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视歌仔戏团演出的《靑天难断──陈世美与秦香莲》中,我们看到了包公蒙蔽昏聩的一面;在国立国光豫剧团演出的大陆剧作《包公误》中,我们见到了包公刚愎自误的一面。剧作家尝试以新的观点来编撰「翻案戏」或「改编戏」,提供给观众多元的视野去思考剖析人性的复杂面;同时也深化了包公至情至性的本色,还原了「人」性中所可能产生的偏差谬误。
歌仔戏《靑天难断》
10月24〜27日
国家戏剧院
豫剧《包公误》
11月15日
国军文艺活动中心
犹记得那一阵子「开封有个包靑天,铁面无私辨忠奸」的歌声响彻了街头巷尾,一连百余集的《包靑天》欲罢不能地在电视上演著,掀起了一片火红火热的「包公热」。这个从宋元以来就流传在民间的故事题材,为何至今仍具有无限的魅力,能够获得现代观众的靑睐,赢得收视率上的头筹。我想除了编剧的功力紧凑、演员的演技精湛、导演的手法创新、拍摄的技巧多元外,无非是这样的素材自古而然地反映了现实的生活面。即使是处于二十世纪的时代尖端,面对著政治的汚浊黑暗、社会的暴力乱象,也不禁要发出「救国难、谁诛正卯?掌刑法、难得皋陶」的喟叹,而期盼著具有「淸官」形象的包公,能够秉公执法、拨乱反正,重塑社会的新秩序。
淸官包公也有被蒙蔽之时
以包公为故事题材的戏曲搬演肇始自宋金,大兴于元代,明淸以后广为流布,尤其在地方戏中相关的剧作更不计其数,形成了所谓「包公戏」的剧作类型系列。在这些沿袭改编或再生创作的戏曲作品中,包公大致都是被塑型成「淸耿耿水一似,明朗朗镜不如」的人物特性,在各种讼狱纷争的公案中,透过缜密细微的调查推敲,运用深思熟虑的机谋智慧,为枉死者申冤报仇,替受屈者平反昭雪,令作奸者匍匐认罪、使犯科者难逃去网。甚或将包公赋予神化色彩,使其具有「日断阳、夜断阴」的本领,既能断人又能审鬼,而得以代天行道、惩恶扬善。
对于这样一个具有著「淸官」正字标记的符号人物,巧的是在十月、十一月的传统戏曲演出中,有两出剧作都不约而同地从不同的角度,揭露了包公迥异于传统的面相;由中视歌仔戏团演出的《靑天难断──陈世美与秦香莲》中,我们看到了包公蒙蔽昏聩的一面;在国立国光豫剧队演出的大陆剧作《包公误》中,我们见到了包公刚愎自误的一面。剧作家尝试以新的观点来编撰「翻案戏」或「改编戏」,提供给观众崭新的观点,多元的视野去思考剖析人性的复杂面;同时也深化了包公至情至性的本色,还原了「人」性中所可能产生的偏差谬误。淸官固然难求,但是遇到像《老残游记》中以百姓鲜血所染红的淸官,岂不是比贪官酷吏更令人生畏?
《靑天难断》毁了包公一世英明
在《靑天难断──陈世美与秦香莲》中,编剧为了开脱陈世美在传统戏中负心背义的人物形象,于是设计出〈金殿赐婚〉的情节:在基于皇命圣旨难抗、众臣推波助澜的情景下,陈世美只好「赶鸭子上架」的屈从婚事;在〈二度花烛〉中,梦眼迷离地将公主误认为香莲,却又在有口难言语焉不详的情况下,半推半就的再作新郞;而为了指陈「婚变」并非是世美的本心原意,于是又架构出王有千这样一个反派人物,来承担起所有的罪失。于是在〈心怀不轨〉中,有千早已打定主意,无论如何也不让世美与家人会面;在〈横生波折〉中,更是将世美嘱交的安家钱银占归己有;在〈小人心机〉中,唯恐自己东窗事发,也为了保全自身的荣华富贵,于是乾脆一不作,二不休,将香莲母子骗往柳林,打算〈血溅柳林〉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孰知家人陈兴尾随其后,仗义相救,遂使香莲母子逃过一劫,但却与有千双双跌入柳林池中毙命。而在有千蓄意揑造的陈述中,使香莲误以为是世美不认糟糠,意欲杀妻灭子,于是前往开封府衙击鼓鸣冤,要求包拯为其主持正义。
是以在〈靑天判案〉的审判中,又回归到传统戏中「铡美」的情节。包公以世美欺君再婚、不孝父母、杀妻灭子、累及无辜等四项大罪,将世美判处铡刑,表现出不畏强权豪势、为民伸张正义的「铁面」形象。这样的构设布局,不仅没能为世美强力的反正,反而牺牲了包公的一世英明,真真陷入于「靑天难断」的吊诡中。包拯断案向来是明察秋毫、讲究证据的。然而在本剧中,由于主谋者王有千已经一命呜呼,死无对证;再加上并未留下任何蛛丝马迹,可作为查证寻访的线索;以致包公枉顾世美的分辨解说,仅凭著香莲的一番说辞,就判定世美的罪行,岂不是显得过于轻疏草率,令人无法信服。而这样的草菅人命,所刻意彰显出来对于强权豪势的抗争,岂不是具有著深刻的嘲讽意味。
《包公误》献参「设计」了包公
相较之下,《包公误》中的构思显然合情合理许多。全剧以太师庞文与庞妃〈阴谋陷害〉平西王狄龙为始,借由姪子庞血冒充太监假传圣旨,先由边关将狄龙诓入内宫;而后在御花园中刺杀太子,诬陷嫁祸给狄龙;皇后为了查明事情真相,嘱令包拯侦办此案。适包公染病,遂命其子包贵代为审理。包贵察觉其中疑点甚多,恐怕事有蹊跷,于是细心察访。庞文深知包公不受贿赂、嫉恶如仇的人格个性,于是巧妙设下〈借刀杀人〉之计,命庞文假扮狄龙家人前去献参求情,果使包公震怒万分,「误」以为包贵徇情枉法;再加上初审时,人证、物证齐全,狄龙在无中生有的逼供下,气愤地揽下罪行,遂使包公「误判」狄龙死罪;庞文〈另设奸谋〉,命庞妃前往开封府送礼催斩,以免夜长梦多;恰遇狄龙之妻段红玉自边关赶回前来申冤,「误」以为包贵接受贿赂,贪赃卖法;此时边关传来吿急军情,段红玉以家国社稷为重,自愿请缨杀敌;在扫荡狼烟之际,并搜获庞文与西夏密谋的信函,返京为夫洗雪冤情。
剧情进展到此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编剧在此真相大白的时刻,笔锋一转又引发另一个戏剧冲突。红玉返京击鼓鸣冤,一吿执国太师庞文勾结西夏王祸国殃民;二吿西宫庞妃阴谋篡位谋害忠良;三吿开封代理府尹包贵贪赃卖法,要求包公严加惩治不能护短。然而真正错断了好人、误判了狄龙的却是被口口声声尊为「靑天铁面」的包公,斯情斯景真叫包公无地自容。包公沈痛地陈述自己的过失,在惭愧自责声中,决心自惩开铡赴死,让百官引以为傚尤,以警惕执法者必须心明眼亮、愼思明辨。这样的风骨,这样的担当,叫人从心里面对包公涌出了无限的崇敬,也将舞台悲壮的氛围渲染到最高潮。
改编须在严谨、合理的架构中
从严惩治贪赃枉法之徒,是包公一生所恪守的为政原则,即使是子孙犯法也决不宽宥,这正是包公受到民众爱戴拥护的原因。史书上曾载其任庐州知府期间,「有从舅犯法,希仁达之,自是亲舅皆屛息。」是以在后来舞台上演绎出《铡包勉》或《包公陪情》等大义灭亲的戏文来;《宋史》中以「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来评价包公,传神地表露出包公刚直不阿、淸正廉明的人品风格。而这也正是剧作家在编撰本剧时巧妙掌握的关窍;庞文巧设圈套行贿求情,正是要包公弄假成真,误以为狄龙身罹大罪;而由于狄、包二家有姻亲情谊,误导包公以为包贵是为了庇护狄龙,而徇私串通。对于包公而言,这些大忌恰成为其审案的盲点所在,导致其预设立场,偏差失误。而当其知道自己一意孤行、刚愎误审的结果,不仅是屈陷了好人,也损伤了边关无数部将与百姓的生命时,他决不逃避,也不掩饰,更不自我宽待,要求自惩受铡,以前车之覆为后车之鉴。淸风明霁的操守,放眼古今政坛有几人能出其右?
《包公误》原为大陆扬剧剧本《包龙图误断狄龙案》,是取材自民间传说,在元杂剧中也有《糊涂包待制》的剧目,不知是否即是搬演此类故事。而后该剧经由许多剧种移植加工、编修上演,在豫剧中删削了不少枝蔓,凝聚了戏剧张力,以受诬罹罪始,以缉凶平冤终,围绕著「害人寻人」的主线架构剧情,布局谨严巧妙;再运用一把剑与千年人参串联关目,成为剧情发展的副线。通过主线制约副线、副线推动主线方式反复推衍,将角色人物的塑造与事件的关联组织,都做了有机的整合,针线绵密、前后呼应。当然其中也难免还有小瑕小疵所在,如最后太师、庞妃、庞血等开铡受刑的结局,节奏处理的稍嫌过快;如将其设计为庞妃等人不知真相已水落石出,还到开封府来狐假虎威,被当场收押伏首认罪,当更能收到大快人心的效果。
运用翻案或改编的手法,为传统剧作灌注新生命,的确是给予观众更多评赏的空间。但是如果无法在主题意识、表演艺术、导演手法、角色形塑上作缜密的设计、谨严的架构,合理的安排,获致思想内涵或艺术表现上的成就与突破的话,那么就失去了翻案改编的立意,甚至于也抹灭了原剧中撼动人心的力量,摒弃了感人至深的情节,糟蹋了优秀演员的演技。一出戏要成为「经典」名作,能够在舞台上历久不衰,普遍受到观众的肯定,是必须经过千锤百炼的过程,在不断的艺术加工与反复的编修创化中,寻找到最适度合宜的定位,以发散浓郁醇厚的戏味。当然这其间可能关涉到编导、演艺、制作等大环境的问题,我们也期盼能借此对于台湾的戏曲文化与制作生态重新作一整体地探索与思考。
文字|蔡欣欣 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