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韵琳
-
音乐电影文学的边界
来自东哈林区的小提琴乐音
在优雅精致音乐的养成教育过程中,是绝对需要自我要求、对音乐品质也绝对不容妥协的,就算对待孩子们艰困的环境需要宽容与谅解,但对音乐本身,完美演出的标准绝没有降低的可能性。
-
音乐电影文学的边界
在舞台上对人生解构重整
茱莉亚的人生早已经是舞台上的戏码的一部分。还能对她真心真情的,是母子亲情。她的儿子唤醒了她。于是茱莉亚为了让人生彻底地真实起来,她决定逆向操作。过往,舞台是一切,真实人生真假莫辨、是只为舞台服务的;但这一回,她要让舞台为真实人生服务,她要把真实人生置放上舞台。
-
音乐电影文学的边界
小提琴与枪弹
在相较上比较正义的社会,人们可以单单选择音乐,音乐自会将它内涵的人道精神发扬光大。可是在不义的世代中,乐器与枪弹必得并存。因为在艺术之上,还有生为人必须有的自由、平权、尊严,人道主义在不义的世代,绝对有比艺术更高的价值。
-
音乐电影文学的边界
在艺术之上还有更高的价值 电影《一个指挥家的抉择》
音乐、艺术真的伟大到可以成为跟纳粹妥协的正当理由?有没有可能那妥协所造成的象征意义,使音乐、艺术蒙上了阴影?诚如少校所说,希特勒自杀后,他们找福特万格勒指挥哀乐,是因为他们认为他代表了纳粹!是否一九三三那年福特万格勒就该运用托斯卡尼尼制造出来的情势快快离开,即或不能,也该就此退隐藏才,等不义的世代过去,再出来为艺术之美效力?
-
音乐电影文学的边界
当舞台剧逼视人生 电影《开幕之夜》中女演员的人生蜕变
当真实生活中的她跟戏码中的她接合,她突然彻底地失去自信。她再不知该怎样跟这个决定离开她的前男友、合演这一场结局没有任何希望的戏。现在舞台上头的生活,竟如此逼真地影射著她现实的生活,她正视舞台、就得正视自己。
-
音乐电影文学的边界
当艺术等于名牌时尚
《巴黎不打烊》尽管以浪漫恋情作结,因而使原本提问、省思都甚强的电影主题,流于肤浅的结尾,但这部电影终究就艺术与有钱阶级时尚的模糊分界,提出若干很好的问题:为何艺术变成布尔乔亚时尚人物的高级消费,从演奏者到听众全都得衣冠楚楚仪表堂堂的正襟危坐?为何因爱与生命力被创作出来的艺术,一不小心就会成为一种奢华名牌的类似物?
-
音乐电影文学的边界 如果只剩下音乐
电影《钢琴师和她的情人》中的聆听经验
如果音乐中没有人,只剩了音乐本身,也不过就是一个优美的坟场罢了。正因班斯看见这个危机,他突然选择了停止聆听,这决定使习惯被聆听的艾达突然被弃置于孤单的荒漠中,艾达先是错愕、而后深深感受到寂寞,突然间,钢琴对她来说就不再有意义了,因为她享受过专注地被聆听的经验后,便不再能满足于在音乐中的自言自语。
-
音乐电影文学的边界
音乐美感的高峰 对全体存在的聆听
《就像在天堂》这部电影也暗示著,音乐终究不只是台上的事、不只是音乐本身的事,聆听过程中的美感经验,会不自觉地转化成为一种人生哲学,潜移默化人格特质;而集体的聆听经验,还可能生发社会文化转变,甚至会促成革命。
-
音乐电影文学的边界
承载真实生命力的民谣音乐
这两部电影,都描述了已彻底被世界边缘化的族群,随著乡园中族群人数越来越少,文化也面临著被遗忘的危机。而民谣音乐,正是文化记忆与保存的一种形式。电影中的两位主角,随著深入了解民谣,都发现他们得要进入他们的生活,他们不能旁观采访采集,因为这些民谣,全是跟生活紧紧结合的,也唯有跟他们一起生活,才能真正掌握民谣内在坚而不摧的生命力。
-
音乐电影文学的边界
从《钟楼怪人》到《歌剧魅影》
《歌剧魅影》,很有著《钟楼怪人》的影子,勒胡自己也承认,他受《钟楼怪人》启迪甚深,这也意味,《歌剧魅影》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开端之际,一阵子复古回返浪漫的风潮。这时的浪漫主义走过一百年的岁月,已从兴盛到衰微,比之雨果时代的浪漫主义,多了许多近似颓废的耽溺感伤,与脱离现实的奇情诡谲。
-
音乐电影文学的边界
来跳舞吧 舞蹈隐含的反抗精神
在电影《舞国英雄》中,舞蹈,成为有创意的年轻人的自我实现与自我表达,年轻人无法控制内在声音地,渴望舞出新舞步,每一个新舞步,却又自然而然地反抗了交际舞长年以来的既定公式与裁判霸权。
-
音乐电影文学的边界
艺术的疗愈与抚慰
艺术家跟我们最不一样的地方,不在于他的情感特别地丰富,其实相当有可能,我们的情感比某些个艺术家还要更丰富,只是,艺术家能找到以艺术形式规范出来的表达方式,表达出这些情感,让情感不是封闭在自身,能爆发出一种创作能量,并取得观众或听众的共鸣。
-
音乐电影文学的边界
精致艺术的门槛
当父亲带比利去芭蕾学院考试,父亲看到的是另一个世界:穿著芭蕾舞衣翩翩轻巧走路的少女、那全然陌生的古典音乐、节制优雅的肢体动作,当然,还有楼梯扶手上的精致雕饰,这全然不是他们的世界,为了跨过这世界的门槛,父亲与哥哥奉献了他们的一生。
-
音乐电影文学的边界
一把等待辨识的小提琴
电影《红色小提琴》,透过一把小提琴的流浪史,企图探讨:艺术真的是自由的吗?怎样能得到自由呢?电影触碰到了艺术三百年断代史,从巴洛克到现代。导演不曾让小提琴留在修道院或土里,却让小提琴不断流浪,以入世受苦得到真理,也意味导演评断艺术之有价值有意义,是在于它真正懂得人间之爱。但正因著入世,唯有挣脱媚俗,方能取得自由。
-
音乐电影文学的边界
非关舒伯特 谈艺术的升华与宣泄
艺术之升华或宣泄,对我冲击最大的电影,应当就是韩内克的《钢琴教师》,起初,我无法忍受这钢琴老师最擅长的是舒伯特。舒伯特是多么优美、美到让人想哭的音乐,但电影中的钢琴教师却无法因舒伯特被抚慰、安定,更让我错愕的是,她的性事,是择取被凌虐、被屈辱的方式。直到有一天,突然醒悟,其实这钢琴教师的性事,跟舒伯特无关,舒伯特显然无法治愈她,她需要的是宣泄,她需要走出典雅的舒伯特,随摇滚摆舞。
-
音乐电影文学的边界
狄尔与皮尔金的小沈思
我不满阿信被刻画得这么悲情,但是,我也不喜欢复仇的阿信。所以在某一次聆听《狄尔的恶作剧》与《皮尔金组曲》时,突然突发奇想:如果将刻画索维格的温柔深情圣洁感,转变成诙谐幽默的恶搞风,像狄尔恶搞一般地恶搞皮尔金,那最后的摇篮曲,应当会变成如何?
-
音乐电影文学的边界
这是谁的唐吉诃德?
在笑话中讥讽,是《唐吉诃德》最独特之处。至于理想主义、战斗精神,或以疯与愚来对比一个价值观失落的时代,倒是有不少文学家、剧作家、思想家继续比照办理。如今,《唐吉诃德》已经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失了笑话的味,变成正经、正义、滔滔雄辩、慷慨激昂。
-
音乐电影文学的边界 歌德的「浮士德」与众音乐家们(三之三)
浮士德之死
关于浮士德之死,舒曼花了很多力气来创作,长达卅四分钟的曲子,完全是宗教式的,听来简直就像是一曲安魂弥撒,充满对死者的安慰、面对死亡的宁静与安详、对拯救的颂赞,对已逝生命的喜悦与满足。
-
音乐电影文学的边界 歌德的「浮士德」与众音乐家们(三之二)
梅菲斯特的本质
歌德《浮士德》中的梅菲斯特,到底指的是什么?该怎样用音乐表达? 在歌德《浮士德》原著当中,梅菲斯特的含意是「永远否定的精灵」。
-
音乐电影文学的边界 歌德的「浮士德」与众音乐家们(三之一)
浮士德精神
就完整铺陈浮士德精神而言,李斯特比起舒伯特、白辽士、古诺,是完备太多了。浮士德的性格在李斯特的音乐中,至少呈现了四种,包括以增三度和弦为主的,怀疑、绝望、烦闷的年老浮士德;快速游走短促音符呈现出来的渴望经历生命、积极躁动的浮士德;还有旋律温柔充满爱意、所表现出来的在爱情中的浮士德;最后是辉煌以铜管乐器为主乐器的、完成大我理想的浮士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