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音乐电影文学的边界

一把等待辨识的小提琴

谈艺术如何获得自由

电影《红色小提琴》,透过一把小提琴的流浪史,企图探讨:艺术真的是自由的吗?怎样能得到自由呢?电影触碰到了艺术三百年断代史,从巴洛克到现代。导演不曾让小提琴留在修道院或土里,却让小提琴不断流浪,以入世受苦得到真理,也意味导演评断艺术之有价值有意义,是在于它真正懂得人间之爱。但正因著入世,唯有挣脱媚俗,方能取得自由。

电影《红色小提琴》,透过一把小提琴的流浪史,企图探讨:艺术真的是自由的吗?怎样能得到自由呢?电影触碰到了艺术三百年断代史,从巴洛克到现代。导演不曾让小提琴留在修道院或土里,却让小提琴不断流浪,以入世受苦得到真理,也意味导演评断艺术之有价值有意义,是在于它真正懂得人间之爱。但正因著入世,唯有挣脱媚俗,方能取得自由。

理论上,艺术是自由的,也只有最自由的心灵,能创造出天籁之美。但事实上,艺术受制于有权力让艺术生存的人,因此,孤寂就成为自由的代价。

电影《红色小提琴》,透过一把小提琴的流浪史,企图探讨:艺术真的是自由的吗?怎样能得到自由呢?电影触碰到了艺术三百年断代史,从巴洛克到现代。

小提琴象征著艺术

电影中,造提琴的大师为他即将出生的孩子造了一把小提琴,他跟妻子说:「我们的孩子要给这世界『美』」。

但妻子与孩子都在难产中死了。他处理哀伤的方式,是独自一人完成那把小提琴。这不是冷酷的工作狂,而是艺术的疗愈、艺术的抚慰……这制造小提琴的大师将妻子的血制造成红色颜料,涂抹在小提琴身上,从此,这把小提琴承载的不只是美,同时是爱、是生命另一种形式的延续。小提琴象征著艺术。

在小提琴流亡三百年的过程中,最后是谁伯乐识英雄、识出这把小提琴的呢?导演讽刺了匠气的小提琴家,他试了这把小提琴后说:「我觉得它没有什么!」导演也幽默了艺术与科学的分立,因为爱科学到无法自拔的小提琴修复师说:「如果这真是那把传说中的红色小提琴……我会想拆开来研究……。」最终,识出这把小提琴的,是深懂爱的古老小提琴鉴定师莫瑞,他说:「它是科学与美的结合。」在鉴定红色小提琴的过程中,莫瑞感觉著它已拥有自身的生命,他感觉这小提琴一直在呼唤他。

但需要自由的艺术,其历史却一直是主动放弃自由的媚俗历史。纵跨三百年,不同时代,因供养艺术的主人的替换,出现不同的媚俗现象。

抱著艺术,抱著美好的未来?

在莫札特被誉为神童、帮父亲挣得不少名利后,艺术开始仰赖神童的奇迹,因为支持艺术的贵族,出现一种时尚,就是带著神童出游。这使孤儿院的小女孩,以及教育她的音乐教师,对音乐都无法单纯,既掺杂著对美的眷恋、也掺杂著对名利的渴望,因此小女孩紧抱著小提琴入睡,她是抱著艺术之美,她也是拥抱著她的未来。

而后,艺术的媚俗,出现于期望艺术反映出感官性爱的群众,这群人有钱,但心灵肤浅庸俗,他们喜欢艺术激发出他们的官能激情。于是媚俗的音乐家将性爱官能之声植入音乐,甚至,他要透过官能性爱的刺激,才能创作。

再来,艺术的媚俗,出现于意识形态高涨的文化地域。导演透过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讽刺艺术被囚禁于意识形态下的可悲——艺术因著来自西方、来自「资产阶级」,艺术便成为有罪的。

二十世纪后的艺术媚俗,是被套笼进市场机制中。莫瑞是为艺术拍卖市场服务的,只是导演反将一军,在笑傲尽艺术界匠家之后,复使服膺于市场机制的莫瑞成为一则神话:他是唯一识出红色小提琴真正价值的人,因此他为了让小提琴挣脱市场机制,他让小提琴回返隐姓埋名、平凡的生涯,他让代表艺术的小提琴,在妻儿之爱中得到真正的自由。

流浪的小提琴,入世的艺术

导演不曾让小提琴留在修道院或土里,却让小提琴不断流浪,以入世受苦得到真理,也意味导演评断艺术之有价值有意义,是在于它真正懂得人间之爱,它不可能出世,势必是入世拥抱生命的,艺术势必拥有一种人文价值。但正因著入世,唯有挣脱媚俗,方能取得自由。而寂寞,也就成为艺术家心灵必然的磨难。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陈韵琳
心灵小憩艺文专业网站企划总监
IC之音广播艺文节目主持
自由作家,著有《冷莹莹》、《两把钥匙》、
《假想敌》、《走出框框的人生》、《过招》、《虚拟》等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