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ckett on Film是一套完整收录了贝克特一生十九部作品的DVD。这是都柏林的「门剧团」在一九九七年所策划的一个向贝克特致敬的影像拍摄计划,找来十九位世界知名电影导演、剧场导演与艺术家各执导一部贝克特的作品。我们一生很难在剧场中完整看到贝克特的作品,透过这套DVD,我们可以一口气看完贝克特的全部剧作,与一部这些导演谈贝克特作品的纪录片。
国立台南大学戏剧研究所的入学考试出现了这样的考题:
运用亚里斯多德《诗学》中的戏剧六元素来分析贝克特的剧本《呼吸》Breath,赖声川翻译的剧本如下:
(幕起)
1.暗光,舞台上是各种杂垃圾。保持约五秒。
2.遥远的一次短促叫声,紧接吸气声,灯光同时渐亮,约十秒后同时到最高限。静默,保持约五秒。
3.吐气声,连同灯光渐暗,约十秒后同时到最低限(同1),紧接如前之叫声。静默,保持五秒。
(幕落)
没错,贝克特在一九六九年写下这个卅五秒的作品,只有满舞台的垃圾,观众只听到一声呼息与一声叫喊,以及舞台的明暗。同时贝克特也在这一年拿下了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寡言」的剧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不断与死神赛跑,大多数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得奖后不久都过世,或者许多呼声很高还来不及拿奖的候选人就过世了。贝克特是少数的例外,得奖后还继续存活了廿年。但不喜欢被打扰的贝克特,为躲避穷追不舍的记者,不但离群索居,连创作的作品,语言也越来越少,甚至有不少作品完全没有语言。
贝克特于一九○六年四月十三日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出生,今年是他一百岁的冥诞。英国电影导演亚伦.派克在《追梦者》The Commitments一片中曾形容:「都柏林是黑人区中的贫民窟。」人口大量外移,作家乔哀思远走他乡逝于瑞士,画家法兰西斯.培根也在西班牙过世,而贝克特选择了巴黎作为他遁世的居所,但都柏林还是这些创作者的原乡。
贝克特的作品被大多数导演视为畏途,他对所有的舞台指示道具说明都在剧本中规定得非常详细,导演必须在这些规定之外找出自己诠释的方法。他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品《等待果陀》,一九五三年一月在巴黎巴比伦剧场(Theatre de Babylone)公演,令观众和剧评人均大惑不解,整体来说,贝克特主张在剧场上探讨人类存在的本质,而他又认为语言在剧场上是无效的,因此需要用剧场里其他元素来呈现这种荒谬性。
一口气尽览贝克特
这里要介绍的Beckett on Film,是一套完整收录了贝克特一生十九部作品的DVD。这是都柏林的「门剧团」在一九九七年所策划的一个向贝克特致敬的影像拍摄计划,找来十九位世界知名电影导演、剧场导演与艺术家各执导一部贝克特的作品。我们一生很难在剧场中完整看到贝克特的作品,透过这套DVD,我们可以一口气看完贝克特的全部剧作,与一部这些导演谈贝克特作品的纪录片。
贝克特的作品清一色都是独幕剧,电影要如何透过镜头呈现单调没有变化的舞台,又要遵照贝克特的舞台指示?每个导演都使出浑身解数,传达给观众贝克特的各种惊奇。
我自己比较喜爱的几个片段有:《乱世浮生》的导演尼尔.乔丹,他在Not I中以大特写拍下女演员嘴唇,随著语言的节奏而有轻重缓急的运动,语言的韵脚与速度,加上整个银幕大小的嘴巴,让贝克特剧本产生新的力量。《英伦情人》导演安东尼.明格拉则执导《戏》Play一剧,虚无飘渺的意境中,真实存在的是瓮与瓮中的演员。
加拿大导演伊腾.艾格言也拍了《克拉普的录音带》Krapp’s Last Tape。《来来去去》Come and go中有三个以服装颜色区别的女演员,不时两个两个地说著第三人的坏话,由同为剧作家的John Crowley执导。装置艺术家Damien Hirst,他横剖马的尸身展示的作品曾收录在电影《入侵脑细胞》中,这次执导不到一分钟的《呼吸》的视觉。
《去听美人鱼唱歌》与《夜幕低垂》的导演Patricia Rozema,这次诠释了埋在沙漠中年华已逝女人的《快乐天》Happy Days。《大亨游戏》的导演大卫.马密(David Mame),他的电影剧本动人心弦,这回导出《灾难》Catastrophe。而两出《无言剧》,一出保留剧场风格,一出则很刻意地以电影底片的方式呈现。
两厅院表演艺术图书馆收录了这套精彩的DVD,一套四片,编号是DV00937~DV00940。若想对这套DVD了解更多,可以上网:http://www.beckettonfilm.com/,对每部作品有详细的描述。
Beckett on Film的内容与导演一览表
作品名称 |
导演 |
长度 |
作品年份 |
《等待果陀》Waiting for Godot |
Michael Lindsay-Hogg |
120m |
1949 |
《无言剧I》Act without Words I |
Karel Reisz |
16m |
1956 |
《无言剧II》Act without Words II |
Enda Hughes |
11m |
1956 |
《终局》Endgame |
Conor McPherson |
84m |
1957 |
《克拉普的录音带》Krapp's Last Tape |
Atom Egoyan |
58m |
1958 |
Rough for Theatre I |
Kieron J. Walsh |
20m |
1959 |
Rough for Theatre II |
Katie Mitchell |
30m |
1959 |
《快乐天》Happy Days |
Patricia Rozema |
79m |
1961 |
《戏》Play |
Anthony Minghella |
15m |
1963 |
《来来去去》Come and Go |
John Crowley |
8m |
1965 |
《呼吸》Breath |
Damien Hirst |
1m |
1969 |
Not I |
Neil Jordan |
14m |
1972 |
《落脚声》Footfalls |
Walter Asmus |
28m |
1975 |
That Time |
Charles Garrad |
20m |
1975 |
《独角戏》A Piece of Monologue |
Robin Lefevre |
20m |
1979 |
《俄亥俄即兴》Ohio Impromptu |
Charles Sturridge |
12m |
1980 |
Rockaby |
Richard Eyre |
14m |
1980 |
《灾难》Catastrophe |
David Mamet |
7m |
1982 |
What Where |
Damien O'Donnell |
12m |
1983 |
Documentary |
Pearse Lehane |
52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