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华严经》被誉为群经之王,是佛陀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初成正觉首次宣讲的佛法,首先展示佛境的庄严华丽,继而讲解因缘法,及修行成佛的阶段。特别的是,此经不是用声音语言演说,而是佛陀以全身放光演绎而成。香港进念.二十面体的多媒体剧场《华严经》,正抓住「光」为重要媒介与象征,深沉又夺目地展现心与世界相容自在的境界。
夜空下,维多利亚港燃起灿烂的灯海,滑梯型屋顶的香港文化中心伫立港边。一波波人潮,学生、艺文人士、情侣、中年妇女、比丘与比丘尼,欢喜地穿越海报墙,涌向大剧院,这场盛会是进念.二十面体「生命剧场」的首出剧目《华严经》。「一期一会」啊,日本艺术界常在演出场地挂著此句手卷,意指每一次的表演或聚会,都是一生中独有的,演出者与参与者该珍惜当下因缘,把握生命中每一「会」的精采知味。
多媒体剧场,拉近艺术与宗教的距离
创立二十五年的香港前卫剧场进念.二十面体,作品超过一百五十多出,包括《半生缘》、《万历十五年》、《2001香港漫游》、《东宫西宫》系列等。本次制作《华严经》,首度结合佛教经典和多媒体表演元素,由当地艺术家及佛教界人士联手创作,成就出以念白、唱诵、舞台装置、声音与文字与光互动之多媒体剧场,引领观众探索生命的意义。不是佛教徒的编导胡恩威,早对佛教艺术印象深刻。「许多艺术是从宗教来的,从前艺术和宗教的关系是密切的,佛教在各种艺术形式如雕像、绘画、建筑等领域都有非凡成就。但这一百年来,在市场主导下,两者的距离却愈来愈远。」他说:「我想用佛来讲艺术,用艺术来讲佛。」而《华严经》中的优美文字和丰富意象,及与释衍空法师的因缘契合,让胡恩威希望透过此剧,激发艺术与宗教间更多的火花。
佛经《华严经》被誉为群经之王,是佛陀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初成正觉首次宣讲的佛法,首先展示佛境的庄严华丽,继而讲解因缘法,及修行成佛的阶段。特别的是,此经不是用声音语言演说,而是佛陀以全身放光演绎而成。戏剧《华严经》正抓住「光」为重要媒介与象征,深沉又夺目地展现心与世界相容自在的境界。
简单口白走位阐说何谓华严经
一进场,形小却响亮的风铃声不绝回荡整个空间,像是提醒万物随时变化,不须执著;一位比丘背对观众,敲击木鱼及磬,声沉清净;四名同饰演比丘的演员缓步行走舞台。第一幕〈心如工画师一〉,钢琴伴奏中国民间小调,比丘唱诵经文:「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心是最优秀的画家,而世界是画,心念可以画出风景纷异的种种世界,由此点出「一切唯心造」的义理,此时山水画映于白布幕,涵义明晰。
第二幕〈大方广佛华严经〉,以口白、简单的动作及寓意的走位来阐说何谓华严经及华藏世界样貌。经中重要概念为「因果缘起」,例如一颗苹果的长成,它的「因」即是种子、水分、泥土、阳光等诸多养料,苹果则是上述因素凑合生成的「果」。当因缘变化,现象就跟著生灭,而万事万物间是互相影响依存的。从「心」到画出什么「世界」,关键为「觉」,也就是自我觉察与了悟。四位比丘缓步吟诗朗诵,时而分列四处讲经,时而聚合如同一人,此因佛陀的法理既同出一源,又能因人而做不同的示现教化。背对不动的比丘与走动的比丘,正好在动静对比间制造多重的视点,让观众不执著地看清事物全貌。华藏世界则充满著光(觉知)、花(珍宝)、与海(可容纳广大的快乐宁静),无数盏灯光照耀舞台,海潮声阵阵响起,镜像装置与光与声音展现无限光明的世界。
董阳孜书法「华严字母」,浑厚慑人心
第三幕〈华藏世界〉,九位法师加入,共同唱诵「华严字母」,这是印度梵文的四十二个字母,为文字与诠义的根本,认识华严字母能够进入超越的智慧。其中「阿」字经由电脑重叠复制,合成法器和自然音效,单音元声音层叠渐厚乃至力度万钧穿透全场!而台湾书法家董阳孜优美浑厚的华严字母,藉银幕光射效果由小渐大,速度先快后慢撼动凝止,那一字字的「普愿法界众生入般若波罗密门」震慑人心,彷如超越性存在。第四幕亦由多媒体直接显现〈心如工画师二〉之绝妙境界,佛陀身姿涌现,慈祥的雕刻貌相在金属光环中凝望众生,缤纷瑰丽的红黄绿光绽放世间佛境的美妙。
最后一幕〈随愿众生〉,布幕近距离映现佛陀的身、胸、手、脸,影中佛雕或斑驳沧桑,或坦荡纯净,但不灭的是慈悲温柔的面容。林夕的歌词随曲吟唱:「莲花千瓣,铺满生命,泥污不沾背影」……「万千广厦,歌舞升平,人间虚恋布景」……佛唱,镜像,金光,什么是因缘,什么是剧场,什么是当下,在佛陀慈眉眼底的无尽流转里,《华严经》结束在不会终止的光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