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墨林,台湾小剧场最后一位左派实践者,与主流、体制壁垒分明的叛逆先声,穿梭小剧场界二十年,自八月起却有了全新的「雇主」身分:「牯岭街剧场」艺术总监,在与台北市文化局签约后,他与号召而出的剧场界伙伴组成阵容坚强 的经营团队,要将牯岭街剧场重新推上舞台发光发热。王墨林说,「我已经快六十岁了,想把累积做小剧场的经验传承 出去,牯岭街将是一个总结我过去经验的据点。」
当剧场界的先锋王墨林碰撞上牯岭街小剧场,会擦出怎样的火花?答案即将在八月揭晓。
五月初,牯岭街小剧场经营权重新招标,由王墨林的「身体气象馆」得到优先议约权。许多人好奇,这位自七○年代,总是领头在体制外冲撞的「左派」大将,为何愿意接触体制的游戏规则?但王墨林认为,这不意味著「妥协」,「而是人生中实践理想的最后机会。」脸庞上灰中带银的胡渣,透露著这位前几年还以撕掉身分证,表达对「国家」虚无看法的行为艺术实践者,也正在面临岁月与时代的拔河:「我已经快六十岁了,想把累积做小剧场的经验传承 出去,牯岭街将是一个总结我过去经验的据点。」王墨林说。
资深剧场人王墨林,要在这里传承经验
穿梭小剧场界二十年,王墨林是两岸知名的资深剧作家、剧评人,也是小剧场导演。一九九一年,他成立前卫艺术团体「身体气象馆」,透过这个团体所制作的展演,对台湾近十年来「身体意识」、「身体文化」论述产生深远的影响。但二○○三年,王墨林自己判了它「死刑」,当时他表示,年纪大了,战斗力衰竭,「大砲」性格不再。之后他投入差事剧团,参与钟乔的民众剧场,或者与年轻剧团搭档合作。
但今年年初,如果儿童剧团退出牯岭街小剧场经营权后,却让他陷入长考,最后,一生为「边缘发声」而始终两袖清风的他,以拿出父亲留下来的三峡老屋,「可以抵押二十万元」作为标金的决心,做了人生最大的决定。不仅以「身体气象馆」的名义投标,签约后他也号召剧场界伙伴组成阵容坚强 的经营团队。重燃斗志,邀集容淑华、耿一伟、刘守曜等人,要将牯岭街小剧场重新推上舞台发光发热。
从「无领(薪水)」阶级艺术家到成为每月需发薪水的经营者,王墨林即便知道未来团队成员会各司其职去进行行销与赞助工作,但还是犹豫从「非主流」到「主流」的个人角色转变。团队里,与王墨林因「牯岭街」而结识的政大企管系教授,同时也是政大社会与文化创新育成中心主任黄秉德是属于「市场派」 的伙伴,黄秉德认为,未来牯岭街新团队的经营,他将协助艺术家在「资本市场里找到无产阶级的新空间」,黄秉德说,小剧场的前卫性与艺术性也许不是一般人可以接受,但「创意」是小剧场与社会沟通时的共同语言,「在执行过程中留下可以和市场沟通的缺口,让娴熟市场的人透过这个缺口,对小剧场有更多暸解,找到更多元素,就可以找到更多资源。」
牯岭街剧场前身为台北市警察局中正二分局,一楼保有牢房实景,过去是前卫小剧场的发源地。王墨林认为,这是台湾难得标志为「小剧场」的场地,但之前的经营未凸显其前卫、创新的特质,现在他有的是时间,将投身其中,慢慢把他的经验融入牯岭街小剧场具历史氛围的空间中。值得注意的是,即将挂牌的牯岭街剧场,将拿掉「小剧场」的「小」字,经营团队认为,这个仅容纳七十人的「小」剧场:「你说它大,它就能做得很大!」
开幕推出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行为艺术接力演出
八月下旬,牯岭街剧场正式重新出发。经营团队将与文化局举办一个宣誓「小剧场新时代来临」的接管仪式。接著将有一连串的开幕活动,自八月二十七日下午展开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行为艺术接力演出,一直延续到二十八日,演出者包括王墨林、瓦旦、高俊宏、丰政发等剧场人。而牯岭街剧场将一并推出老照片和历史文献的静态展,艺术家姚瑞中也会规划台湾小剧场大事纪的展出,其他艺术家苏汇宇等则以「我爱林志玲」为题推出装置艺术。
接著,王墨林计划在十月推出「三城艺术共同体」的两岸三地小剧场汇演与工作坊,邀请香港、上海的小剧场与台湾交流。牯岭街剧场除了发挥行为艺术、串连小剧场汇演等特质外,未来经营团队也期待它是一个多元的创意发想空间,许多身体开发、戏剧治疗、教育剧场的工作坊都能在此开设,并提供整年度工作坊的课程规画给有兴趣的民众参考。
牯岭街剧场风云再起
一连串的活动势必为牯岭街剧场的空间注入活力,但容淑华强调,历史的建构同等重要,牯岭街剧场历经陈梅毛时代、如果儿童剧团的经营,却未留下这片空间完整的历史与影像资料。
牯岭街剧场在台湾小剧场发展史中是极重要的里程碑,虽沈寂一时,但随著王墨林与剧场伙伴的投入,牯岭街剧场未来势必为台湾的小剧场增添更丰厚的历史意义,期待此处能引领台湾小剧场界风云再起。
特约采访|刘郁青
牯岭街剧场新愿景
牯岭街剧场经营团队执行长容淑华表示,虽然即将接管这座小 剧场的重要地标,却没有外人想像的兴奋。初次踏入这里简直是满目疮痍,经过一番清扫整理才颇具雏形,但与文化局沟通老房子的修缮时,又经历公务机关的公文往返、旷日废时,只得先进驻经营,后续的修缮再持续进行。
容淑华说,王墨林号召的新团队中,每个人都有策展和执行的能力,大家都各有专长与想法,但都认同对这块空间必须发挥小剧场多面向「创意」的共通点。未来牯岭街剧场不仅保有牢房的特殊空间,处处都有戏感,每个角落都可做戏。未来一楼将维持剧场形式,二楼的环状空间包括影音资料馆、会议室和委外经营的咖啡馆,三楼则是排练室。
目前规划中的影音资料馆首要的工作就是以牯岭街小剧场为中心,收集曾在这里发生、表演的记录,接著再扩展到台湾小剧场影音资料库的建构。王墨林除了将与剧场编导周慧玲主持的中央大学的剧场影音资料库合作,从现在开始,每档在牯岭街小剧场的演出活动都会留下完整记录,让牯岭街小剧场曾经发生、正在发生与未来发生的都能留下足迹。
牯岭街艺术总监如是说——
■王墨林:「我认为我搞的小剧场不是什么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应该是一种政治理想;这理想来自对体制的『不妥协』。把自己设定于特定的批判立场,其实就像唐吉诃德一样,追求某种浪漫精神,对我而言,是生命中一种自我生命力的表现。所以我重视生命中的能量,同样重视自己对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不妥协』。」
■王墨林:「小剧场不需要走学院派的专业路线,只需要提供一个让大家说话的空间。」
王墨林小档案
■1971年,自国防部政战学校戏剧系毕业,在军中服役十年。
■1982年,退役后到日本东京研习剧场艺术三年。
■在陈映真所创办的《人间》杂志杂志担任文字记者两年。
■1987年开始,任前卫剧场策划制作。
■1991年成立前卫艺术团体「身体气象馆」。
■剧场作品包括:《拾月》、《驱逐兰屿的恶灵》、《TSOU伊底帕斯》、《雨果》、《军史馆杀人事件》
■目前接手经营牯岭街小剧场,期盼创造前卫、跨界、创意的公共空间。
(资料引自:台湾现代戏剧暨表演影音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