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都是4G的随身听,为什么大家愿意花高价去买苹果iPod?扯铃也是一样,不管是表演形式或是用具,都要用创新的思维呈现或包装,去探索下一步的可能!」舞铃艺术总监刘乐群笃定地说。
放弃稳固优渥的国小教职,转战表演艺术陌生领域,刘乐群一路以「传统」为基础,不仅改良扯铃,更开启了扯铃融合舞蹈的艺术新貌
今年八月,舞铃剧场首次登上国家剧院演出,创下三场票房全满的佳绩。舞台上长达十公尺的「超级蚂蚁上树」,缤纷发光的扯铃随著《梆笛协奏曲》由低攀高,与舞者流畅的肢体同样兼具美感及技术,台下观众几乎同时发出惊呼:「想不到扯铃也可以这样玩!」
这一刻起,扯铃跳脱了民俗技艺及运动项目,可以结合舞蹈,可以融合音乐,开始迈向另一个崭新的表演艺术境界。
首战佳绩的舞铃剧场,在十多年前不过是一支国小扯铃表演队,没有专业场
地及经费补助,却在教练刘乐群的带领下,一路跌撞摸索,从民俗技艺成功转型,走出「扯铃融合舞蹈」的新定位,彻底改造扯铃的表演形式、人铃关系、甚至研发出新款的专业表演用铃,「扯」出无限新创意。
开启了扯铃融合舞蹈的艺术新貌
「一样都是4G的随身听,为什么大家愿意花高价去买苹果iPod?扯铃也是一样,不管是表演形式或是用具,都要用创新的思维呈现或包装,去探索下一步的可能!」舞铃艺术总监刘乐群笃定地说。放弃稳固优渥的国小教职,转战表演艺术陌生领域,刘乐群一路以「传统」为基础,不仅改良扯铃,更开启了扯铃融合舞蹈的艺术新貌;这次国家剧院的观众热情掌声,给了「舞铃剧场」直接肯定,迈开稳健自信的第一步。
「舞铃剧场」现有二十多名团员,多数都是十几岁的年轻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在当时任职中正国小数学教师的刘乐群带领下,组成一支业余团体。一群人凭著热忱,牺牲时间、没钱赚也无所谓,下课时间就泡在学校活动中心练习,「活动中心的天花板都是架子跟灯管,抛铃一不准就砸中,扫把就在一旁,随时清理碎片。」一路跟著舞铃长大,现任首席舞者的杨心怡回想当年,笑说今日精准的扯铃技巧,全归功当年的刻苦训练。
在当时,一般人对扯铃的印象就是「体育课」、「民俗技艺」,刘乐群很不服气,心中不断自问:「扯铃就只有这样吗?Next会是什么?」他花了四年时间,跑遍剧校及南北各地,到处研究「绕、抛、甩、缠、跳」技巧,越来越觉得要把扯铃的市场跟观众扩大,「如果你一开头就认定这是老东西,当然玩不出新把戏;在我心中扯铃永远是『新』的,所以永远有变化。」
强调「扯铃也是流行的玩意儿」
要将扯铃拉上表演艺术行列,第一阶段的创新从表演形式下手。爱看舞的刘乐群,试著采撷舞蹈中的场面协调性、舞者相对关系等元素,运用到扯铃的动作与走位呈现上,铃线与肢体互为延伸,不再是单纯重复性的技巧操作。他自掏腰包拿出教职积蓄,邀请科班毕业的边国华教授舞蹈,两人台下台下都成了最佳伙伴,舞铃的孩子们也开始练起了芭蕾、体操、现代舞、武术身段。
跃上大舞台后,为了照顾到全场观众的目光,舞铃作品也开始舍弃杂技式的个人演出,而以舞台构图为重,思考起人、铃、线之间的立体线条变化及关联性;舞者不再梳著包包头、穿著民俗服装登场,而以现代流行装扮现身,强调「扯铃也是流行的玩意儿」,再加上灯光、音乐,逐渐抓到「扯铃结合舞蹈」、「现代创新」的艺术定位,成功改变观众刻板印象。
当时文建会每年都在中正纪念堂广场举行「民间游艺」户外活动,是舞铃孩子每年最期待的演出舞台,也是刘乐群发挥实验创意的园地,陆续推出爵士音乐风格的《摇滚舞铃》、结合花式溜冰的《溜冰舞铃》,或是把铃变大,从剧场三楼拉了一百公尺长线抛铃的新鲜演出,「因为场地大、观众多,思维也不断地被挑战放大。」为了让长度只有十分钟的户外演出尽善尽美,他当年甚至到处凑钱,从国外买了二百五十万元的灯光设备,自己学著画图架灯,别人笑他傻,他却乐在其中。
为了兼顾演出安全性和剧场美感,刘乐群甚至自己研发出新的表演专用铃,专利独特的金属轴心定速性佳,舞者扯线加速后,即使停手,铃也能持续在线上转动,此时便能在舞蹈肢体多做变化及延伸;再加上塑胶材质轻巧、造型流线,即使要价是一般扯铃的二倍,还是让许多观众趋之若鹜,甚至有南部经销商闻风洽谈铺货,意外为剧团带来利润收入。《嬉游舞铃》散场后,柜台前便挤满抢购的大小观众,「人手一铃」在两厅院广场上扯了起来。
当民俗技艺转化成剧场艺术,会擦出新火花,当然也会有拉扯及磨合。今年获国艺会「追求卓越专案」补助的《嬉游舞铃》,邀请汪庆樟、王孟超、张赞桃、林璟如等资深剧场工作者共同加持,双方在价值沟通上,著实花了不少时间,「这是必要的『阵痛』过程。」国艺会奖助总监陈锦诚表示,民俗技艺和表演艺术的语言原本就不同,「改变惯性,融合为一」是最困难也是重要的目的,需要时间,更需要双方的默契及信任,「过程虽辛苦,但也是难得的累积和经验。」
掌声背后,努力跨越「人才」难关
这样一路走来,扯铃的表演内容、舞台形式、道具格式都在刘乐群手中改头换面,也从户外演出、小型售票、国外巡演,进而实现了登上国家剧院的终极梦想,亦带出了一批扯铃舞蹈底子皆优的年轻表演者。「然而,下一步的『创新』要怎么走呢?」望著台下观众新奇热切的眼神,刘乐群在掌声背后,其实已经看到了难关与挑战。
「创新的热情跟实现来自于『人』,而舞铃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人』。」台湾孩子接触扯铃,多从国小体育课开始,但多只是玩玩皮毛,不然就是因升学压力而放弃;而现在舞铃团内,资深团员必须身兼教师及行政职,多数团员又只有小学年纪,断层情形严重,每每遇到国外邀约或大型演出,都因课业或人数不足而必须忍痛放弃。刘乐群先是发挥所长,综合带团经验写成了一套「律动舞铃」教案,目前已与二十多家小学及幼稚园展开合作,从小培养舞铃人才。
另外,舞铃也希望仿效云门,自明年起培训签约领薪的专业舞者,「有扯铃或舞蹈底子皆可,预定招考十个人,然后关起门来专心训练两年,成为舞铃的职业团员,才能打破现在的人才困境,去实现我们的艺术理想。」这个计划对刘乐群而言,只得成功不许失败,攸关舞铃未来存亡,也是这股创新力量能否持续下去的关键。
「今年八月,是舞铃登上国家剧院的第一次,但绝不会是最后一次!」这是刘乐群及全体舞铃团员的心中愿景。从民间游艺转入表演艺术殿堂,舞铃已在传统扯铃的思维创新上,向前迈进一大步,但接下来如何步步为营,在高竿精致的艺术标准下精益求精,让新火花不只是昙花一现,将是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
创新策略 加入舞蹈、音乐、剧场元素,从民俗技艺转型为表演艺术
崭新价值 创造扯铃融合舞蹈的新形式,成功研发表演专业用铃
刘乐群:「在我心中扯铃永远是『新』的,所以永远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