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安如
-
特别企画 Feature
《不读书俱乐部》 情境喜剧交织的生活小品
模拟美式情境喜剧影集的《不读书俱乐部》,让各式各样的角色在一间书店中登场,交织一段段温馨诙谐的生活小品。去年演出获得好评,今年《不读书俱乐部》更展开一、二集的系列连演。不同于传统音乐剧的工作模式,《不》剧从演员排练发展剧情,进而写成词曲,让戏与音乐能够无缝接轨。
-
特别企画 Feature
《哑狗男人》 死去之后重新认识人生
这两年以《美味型男》备受瞩目的音乐剧全才梁允睿,成立了「红潮剧集」,将推出创团作《哑狗男人》,透过本为聋哑的主角死后灵魂出窍,跟著警官办案才发现自己认知的世界与他人有极大不同。梁允睿包办编导与词曲创作,透过摇滚流行的乐风,要带领观众享受一场有笑有泪的音乐剧旅程。
-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林秉豪 滑著工作椅 在不同的角色中转换自如
身兼多种身分的林秉豪,有一张大大的书桌,电脑、画笔、颜料速写本都放在桌边,空出超过二分之一的桌面留著画画、摆放参考资料。美术出身的他,喜爱纸的质感,他说说:「因为可以保存,所以喜欢手绘。」丰富的图稿,是他积累的创作成绩,而在这张书桌前,他带著耳机边听音乐边画画,优游在自己的创作世界,在不同的角色中转换自如。
-
特别企画 Feature 速写新生代编剧
邢本宁 找到伙伴 一起用戏曲说想说的话
因《卖鬼狂想》备受瞩目的邢本宁,因高中时的昆曲初体验而启蒙了对传统戏曲的爱好,因大学修习「戏曲编剧」课程而找到唱演之外、参与戏曲的方式。深深体会到:「传统存於戏曲演员的肉身之中。戏曲演员的身体和表演体系,就是历史的显现。」成立了「本事剧团」的她说:「戏曲一直有量身设计的传统。我想找到志同道合的核心演员,我们有共同想说的话,可以互动,一起用戏曲这个形式来说。」
-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剧场与影视编剧
冯勃棣 对神提问 凝视人性
以《我为你押韵情歌》广为小剧场观众熟悉的编剧冯勃棣,向来以精妙的语言策略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但在这次新作《Dear God》,是从小拥有信仰但又有诸多疑问的他,把他「我和神的碎碎念」,以「苦难」和「罪恶」为核心思想写成。从剧场写到电影再写回剧场,冯勃棣自陈「审美观有所改变」,除了掌握对文字的敏感度,保有对情感温度的灵光,更透过跨足不同领域的探索,深入挖掘内心探问,展现对人性更为宏观的凝视目光。
-
特别企画 Feature
配音、小丑、梨园科步 从无到有的入戏之途
排王嘉明的戏,演员会在排练前期「一起上课」,像这次排《理查三世》演出前半年就开始全体演员聚首学习的「训练」课程,有配音课、小丑课、梨园戏、肢体开发,甚至魔术。戏里都用得上吗?不一定,但这是让演员有机会一起寻路「共同工作的开始」。对演员而言,参与王嘉明的制作,似乎更像是成为创作者之一,在从零到有的过程中,透过「身体力行」的方式,找到各自参与创作的平衡点。
-
焦点专题 Focus 实战案例二:杨景翔演剧团
以实验性的通俗剧 把「中间」做大!
前年才成立的杨景翔演剧团,第三号作品就要攻下至少六千张票,怎么做?其实他们有备而来,除了导演杨景翔已经透过与其他剧团的合作累积不少口碑佳作与良好关系,拉长线的行销期程也稳定推进售票节奏。杨景翔表示,他们在做的,是在中型剧场的规模,做带有实验精神的通俗剧,「把中间撑大」。拉进更多「潜在艺文人口」。
-
焦点专题 Focus 实战案例三:天作之合剧场
中型音乐剧温暖人心 从「长」计议势在必行
以制作「温暖都会人心」音乐剧为主的「天作之合剧场」,前年成立后推出《天堂边缘》、《MRT》两作,都以长销剧模式演出。执行长廖又臻表示,为了分摊成本,冲多场次势在必行。而实际操作经验也告诉他们,「若要打开更多市场,表演艺术必须平易近人」。从品牌建立、操作的概念切入,天作之合很清楚,主动培养观众、拉长经营时间,是必须的投入。
-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新锐剧场导演
陈仕瑛 给文本新观点 就是导演最爱的挑战
新锐剧场导演陈仕瑛去年因入围第十二届台新艺术奖年度十五项作品决选,而备受瞩目,对哈洛.品特剧本《山地话》的独到诠释,令人赞赏。一直关注于既有文本诠释的她,将挑战英国剧作家莎拉.肯恩的《费德拉之爱》,她说:「在既有的文本上提供新的观点,才是导演的乐趣和挑战,因为我必须找到一种『诠释』的方式。」
-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每一次的机关冒险 都是世界首演
杨金源说:「TD(舞台技术指导)的宿命就是永远没有标准答案。每一个演出,都像经历一次发明与创作的过程。」承接导演的奇想,舞台技术设计要想办法让它能够在舞台上实现,而可怕的是,它不会给你多少时间,不可能有像产品开发那样有反复试验与修正的机会。他表示:「我们这一行,风险很高,所有事情都是第一次。尽管前面测试很多次了,可是,每个机关一出来,都是世界首演。」
-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剧场资深新人
谢东宁 演得愈严肃,愈过瘾
在法国待了九年,吸饱一肚子欧陆表演艺术养分,回台后身兼导演、剧评人、策展人的谢东宁,在去年自组了「资深新团」:盗火剧团。他说:「剧场跟火一样,是我们的需要。就像煮菜、做饭,都必须开火我把剧场看作展现生活和真实面貌的地方。剧场里有表演,有观看,大家都知道演员在演,但是,当你相信那是真的,就产生思考。拉开一段距离,才能让思辨的空间出现。」
-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郑嘉音 带「偶」去海边
去年四月,无独有偶工作室剧团举办了入厝仪式,正式宣告移师宜兰利泽简。九个月过去,剧团的工作行程依旧满档:演出、巡回、推广教学、国际交流于此同时,他们持续忙著打包、搬运、整理剧团十几年来的家当,甚至又多租了一间谷仓,要让偶戏村更完整。 原先多住在台北的剧团核心成员们也来到宜兰租屋,展开新的生活。剧团艺术总监郑嘉音说:「在这里才发现,生活也可以很简单。」尽管,他们一开始,是「想用较低的房租成本,换取更大的创作空间」;现在,往前迈进的梦想目标,却一点也不简单。向来向往法国阳光剧团生活模式的她们,期待将利泽简的老谷仓,落实为偶戏创作基地,达成「国际偶戏村」的愿景。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Play Different! 朝24小时不打烊剧场迈进
甫于去年十月中宣布接任台北第二个国家级剧场台北艺术中心筹备主任的资深舞台设计师王孟超,本著多年的剧场工作经验,脑中已经画出许多新剧院的未来蓝图,他期待台北艺术中心要玩出不一样的定位,从外型到内涵都很「潮」,打破「只在周末,只演午、晚场」的一般模式,在剧场提供不一样的特色美食,要推出让年轻人、贵妇,都「揪团」参与的演出。
-
特别企画 Feature
魅力无边卡夫卡 剧场粉丝说狂想
卡夫卡的小说转化剧场的魅力,已从国际舞台上大大小小的制作得到验证,而在台湾表演艺术界也有不少卡夫卡粉丝,甚至可说,卡夫卡是他们对剧场想像的起点!本刊特地访问了黎焕雄、罗文瑾与高俊耀三位「代表」,一谈他们与卡夫卡如何解下不解缘,他们又想(或已经)如何把卡夫卡搬上舞台。
-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把空间穿上身的服装「演出」
身体空间、服装结构,是角八惠最主要的关注焦点。深受建筑影响的她,热中于从服装延伸城市概念,再由城市回馈到对服装的想法,甚至尝试将室内设计的平面图,融合、运用到服装设计草图当中。比起「针对戏剧、舞蹈的服装设计」,她更常思考建筑思维之于服装设计的对应。
-
纪念大师 In Memoriam
我的「小丑」兄弟
这种节骨眼上出现的反讽,这种冷不防、藏不住的回马枪,是我确定李国修一种不可取代的才华。他就是煽情的个性,但他就是会反讽,反讽使得煽情变成比较宽的东西,比较人性的东西。这是藏不住的小丑底子,永远可以在悲伤之后,骨子里传来一种声音,让人喜欢不断玩味:到底他是由什么材料构成的人哪。
-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王荣裕 乐畅人父「浮浪贡」
生性浪漫、追求自由的王荣裕说:「我就是浮浪贡」。一九九○年,他辞去月入四万元的电脑工程师一职,踏进优剧场领六千元月薪,自此,「放出去的小鸟,海阔天空,回不去了。」王荣裕形容,这是「自我选择的命中注定」。 九三年,他成立金枝演社,请来戏神田都元帅,每天虔诚祭拜,至今廿载。三年前,金枝从落脚十年的淡水,迁移到八里,曾遭祝融的云门舞集前排练场。从一张白纸,到现在共十五人领薪水,剧团组织和演出规模愈益壮大,王荣裕对表演的要求、和新进演员的训练及沟通,也累积了许多不同的体会。 聊起近期生活的「例行公事」,王荣裕边笑说年纪到了,真会坐著睡著,边不忘补充:「心境还是廿岁,足乐畅的!」每天有两狗一猫相伴,排练、散步、开车、泡咖啡、抄《心经》都是功课,也都是享受。四十岁得子王品果,更让他的人生观出现重大改变。 不过,有件事从没变过──剧场人总亲切唤他:「二哥」。
-
特别企画 Feature 再现剧团
三十而立 「秘密基地」再出发
成立迄今不过五年,与别团不同的是,「再现剧团」一开始就从场地经营出发,五年来累积了年轻剧团少有的场地营运经验值。有自己的剧场自是让人充满了许多想像,但落于现实,却也衍生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让人回头自问剧团存在的目的。于是再现剧团去年底让「艺术工场」熄灯落幕,「休眠,是为了凝聚更大的能量。」
-
幕后群像
预算内为导演圆梦 舞台上保证安全
舞台技术指导,一般称为TD,即Technical Director,说是技术指导,其实工作包山包海,在舞台「从零到有再到零」的过程中,所有关于舞台技术的工作事务,包括人、事、经费、时间等掌控,都算在TD负责范围内。要搞定这么多事,非多年历练不能成。资深TD斯建华说:「十年只是成为一个TD的基础,还不见得是成熟的TD。我做了十六、七年,对自己的工作,才觉得差不多有七、八成的把握。」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鼓励身心障碍者参与艺文 慷表演团队之慨?
去年底通过的「身心障碍者权益保障法」修正条文中,明言:「身心障碍者进入收费之公营或公设民营风景区、康乐场所或文教设施,凭身心障碍证明应予免费;其为民营者,应予半价优待。」这里的「康乐场所」当然也也包含了表演场馆,而其中给予优待所衍生出来的座位成本,由谁来负担?表演场馆将如何因应?在演出座位与成本一个萝卜尚未满一个坑的生态实情下,表演团队是否又再被剥了一层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