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身體氣象館

相關文章 20 篇
  • 王墨林文件展現場。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劇場始終是絕望之地,讓人習慣告別 王墨林《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上海紀行

    應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首屆「PSA│實驗表演:聚裂(ReActor)」之邀,劇場導演王墨林與黑名單工作室合作展演了《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曾宣告《長夜漫漫路迢迢》二○一五年演出是王墨林個人的台灣戲劇封箱作,這次的《哈》劇則是一次去中心化的創造過程,多位藝術家走入「不確定」的現場,互相穿透,深入內在。倘若《長夜》是王墨林告別戲劇的手勢,《哈機》也許是回歸的手勢,回歸「遂行性」作為台灣小劇場與行為藝術交匯的身體行動能源,回歸身體氣象館創立的一九九一年,回歸前語言的官能,也回歸解嚴。

    文字|吳思鋒、許斌
    第278期 / 2016年02月號
  • 舞台的白幕上投影著奧尼爾的肖像及其生卒年分,彷如作者包裹回憶裡棄屋的屍布。
    戲劇

    消亡中的顯影

    曾經,光是啟蒙之愛,但今日的時代課題,闇,才是必要潛入的愛之漩渦。王墨林以《長夜漫漫路迢迢》揭示我們要不停不停地書寫幽靈,才有救贖的可能。黑夜裡草蔓荒徑,路遙而無歸宿,家園廢墟在一片城市霓虹的氤氳下,更顯無光、更如老歌般煙渺。唯有愈往黑暗處走去,才能探索孤獨、疼痛、迷惘與消亡,在夜霧裡體會光明,這是一種穿過霧牆的攝影,顯影時有粗黑粒子躁動。

    文字|周伶芝、許斌
    第269期 / 2015年05月號
  • 在狹隘的空間中不斷相互撞擊的陌生語言,彼此拉扯撕裂的身體,無一不對應出我們這個時代的輕盈、平滑、愉悅,和膽怯。
    戲劇

    無法輕鬆以對的「存在」提問

    於王墨林而言,「家是什麼」的提問,和「劇場是什麼」的提問,其實同樣是關於他個人「存在」的提問,而存在,確實是再嚴肅不過的事。在《長夜漫漫路迢迢》劇中,透過他對自己的提問,兩個不合時宜的,不易相處的創作者,展開在兩個時空之間的對話,從尤金.奧尼爾凝視著我們的眼神中,我們彷彿也看到了皺著眉頭的王墨林,默默地譴責著我們的輕浮。

    文字|陳正熙、許斌
    第269期 / 2015年05月號
  • 王墨林
    這樣過日子

    王墨林 澳門的降靈會

    在陰翳之中,崗頂劇院的舞台上,只有一條刺眼的強烈光線。光線斜射在演員身上棺材被打開,記憶之鬼,魂魄齊出,重演日常。 二○一五年,《長夜漫漫路迢迢》(以下簡稱《長夜》)將於臺灣國際藝術節再度演出,澳門演員、粵語演繹。 《長夜》是尤金.奧尼爾(Eugene O'Neill)具自傳色彩的名作,在國際間多有不同版本,這次王墨林導演重新解剖,在原劇作家的血脈中尋找靈魂的位置。 王墨林版《長夜》的首演地澳門崗頂劇院,建成於一八六○年,是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物。澳門土生小說家飛歷奇(Henrique de Senna Fernandes)的作品裡,這裡是「基督城」內傳統大家族的聚會之所。在家族概念逐一瓦解的今日,戲中破敗的窗簾、屋舍、書櫃、走廊,根本就是劇院本身自己長出來的場景。「我特別觀察了這座戲院的種種質感,設計出《長夜》每一個表演細節。」王墨林如是說。 二○一一年《黑洞3》於澳門牛房倉庫演出,大墨(王墨林)帶給澳門另一種新的劇場美學。表演者扭曲的肢體、強烈的畫面感,尖銳的生存議題:以被軍事制度捆綁的身體,思索人存在的政治性是無有出口的困境。在這劇場上活著的,是鬼。導演「鬼戲」的王墨林,是當年他留給澳門的印象。 今年,大墨依然帶著「一身鬼」返回澳門。他們是泰隆一家人:父親是個失落的演員,消磨了才華,淪為一位小氣的中產地主;母親因生育後遺症染上了風濕,注射嗎啡成癮;哥哥酗酒嫖妓,一事無成;弟弟曾有夢想,卻步上哥哥的路子,更染上肺癆。 從早到晚,大墨背著這一整家的鬼,歡喜有時,痛苦也有時。相繫還是逃離?誰走得開?

    文字|川井深一、CHRIS HONG
    第267期 / 2015年03月號
  • 《殘酷日誌》過程中獨載兩位表演者如雙聲般纏繞的呢喃,將劇場化身為有機的肉身。
    戲劇

    拒絕社會學解碼的肉身兵器

    根據導演節目單所言,死者不曾說謊,透過死者亦有機會揭露真實的謊言,然而置放劇場中,並非為了明辨真偽,反而更像在自我審訊中描繪籠統的圖像。對亡靈對自我的控訴正是對存有世界的控訴。

    文字|黃鼎云、許斌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 廖瓊枝
    這樣過日子

    廖瓊枝 拭淚之後繼續挑戰

    秋老虎發威,燠熱的台北午後,蒸騰的熱氣讓人眼皮沉重。推開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大門,萎靡的神經被一聲聲的悽悽慘慘給喚醒。 「念念不忘袂吃睏,為伊英台失神魂,全身無力站袂穩,三頓粥飯無愛吞」《山伯英台》梁山伯病中的唱詞,愛情無望的悲嘆,酸到人的骨子裡。 這聲音出自歌仔戲界最會哭的女人、「第一苦旦」廖瓊枝。為了九月下旬在北投舉辦的「台灣月琴民謠祭」最後一場活動,正在練唱,雖然,角色身分由旦角轉為生角,招牌的哭腔催淚依舊。 二○○九年,廖瓊枝以《陶侃賢母》封箱演出,揮別歌仔戲舞台。五年來,可沒過著閒適的退休生活,七十九高齡的她,每天開著車奔波趕場,教學、演講、開會、為學生排戲、整理劇本;十月,兩廳院國際劇場藝術節,更首度跨入小劇場,參與法國編導法布里斯.度比(Fabrice Dupuy)劇作《殘酷日誌》演出。 即使日前下車時不慎踩空,左腳腳掌裂開,腳上還穿著厚重的護具,行走不便,廖瓊枝咬著牙,一跛一跛趕場,大家心疼不已,要廖瓊枝休息一陣子,她卻說,從小阿媽就教誨:「答應別人的事,就親像頭殼斬落來。」瞻前顧後,肩上的擔子一個都不肯放下。 廖瓊枝的後輩學生都清楚,廖老師個性倔強,總是委屈求全,承受不了時,躲在角落哭一哭,眼淚擦乾,繼續做下去。 廖瓊枝笑說,她對自己也不太了解,踢到鐵板,被人誤會,就想為什麼還要做,不如退出藝界。但哭一哭發洩一下情緒,事情過了,又想找事來做。 「我從一個無依無靠的孤女,如今受到大家的肯定,這不是金錢買得到的。這呢多歲還能為社會服務,人生的路愈走愈甜,趁著身體還能動,要為歌仔戲多做點事。」

    文字|李玉玲、登曼波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 同黨劇團「當代經典讀劇節」現場。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推廣練功都好 「累積」還需努力 從今年讀劇活動倍增談起

    關心劇場活動的讀者應會發現,今年的「讀劇」活動特別多。這樣一種「排練中」型態的展演,從各主辦單位的舉辦內容來看,向外推廣或對內練功的目的都有,當然在表演功力與戲劇環境素養的灌注上都有助益,但深入來看,是否也反映了整體環境的匱乏?需要「用力」累積的,還有更多

    文字|吳思鋒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 《狂人日記》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演出《夢難承6—希望》、《狂人日記》

    「亞洲相遇」 映照跨文化的現實

    「亞洲相遇」計畫(Asia Meets Asia)始於一九九七年,由東京DA.M劇團藝術總監大橋宏發起,是一個跨越亞洲表演藝術文化的平台。台灣的身體氣象館自二○○一年起參與該合作計畫,陸續與香港、中南半島、菲律賓、印尼等地區的非主流劇團,進行跨文化交流。在經濟蕭條與天災、戰禍狂暴的衝擊之下,「亞洲相遇」計畫與亞洲地區和其當下藝術文化的現況緊緊相扣,突顯前衛與積極的意義。今年將推出由東京「森下劇場」演出的《狂人日記》,以及由香港「撞劇團」與「DA.M劇團」合作的《夢難承6希望》UD6: Hope。 《狂人日記》以魯迅同名小說為文本,並輔以魯迅其他小說之閱讀印象,建構出魯迅在《狂人日記》中「人吃人」的意象。作品延續魯迅精神,並開發出新角度,創造出完全不同於刻板印象中的新魯迅;用身體、影像、音樂及詩的語言,超越文化隔閡,形塑出混沌世界中「人」的意象。《夢難承6》從家庭、社群、歷史中尋找記憶,透過詩歌、照片、動作、對白、獨語,拼接為一跨文化的敘事策略,人與人、人與集體之間,彰顯個體特質與群體狀態的變化。

    文字|廖俊逞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 牯嶺街小劇場前身為中正二分局,原來的拘留室還留存著。
    遊藝場 ART SPECE

    牯嶺街劇場風雲再起 王墨林 要在這裡傳承劇場經驗

    王墨林,台灣小劇場最後一位左派實踐者,與主流、體制壁壘分明的叛逆先聲,穿梭小劇場界二十年,自八月起卻有了全新的「僱主」身分:「牯嶺街劇場」藝術總監,在與台北市文化局簽約後,他與號召而出的劇場界伙伴組成陣容堅強的經營團隊,要將牯嶺街劇場重新推上舞台發光發熱。王墨林說,「我已經快六十歲了,想把累積做小劇場的經驗傳承出去,牯嶺街將是一個總結我過去經驗的據點。」

    文字|劉郁青
    第152期 / 2005年08月號
  • 和《零檔案》等人合影(後排左三爲導演牟森)。
    布魯塞爾藝術節回響

    我從布魯塞爾回來以後……

    「身體氣象館」負責人王墨林,受邀參加布魯塞爾藝術節,於「中國焦點:中港台專題」中發表台灣小劇場專論,並以「駐節藝術家」身份全程參與全部活動。在以下的訪問中,王墨林談到歐洲另類劇場對他的衝擊,以及他做爲一個台灣非主流劇場工作者,如何因而「轉向」,重新思考劇場和他自己生命之間的關係。

    文字|江世芳、鄭志忠、王墨林
    第22期 / 1994年08月號
  • 王墨林
    表演賦比興

    王墨林,這是你的責任 看過《2000.新肉體主義宣言》後寫給他的一封信

    王墨林: 台灣劇場界,越來越難玩了。 最近常聽到這一類的話,在觀衆席裡。不好玩。前衛的不前衛,古典的不古典,跨界的一團混亂。想感動,又哭不出來。哭了又被人家笑低級,而會哭也是因爲看到舞台上正在演,就想到自己的不知道想到哪裡去了。 敍事戲劇沒有命題。肢體表演沒有系統。觀衆到底要看什麼? 有人就想到十五年前當時並不覺得那麼偉大但是現在想起來有那麼偉大的「小劇場運動」。現在多麼貧血。沒有出路。很多人這麼說。很多十五年前被運動過的人這麼說。 台灣小劇場死了,你說。王墨林說。 可是只是因爲死了一個田啓元你就悲觀嗎?還是田啓元的死正好死在台灣小劇場的死呢?──與其死的好,不如死的巧──那麼以台灣現代劇場史的眼光,是不是我們這些還活著的人都是虛幻的已經成爲襯托墨綠色的田啓元肖像的那一頁白紙? 這是你決定關掉「身體氣象館」的理由嗎?在田啓元死後五年,你能播報的台灣劇場氣象都只是小民小眼的小風小雨。沒有預吿性。比田啓元悲壯的是,身體氣象館要死,還找了你的老友,霜田誠二和那一票表演藝術者陪葬。在中正二分局的那兩個晚上,有人吃紙,有人吃泥巴,展現了胃的強大消化力──比起來,裸體很無聊。 霜田誠二。他先看雙手,手掌緊握又放鬆。重複幾次。宣吿一種無聊的等待開始。從隨身CD 和小喇叭裡放音樂。他從褲子口袋裡拿出湯匙,魔術師的表情出現在他臉上。把湯匙叉開,一根變二根。觀衆笑了。收進口袋,再掏出撲克牌,把撲克牌叉開,一張變二張。收進口袋去,再掏出手上緊握不知是什麼,突然發出警報響聲。左右手再來一次。脫衣服。握住巨根像握警報器一樣,觀衆看不出那是什麼,走向觀衆,展示那「看不見」。走回原點,換上無袖黑色汗衫和黑色運動短褲。原地跑步,上半身上下搖擺,臉上露出支撑不下去粗大的身體再勞動下去的表情。那一頭白髮。記得第一次看到他,第一次你請他來的時候,八年前,他的頭髮還是黑的。 接下來就很神奇。 他拿出一個雞蛋,對著一個玻璃杯,集中精力,然後把蛋敲進杯子的邊緣。剛好卡進一半而蛋沒有破。他再拿起另外一個蛋,同樣集中,再把蛋敲進去──兩個蛋的高度竟然一模一樣。重複。他拿起杯子,喝掉蛋白,把蛋黃

    文字|江世芳、白水
    第89期 / 2000年05月號
  • 兩岸在劇場方面的接觸,從初始階段的劇目移植到整團的跨海演出、學者訪問、組團互訪和學術討論等經歷過各種不同的方式。圖爲北京人藝一九九三
    現象視察

    芋頭和蕃薯的不同 從《Tsou.伊底帕斯》看兩岸現代劇場文化的差異

    《Tsou.伊底帕斯》在北京演出頗獲好評之後,將於五月九、十日及十五、十六日分別於台北國家劇院及嘉義市立文化中心廣場演出。這齣戲的演出與技術製作方面上的合作方式在兩岸現代戲劇的交流上可謂新的嘗試。

    文字|祁雅媚、白水
    第65期 / 1998年05月號
  • 中間穿揷說普通話的靑藝演員解說劇情,無法解決「聽不懂」的問題。
    戲劇

    語言的疏離.過多的負載 尋找觀賞鄒族《Tsou.伊底帕斯》的樂趣

    對鄒語的陌生,使得演出說明書成了傳達演出整體信息最重要的一部分;導演儀式化的處理,沒有適當地融合編劇個人化的感言。觀衆因爲聽不懂,變得理性而疏離,無法享受純粹欣賞的樂趣,也無法透過現場演出,來體會內在的戲劇動力。

    文字|牟森、曹志剛
    第60期 / 1997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編輯室首頁

    編輯室首頁

    問:一場演奏會是否能打破以往的習慣,採取另一種的表演方式?(例:假設今天演奏曲目是比較偏向鄕村,就佈置成農村,演奏者也依不同樂器扮演不同角色,來表現樂曲的主題)(南投 蔡瑩慧) 答:您的立意甚佳,「音樂戲劇化」是吸引更多聽衆的好方法,但受限於音樂場地不同於戲劇場地,經費會提高等因素,您說的方式在大型音樂演出較有可能。(編輯室) 問:在第五十六期的雜誌中,看到許多巧思,如:表演書籤的設計,張張的書籤即是對表演歷程的最佳回味。蠻喜歡「現象視察」的單元,在這單元中可感受到表演與現況的融合,特別是其論述方式將現代劇團進入偏遠的峨眉的現象很眞誠地描繪出來,不夾雜任何的評論,如此可讓讀者的思慮更開闊。 由於政治正確,本土化已成爲文化界的主流,但常覺得當今的表演藝術失「眞」了,喪失了有機性,不知可否針對此議題作深入的剖悉。此外,希望貴雜誌能引進最新的表演理論(含理論的背景)使讀者更便於自我解讀表演型態。(台北 楊雅亭) 答:「本土化」的「政治正確」與「表演藝術」的「政治正確」之間,關係非常模糊,我們努力尋求其中的交集,嚐試以本土眼光看待「表演藝術」。謝謝您寶貴的意見!(編輯室) 問:表演藝術雜誌,一直是我最鍾愛的雜誌,深入淺出的報導,讓我對藝術有了愈來愈多的體會,眞的很謝謝你們! 現在我的心中有一些疑問,很希望你們能給我一些幫助,我一直對舞蹈、戲劇有濃厚的興趣,但從未接受過正式的訓練,在閱讀過雜誌中關於大野一雄及近期關於奧修大學的簡介加上自己對舞蹈的一點經驗,非常嚮往去學一些探討肢體與心靈或生命的課程,如果我想進一步瞭解日本當地舞踏團體或學校的情形,還有其他地方是否也有類似的課程,請問我可以去那裡找資料?(E-Mail from Sara) 答:感謝您對《表演藝術雜誌》的支持與鼓勵。 關於您提及希望能更進一步修習肢體與心靈方面的課程,日本舞踏團體或學校的部分,建議您不妨與「身體氣象館」或日本白桃房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58期 / 1997年10月號
  • 北京靑藝導演林蔭宇,協助飾演麻瘋先知的演員武山勝試裝。
    台前幕後

    跨越文化藩籬後的昇華

    種田的農夫農婦學扮戲;專業的導演學習隨俗入境;阿里山鄒族的原始力量取代哲學文本的掙扎,兩岸三地的戲劇文化工作者在相互摩擦撞擊中,錘煉昇華。

    文字|傅裕惠、許斌
    第58期 / 1997年10月號
  • 在這充滿死亡與醜陋的敘事中,卻有著許多的美麗詩意。
    演出評論 Review

    如果,對戰爭更深沉的詰問——

    我們當然都知道軍隊的存在是荒謬的,戰爭是無人性的,對歷史失憶更是不可寬宥的,國家、忠誠、犧牲、正義這些觀念的本質與謬誤,更有被深刻檢驗之必要,只是,在這樣一個我們(包括創作者)無法接受,卻只能與之妥協共存的明亮世界裡,這些可貴的洞見,是否能幫助我們對當代戰爭與軍事體制的本質,有更尖銳直指核心的詰問?

    文字|陳正熙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 「山海墊」舞踏手竹內晶和國內劇場界一起在「工作坊」內工作。
    特別企畫 Feature

    裸體表演爭議的終結

    非主流、非官方、不與商業結合的「身體氣象館」已經連續四年為國內的表演活動輸入、輸出了好幾類台灣少見的節目。去年「當東方遇見西方時」的活動之後,「氣象館」的負責人表明了繼續「非主流」脚步的反省與回想。

    文字|王墨林、許斌
    第39期 / 1996年01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對話 黃明芳 VS. 王墨林

    日前喧騰一陣的「骨迷宮」事件已經落幕,並且迅速被媒體(通常,媒體也就意味著大衆)遺忘。當事的兩位主角──敎育部承辦骨迷宮演出的官員黃明芳和骨迷宮演出主辦人王墨林──本來也表示「過去的就讓它過去」,不願再生爭端,然而基於此一事件對表演藝術界意義重大,兩人再一次勇於「我有話要說」,說淸楚整個過程的來龍去脈,希望所有關心藝術活動的讀者,能一起對「骨迷宮」事件做一次冷靜的回顧與省思。

    文字|黃明芳、王墨林、本刊編輯部
    第19期 / 1994年05月號
  • 來自雪梨的蘇安倫蔲勒。
    即將上場

    舞踏春原上

    關渡平原上藝術學院的舞蹈系師生合力推出了五個舞碼,「身體氣象館」策劃了一系列「後舞踏」的表演,還有「雲門」、「光環」、「雪梨舞團」也一起同慶春回大地的喜悅。

    文字|黃尹瑩、Ian Hobbs
    第15期 / 1994年01月號
  • 河左岸《星之暗湧》訴說個人遭到社會的不公。
    戲劇

    劇場與身體 七月七日看「祭」感言

    爲什麼要顚覆身體?不是因爲社會體制束縛了身體,更不是因爲自己裏面的反抗傾向。眞正的顚覆只能是爲了個人內在的整體和諧;當我們的身體變成自己裏面的獨裁者,理智和情感都淪爲奴隸時,我們必須顚覆它。

    文字|黃承晃、言午
    第11期 / 1993年09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