曾试图将曲子补作两个乐章,但总有画蛇添足之感。

据传舒伯特于一八二五时曾做一首交响曲,惜未能寻获,应列为第九号交响曲,第十号则是一八二八年的作品,这首曲子是由孟德尔颂在一八三九年在莱比锡发表的。(孟德尔颂除作曲外,在推介前辈作曲家作品上可谓功绩卓著,如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就是因著孟氏的发表而声名大噪。)

这里有神圣的火光

舒伯特有小贝多芬之称,也许他的作品颇有贝多芬的风格,舒伯特从小非常崇拜贝多芬,他们虽然都住在维也纳,但一直未能谋面,当贝多芬卧病在床时,舒伯特曾二次前往探视,但没见著只好留下乐谱,等到贝多芬病情日重,不能作曲时,辛德拉为了帮助贝多芬解闷,把舒伯特的乐曲给贝多芬看,贝多芬看了感叹的说:「这里有神圣的火光」。

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三日贝多芬去世时,舒伯特是八位执绋者之一,八个月之后,舒伯特也随著贝多芬共赴黄泉,他在临终时吿知家人希望能将他葬在贝多芬的墓旁,他二哥费南迪就照他的遗嘱,将舒伯特的墓园安葬于威灵公墓,离贝多芬二个墓穴的位置。(因二人相距八个月,中间已经埋了两位。)

一八八八年,奥国政府辟了中央公墓,并于园内特别规划了音乐家荣誉墓园,将莫札特的精神堡垒立在中央,正中间则并立著贝多芬与舒伯特的墓碑,达到毗邻而葬的遗志。今天舒伯特的墓碑上刻著「这里长眠著音乐上丰富而珍贵和完美的希望。法兰兹.舒伯特葬于此」。

舒伯特是所有作曲家中最年轻去世的,因著过早的离开人间,没能看到自己所盼望的光明,但他用心血谱写的音乐作品,将永远成为人类文化宝库的珍品,藉著他隽永而深沉的音乐语言,让我们更认识过去,思考未来。

 

文字|黄孝石  音乐工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