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健被乐坛誉为继马友友之后,最有前途的中国大提琴家。(© Gunter Glücklich DG/环球 提供)
艺号人物 People 让音乐自然引领「风格」的大提琴家

王健 用琴音倾诉对巴赫的尊崇

王健,一位被乐坛誉为继马友友之后,最有前途的中国大提琴家。十岁就在奥斯卡奖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札特—以撒.史坦在中国》中展露他精湛的才艺,更是百年古典音乐厂牌DG签下的首位华裔专属艺人。三月初即将来台演出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他,接受本刊越洋访问,在遥远的瑞典为我们畅谈他对音乐、对巴赫的思考与诠释想法。

王健,一位被乐坛誉为继马友友之后,最有前途的中国大提琴家。十岁就在奥斯卡奖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札特—以撒.史坦在中国》中展露他精湛的才艺,更是百年古典音乐厂牌DG签下的首位华裔专属艺人。三月初即将来台演出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他,接受本刊越洋访问,在遥远的瑞典为我们畅谈他对音乐、对巴赫的思考与诠释想法。

王健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3/21   7:30pm  台北国家音乐厅

INFO  02-23694802

 

王健大提琴独奏会

3/23   7:30pm  台中中山堂

INFO  02-23419898

人物小档案

▲1968年生于上海,四岁起随父亲学习大提琴

▲1979年在奥斯卡最佳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札特—以撒˙史坦在中国》中崭露头角

▲1985年赴美学习,师从大提琴家Aldo Parisot

▲1994年与钢琴家Maria Joao Pires及小提琴家Augustin Dumay组成三重奏

▲1999年由DG出版首张个人演奏专辑《海顿大提琴协奏曲》

约定访问的台北时间晚上十点钟,当一切都准备就绪,拨打的电话那头却是因为线路的问题,迟迟无法联络上。等到终于接通时,巳经是持续拨打的第三天了。在说明原委后,只听见对方谦和又平易的声音回答「没关系,没关系,我也是一直在这等著呢!」

他是王健,一位被乐坛誉为继马友友之后,最有前途的中国大提琴家。他曾被美国年度重要音乐刊物《美国音乐杂志》评选为「全美杰出音乐艺术家」;英国弦乐杂志《斯特拉底》更盛赞他是「一位令人激动的演奏家,他的技巧是建立在花岗岩上的。」连知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Seiji Ozawa)都曾经在王健年少时即宣告他为「世界级的大提琴手」。

顺著乐曲的自然流动来「展现风格」

出生于音乐世家的王健,四岁便随父亲学习大提琴,九岁即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就读,就在隔年,当制片聚焦于拍摄美国小提琴家以撒.史坦(Isaac Stern)在中国与音乐家和学生的互动时,王健在片中卓越、成熟又完善的演出,不但得到史坦的称赞,在影片以《从毛泽东到莫札特—以撒.史坦在中国》From Mao to Mozart赢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后,这位小明星更成为国际注目的焦点。就在这样的机缘下,他远赴耶鲁与茱莉亚音乐学院学习,从而崭露头角,其纯熟的技巧与深厚的诠释力深获各地极高评价,更得到百年古典皇牌DGG唱片的青睐,成为DG首位华裔专属艺人。

三月下旬,王健将访台演出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这六首曲子因马友友的诠释在台湾广为人知,其内容复杂且旋律性不多,而风格各异的六首乐曲,对演奏家来说更是一大挑战。对于自我风格的展现,王健认为无须刻意追求,因为这样往往会加入偏见,甚至有扭曲性的解释。他觉得自己是以「被动」的角度,循著音乐的道理来演奏的。先用心地去「听」音乐,而在「被音乐打动的那一霎那,我便会知道怎么去演奏它!」王健举例:「就像一条小河,应该让它自已流下来,而不是先挖一条渠道来让它走!」如同音乐有它的规律,要按著最自然的方式走,而不是为了要展现风格,刻意地去刻画自我的导向。而王健和谐悠远的音色,正倾诉著一位演奏家对作曲家的尊崇、理解与感受。但他所「听」到的,是什么样的巴赫呢?他听到的巴赫不是老牌演奏家所诠释的那种严肃的、高高在上的,而是慈善的、虔诚的、对美好的向往与一种给人安慰的感受。

想明白自己的音乐审美观,演奏巴赫吧!

「想明白自己的音乐审美观,可以试著演奏巴赫;想听一位大提琴家对音乐的真正感受,也是要听他演奏巴赫。」王健说。没有标注表情记号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考验的正是演奏家对乐句的处理方式与音乐的表现力。若没有能力理解与体会巴赫的音乐,是没有办法完美地在这自由又带有规律的空间里挥洒的。例如王健对于作品中舞曲的元素便有它自我的见解:他认为就结构来讲,当时的作品的确是建构在舞曲的特点上,但他非常反对将它拉得像舞蹈一样,这样的做法其实是大材小用,因为巴赫写的作品远远超过舞蹈性的娱乐效果,其实是以舞蹈的形式反映出一种更崇高的音乐。由于巴赫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写作相当多的宗教音乐,因此王健在演奏时也要求自己要有这一方面的感受。「在慢的速度上面来说,与其说是它是舞曲,还不如说是一个很好的祈祷。」

但是,为什么是巴赫呢?王建认为巴赫的音乐不像于其他作曲家,如浪漫派作品那样加了浓烈的情感在乐曲中间。他说:「巴赫的组曲给了一套非常完善的原料,但是你必须自己将他组装起来!它不是像小说一样,将完整的故事写下来,而是给了几个人物、几个可能性。」在这样的角度下「不可能有两个人拉的巴赫是一样的」,因为没有人会做出完全一致的组装,发展相同的剧情。

超然与敏感,对音乐家来说是有益的

谈到自己出身中国的背景,王建有他独特的想法,他认为中国古老的文化与欧洲有很相近的地方。巴赫从宗教出发的崇高素质与谦让的态度,是「希望」而非「追求」,是「向往」而非「占有」,这与中国传统的美德相仿。就像他喜欢看历史书,可以从中理解人性的奥妙及特殊点,提高对人性的敏感度;这种超然的态度和敏感度,「对音乐家来说是有益的,因为音乐家无非是用音乐给大家带来一种精神上的超脱。」对音乐有极度热忱的他,认为音乐和艺术都是人类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优于任何物质上的东西,也是作为一个音乐家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即使不成功也不成名,仍旧会有这样一个精神伙伴陪伴,永远不会孤独。

诚恳、自然、崇敬、执著,这就是王健!如此从内而外、朴实不矫作的情感,使得他的演出精湛而深入人心。

 

文字|李秋玫 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当代音乐研究硕士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