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给悌认为身为一位作曲家并不一定要写哪一种音乐,但却应尽量涉猎不同的声响、体会不同的文化与美学观。(Gunter Glücklich 摄)
艺号人物 People 追念藏身在电影世界后的现代音乐巨擘

李给悌,您在色彩中做梦吗?

美国电影导演库柏力克的科幻经典《2001年太空漫游》中,引领观众进入未来幻想世界的,除了穿越外太空的影像,还有空灵缈远的乐音——来自现代音乐大师李给悌的作品。

李给悌是二十世纪后半期现代音乐的大家,与史托克豪森等并列。今年六月十二日以八十三高龄辞世,本刊特邀作曲家林芳宜以专文介绍这位对国人来说或许陌生,却是近代西洋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美国电影导演库柏力克的科幻经典《2001年太空漫游》中,引领观众进入未来幻想世界的,除了穿越外太空的影像,还有空灵缈远的乐音——来自现代音乐大师李给悌的作品。

李给悌是二十世纪后半期现代音乐的大家,与史托克豪森等并列。今年六月十二日以八十三高龄辞世,本刊特邀作曲家林芳宜以专文介绍这位对国人来说或许陌生,却是近代西洋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二十世纪初,数百年的西方音乐系统开始瓦解,西洋音乐史也随著人类历史进入新纪元。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二十世纪后半期,当代音乐已由最初的混沌状态,形成了几个大家。出生于罗马尼亚、留著匈牙利犹太血统的奥地利作曲家李给悌,便是在当代音乐中留下深刻轨迹的其中一位大师。(注1)

乔治.李给悌(György Ligeti,1923-2006)是二十世纪以来,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身为眼科医师与经济学者的大儿子,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只有他跟母亲从集中营的浩劫中活了下来,父亲与弟弟都在集中营里丧生。他出生于罗马尼亚的匈牙利语区──川西凡尼亚(Transylvania),原本要攻读物理,却因为犹太血统被拒绝入学,只好转向不拒收犹太人的音乐院,在音乐院里跟随法卡须(Ferenc Farkas)学习管风琴与音乐理论。据李给悌的说法,这完全是一项意外,因为他的父亲并不喜欢音乐,因此也不鼓励李给悌花太多的时间在音乐上,会进音乐院,完全是为了躲避反犹与居留。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前,他便前往匈牙利布达佩斯继续音乐的学习。

前往自由的国度

大战后不久,李给悌完成音乐院的教育之后,开始在音乐院任教,教授和声、对位等理论课程。一九五六年偕同夫人由政局丕变的匈牙利逃至邻近的维也纳,不久即获奥地利国籍,得以在西方世界安身。日后李给悌曾对这个决定提出说明:「我离开匈牙利是为了对极权主义的绝对摒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身为作曲家,在这个极权国家里无法得以成长,因为我既无法发表作品又禁止出版乐谱。」

李给悌首先在维也纳的出版社工作,不久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邀请他前往科隆,当时史托克豪森正在西德广播电台的电子音乐研究中心工作。因著这个机缘,李给悌也写了《滑奏》Glissandi 与《音节》Artikulation这两首唯二纯粹电子音乐的作品。然而,他表示自己并不是很喜欢扩音器的声音,试过了电子音乐,仍旧比较喜欢「传统乐器」,因此他结合在电子音乐研究中心的经验与自身的喜好,开始了新的方向。

观察宇宙间的声响

首先是两首管弦乐作品:《幻影》Apparitions(1958/59)与《大气》Atomsphères(1961),这两首各在一九六○与一九六一于科隆首演的管弦乐作品,以大量的微分音程与音堆建构出有如电子音响的音色与氛围,让李给悌迅速成名,尤其是《大气》,至今仍是当代音乐的标竿作品之一。李给悌认为在科隆电子音乐研究中心的经验是造就这两首作品的温床,如果没有前面两首电子音乐作品的实验、没有这两年的科隆经验,他将会成为另一种作曲家,与今日的他完全不同。而这段人生经验,也是李给悌认为他之所以能够不费力地,在东西欧文化差异中悠然自处的重要因素,「我到了科隆、加入音乐家的圈子,很快地被这个圈子所接受,这将我从疏离感中解救出来,其中我特别要感谢的是史托克豪森、马德纳(Maderna)、布列兹(Boulez)、柯尼希(Koenig)等人。」

虽然李给悌自此即鲜少再使用电子音乐的素材,但就如他多方面涉猎不同的音乐一样,他认为少数民族的音乐也好、流行音乐也罢,都是人类的音乐,身为一位作曲家并不一定要写哪一种音乐,但却应尽量涉猎不同的声响、体会不同的文化与美学观。「我听许多爵士乐、拉丁音乐、非洲音乐等等,虽然我不直接写这些音乐,但是这些都是扩展我的视野、供养出我其他作品的养分。」他反对将这些不同的音乐视为次文化,只涉猎所谓的经典作品,甚至以为越不通俗则越有价值,认为这是菁英分子的「菁英理论」,不足为取。

电影世界与小众音乐

李给悌的作品深深吸引电影鬼才导演库柏力克(Stanley Kubrick),在他的电影作品中大量使用李给悌的音乐。《2001年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一片中即可听到《安魂曲》Lux Aeterna、《探险》Aventures与《大气》三首重量级作品。虽然库柏力克并未事先知会李给悌,但是李给悌本人除了也喜欢库柏力克的作品以外,认为透过电影让更多人听到当代的音乐作品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库柏力克后来又陆续在几部电影中使用李给悌的音乐,一九八○年代之后,也有其他导演在电影中使用李给悌的音乐作品。但是李给悌不认为当代音乐因此可望成为大众的音乐,因为人们的生活里,仍然充斥著大小调的音乐,这是无论经由时间或教育都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是他却相信,只要人们接触到当代音乐,一定会喜欢上这种当代声响。

全面的人生

科隆时期后,李给悌获德国 DAAD奖学金而迁往柏林,再于一九七二年成为美国史丹福大学的驻校作曲家,一九七三年返回欧洲,于汉堡音乐院担任作曲教授达十六年之久。他重视作品中的艺术性、不拘泥于任何的形式与理论、不以作品自重、终身追求作品里更丰富的宇宙,这为他带来奖项荣耀无数。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年的时间,定居在维也纳。身后留下唯一的儿子路卡斯(Lukas Ligeti,1965-)(注2),与当年携手奔向西方的夫人薇拉(Vera Spitz)。

Ligeti 官方网站http://www.gyoergy-ligeti.de/

注:

1.本文标题翻译自李给悌与吕尔克对话录Träumen Sie in Farbe?(Wien, Zsolnay, 2003)

2.路卡斯.李给悌毕业于国立维也纳音乐院作曲系、钻研非洲音乐与打击乐,现居纽约。

PAR名词解码室

微分音程

西洋音阶的两音距离称为「音程」,分「半音」与「全音」,一个全音的距离一分为二就是半音。在古典音乐的系统中,半音为两音最小的距离,但是近代作曲家开始寻求更小距离的音程,也就是在全音的音程中再求出四分之一与四分之三的音程,即称为「微分音程」。现已大量使用在所有的弦乐器与部分管乐器。

音堆

一种建立在「齐鸣」上的作曲技法,将每个乐器所发出的声音当作一种颜色,做不同的调配之后一起发声,这个声音经由乐器本身的共鸣,在空间中产生蔓延性极强的声响,可以渲染出不同的音色。

用李给悌作品为配乐的电影

电影名称

导演

使用的李给悌作品

《2001年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1968)

Stanley Kubrick

Lux AeternaAventuresAtomsphères

《鬼店》The Shining

Stanley Kubrick

Lontano

2010-The Year We Make Contact(1984)

Peter Hyams

Lux Aeterna

Merci la vie (1991)

Bertrand Blier

 

《烈火悍将》Heat(1995)

Michael Mann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大开眼戒》Eyes wide shut(1999)

Stanley Kubrick

Musica Ricercata,  No.2

Reflection of Evil(2002)

Damon Packard

 

The future is not what it used to be(2002)

Mika Taanila

 

《昨日之后》After the day before(2004)

Attila Janisch

 

 

文字|林芳宜 奥地利维也纳国立音乐暨表演艺术大学硕士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