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札特想都没想到,在两百年后,他的名字竟然栽在两个名字一点都不起眼的Peter手上,一个是英国剧作家彼得‧谢弗,一个是美国导演彼得‧谢勒斯。前者的舞台剧本拍成电影《阿玛迪斯》;后者重新诠释执导莫札特的三出歌剧,场景搬到纽约大都会,演成现代都会男女的爱情故事。
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27~1791.12.5)活了卅七年,若以五十年为单位来怀念莫札特,每一百年可以办四次(生日加忌日),一九九一年才办过逝世两百年,二○○六年就是二百五十岁生日纪念,二○四一年逝世二百五十年,二○五六年又可庆祝三百岁诞辰。一九九一年才盛大地怀念莫札特,到二○○六年全球又开始莫札特的热潮,他真是一个不容易让人忘记的家伙,只是这十五年之间,历经了传播科技的跳跃式成长,莫札特不再只是CD里的音乐,却以鲜明的影像走近我们的生活之中。
一七六九年,莫札特十四岁,第一次来到义大利,就深深著迷,甚至用拉丁文为自己去了一个新名字:阿玛迪斯(Amadeus)。这个自希腊文的原意是「神所宠爱的」,从此他的名字就叫做:沃夫冈.阿玛迪斯.莫札特。
但他想都没想到,在两百年后,他那独特优美的名字,竟然栽在两个名字一点都不起眼的Peter手上,一个是英国剧作家彼得‧谢弗(Peter Shaffer),一个是美国导演彼得‧谢勒斯(Peter Sellars)。
彼得.谢弗《阿玛迪斯》反客为主
彼得.谢弗一九二六年出生在英国利物浦,于剑桥圣三一学院研读历史,后来以剧作家闻名,家中放有一座金球奖与一座奥斯卡的小金人,以及两座东尼奖,分别是一九七五的《恋马狂》与一九八一年的《阿玛迪斯》,这两部作品台湾都曾经上演过(表演工作坊演过《恋马狂》,果陀剧场改编后者成《莫札特谋杀案》)。
《阿玛迪斯》舞台版于一九七八年完成,根据莫札特的一生改编,以当时宫廷乐师萨律耶里(Salieri)为主角,剧情臆测他在晚年割腕自杀获救后,娓娓道来当年他和莫札特之间的互动故事,如何从崇拜到嫉妒到怨恨:无论萨律耶里再怎么努力写作,但作品始终就是赶不上天才莫札特源源不绝的灵感……。剧本中有许多地方是彼得‧谢弗的创作,关于他的妻子,关于黑衣人。但当作品被该编成电影搬上大银幕,强大的视觉效果,与电影的卖座传播与渲染,不但让莫札特重新活在每个人的心中,彼得‧谢弗的臆想小说反客为主,在世人印象中成了莫札特的生平史实。
电影《阿玛迪斯》由《飞越杜鹃窝》的捷克裔导演米洛斯.福曼(Milos Forman)执导;福曼找来了捷克同乡、全世界最顶尖的舞台设计师约塞夫.史瓦波达,为电影中的歌剧场面设计舞台,同时还找了美国现代舞名家崔拉.莎普(Twyla Tharp)编舞。坚强的阵容,让此片在一九八四年拿下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等八项大奖,而莫瑞.亚伯拉罕因饰演萨律耶里而荣登奥斯卡影帝宝座。
彼得.谢勒斯三出歌剧完全「纽约化」
彼得.谢勒斯是个怪才,有著一头怒发冲冠的头发,一九五七年出生于宾州,整整小莫札特二○一岁,毕业于哈佛大学,待过ART美国定目剧团,也到过日本、中国、印度学习,目前以歌剧导演闻名,与作曲家约翰.亚当斯(John Adam)长期合作,导过《尼克森在中国》,也与谭盾合作,导演《牡丹亭》,由女高音黄莺与昆曲演员华文漪共同演出。
但在他不到卅五岁时,接受委托制作三出莫札特的歌剧:《女人皆如此》、《唐.乔望尼》与《费加洛的婚礼》。莫札特当年写这三出与爱情有关的歌剧,完全依照当时的流行风格,有巴洛克或中东风,那为什么我们今日仍旧搬演当时的风格?因此彼得‧谢勒斯将这三出歌剧搬到了一九九○年的纽约。
《女人皆如此》搬到了长岛的一家美式餐馆,有著鲜绿色的沙发,铝制的餐桌,服务生穿著短窄裙网袜高跟鞋,翻著有ABSOLUT广告的GQ杂志看帅哥,男演员还会跑到观众席唱歌。《唐.乔望尼》则将场景搬到曼哈顿北边的南布朗克斯(South Bronx)的黑街,涂鸦的铁卷门,永远在维修的马路,刀、枪全都出笼。乔望尼是黑人,村姑成了亚洲人,地狱的场景则用了现代剧场的手法。
《费加洛的婚礼》则搬到了川普大厦中,秃头费加洛的房间有Tide洗衣粉与洗衣机、沙发床,年轻小伙子成了曲棍球员;第二幕的主人房,有整面镜子的衣橱还有一个装满鞋子的柜子,落地窗外有著高楼的视野。第三幕的户外,成了高楼的顶楼,还有美国编舞家马克.莫里斯(Mark Morris)编作的舞蹈。
两厅院表演艺术图书馆馆藏
编号 |
名称 |
L000159 |
Amadeus 阿玛迪斯 |
L000685 |
Don Giovanni 唐乔望尼 |
L000687 |
Le Nozze di Figaro 费加洛的婚礼 |
L000689 |
Cosi fan tutte 女人皆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