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的歸納望向未來
《莎士比亞歌曲集》與《莫札特:女高音作品集為韋伯姐妹而作》這兩張聲樂唱片,正巧都展現了「歸納歷史,展望未來」的特質,演唱家推出了充滿主題概念的專輯,在廿一世紀集結了創作者當年的心靈意志,讓欣賞者得以建立歷史綜觀,在聆聽時能更加具有時空交錯的感動。
《莎士比亞歌曲集》與《莫札特:女高音作品集為韋伯姐妹而作》這兩張聲樂唱片,正巧都展現了「歸納歷史,展望未來」的特質,演唱家推出了充滿主題概念的專輯,在廿一世紀集結了創作者當年的心靈意志,讓欣賞者得以建立歷史綜觀,在聆聽時能更加具有時空交錯的感動。
莫札特的音樂,很多人從在媽媽肚子裡就開始聽了,但流暢悅耳的莫札特音樂聽多了,是不是也會有點膩?但經過歲月歷練,卻又能聽到一些不同以往的感觸,這裡透過三張專輯,讓我們重新認識「小莫」吧!
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劇《胡桃鉗》,被寫成管絃樂組曲,再由羅馬尼亞鋼琴家艾可諾姆(Economu)改編成為他自己和女鋼琴家阿格麗希彈奏的雙鋼琴版本,曲折的過程,展現了藝術家對童話世界與純真愛情的嚮往。 布拉姆斯根據德國詩人道默(Daumer)所作之詩,寫出了《新愛之歌》,圓舞曲風格的愛情詩歌,道出作曲家內心深藏的熱烈情感。 李斯特根據莫札特歌劇《唐璜》選曲所改編的雙鋼琴《幻想曲》,將歌劇中的序曲及兩首著名的旋律《我們手拉手到那邊去》及《飲酒歌》重新組合,以最燦爛多彩的炫技,表現出花花公子「唐璜」的多面性。 這些作曲家們對音樂裡「愛情」、「親情」的反覆思慮,將一一展現在「聖誕情話愛之歌」音樂會中,經由舞蹈、歌唱、影像演奏等媒介,傳達給聽眾。 「聖誕情話愛之歌」將邀請曾任布達佩斯國家劇院的舞者莊士賢、男低音廖聰文、女中音楊艾琳、在台北愛樂電台擔任主持人的女高音黃瑞芬(Zoe),加上魏樂富、葉綠娜的雙鋼琴共同演出,在聖誕夜,將短暫、熱烈永恆的愛情,長亙的親情與純真柔美自然之愛,融合成為一場多彩多姿的連綿情話。(廖俊逞)
就像《春之祭》之於舞蹈、《尼貝龍根指環》之於歌劇,《百年孤寂》也是讓劇場導演又愛又懼的偉大挑戰。Baboo的導演作品向來有濃濃的超現實意味,處理起「波赫士」、「卡夫卡」或「愛因斯坦的夢」這類題材特別有趣,《百年孤寂》原著豐沛的靈感想必也能激出火花。加上各路演員眾星雲集,有如台灣小劇場的點將錄,精采可期。 賴聲川曾將契訶夫《海鷗》移轉到老上海,《如夢之夢》中唯妙唯肖的氣氛營造更是讓人津津樂道,這次他將莫札特《女人皆如此》再度搬到同一時空,想來豈不就像讓張愛玲小說的俗世男女,唱起了義大利文?除了舉世難遇的獨特風味,賴導演向來犀利的情感觀察,也可望在這齣歌劇中大加發揮,必能打破認為《女人皆如此》膚淺牽強的傳統迷思,還莫札特一個公道。 文字|鴻鴻 詩人、劇場及電影導演
歌劇,這個集人聲、器樂、戲劇、舞蹈、舞台設計之大成的演出形式,四百多年來始終是樂迷心中的Prima Donna,是舞台上恆久不墜的明星,她如何生成如此耀眼風姿,而且能歷經歲月洗滌,仍熠熠生輝? 適 逢一、二月接連有莫札特莊歌劇《克里特王:依多美聶歐》,兩廳院歌劇工作坊的「歌劇風華」,還有應香港藝術節之邀演出的帕爾馬皇家歌劇院《弄臣》的演出, 本刊特地規劃本次特別企畫,從基礎入門了解、歌劇之所以為歌劇、歌劇的演變等面向,為讀者開門領路,好觀賞歌劇殿堂的無限風光 本次特別企畫將分上、下兩期刊出,下期將針對歌劇的各國風情、歌劇的今日創新面貌推出專文,敬請期待!
一樣的規律,到了暑假,大師藏而合唱音樂節興。不過今年這場推薦節目,倒有別於往年提出的理由「多樣、活潑」,而是這首曲子真正難得。聆聽過萬千次莫札特的音樂,大部分他的作品已經讓我覺得厭煩。唯這部作品,相信莫老兄也會同意,始終讓我感到無比敬畏。就像面對每個人此生唯一一次死亡一樣,再怎麼不羈的心,也得嚴肅以對。莫札特譜寫此曲時,死神已經夜夜來來共枕,音符中毫不見晚期作品縟麗的詞藻,也不復以往樂天明媚,只有一種在慚惶恐懼壓力下,對生命記憶幾近瘋狂的撕扯。很難想像,一個寫出那麼多唯美音樂的神童,最後終究寫出這種恐怖的完結篇。 究竟安魂曲是撫慰亡靈的呢?還是鎮懾活人的呢?這是個有趣的心理課題,史上只有在莫札特這樣為自己送終的情況,二者始合而為一。我常把聆聽這部作品當成一種洗滌心靈的情境,如同教堂一般,進到裡面自然產生自省的心情。這和音樂內容或教義都沒有關係,它是一種直接的精神感染力。 在鬼月以這部作品做為閉幕音樂會,倒是有時間點上的恰到好處。本次演出由匈牙利指揮家嘉保‧豪勒隆指揮節慶合唱團、台北愛樂合唱團、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澳洲Coco's Lunch、瑞典古斯塔夫室內合唱團。顯然,又是杜黑熱愛的人海戰術,嗯,我也喜歡。畢竟「人海」本身是難能可貴的經驗。每立方公分的空氣都注滿了音符,那種爆發力,有點接近苦修者苦喜交雜的自虐。 文字|楊忠衡 樂評人兼唱片、表演藝術製作人,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迎接七夕情人節到來,鋼琴王子陳冠宇將凄美的愛情傳說《梁祝》化為音符,以鋼琴重新改編詮釋《梁祝》小提琴協奏曲,與天下有情人分享愛情的美好與悸動。《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作曲家陳鋼及何占豪在上海音樂院求學時的作品,此回演出,由陳鋼為陳冠宇親自改編為鋼琴協奏曲。這場名為「化蝶」的音樂會除了以「梁祝」尾聲「化蝶」作為序曲,並特別挑選了華格納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的〈前奏曲〉與〈愛之死〉、拉赫瑪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第十七、十八變奏、莫札特的C大調第二十一號鋼琴協奏曲,以及深受樂迷喜愛的電影配樂等,為情人們獻上一個浪漫的情人夜,並在中西曲風各異的作品中,映照出各自的動人樂章。音樂會由林天吉指揮,長榮交響樂團共同演出。(廖俊逞)
鋼琴家顏華容論及莫札特與浦羅柯菲夫的《天才.機鋒 世界上最美的不協和音─天才們》,與鋼琴家古曉梅重新翻譯的托爾斯泰《藝術論》,讓讀者在夏末秋初的此時,伴隨上述兩位鋼琴家親自演繹的的音樂,領略書中的三位天才,以藝術縱橫人間的精采風景。
莫札特的《狄托的仁慈》是他生前最後一部莊嚴歌劇,純熟的創作技巧、簡潔的風格及巧妙的配器,彌補了文本以歌功頌德為導向的功能。在新樂季之始,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首次將此齣歌劇完整搬上台灣舞台,並邀來自澳洲的指揮班傑明.貝歐與導演賈斯汀.衛攜手詮釋,重點將放在人性與權力的刻畫。
哪一組的白老鼠可以在產生最少的錯誤中,用最快的速度走出測試用的迷宮?當然,答案是聽著莫札特音樂的那組。牠們不只是好那麼一點點而已,小白老鼠可是以破紀錄的方式,神氣地遙遙領先呢!如果這是奧運,牠們肯定會被抓去做藥物檢驗!
1.莫札特出生地 走在奧地利薩爾茲堡最熱鬧的糧食路上,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位於九號的「哈格瑙爾屋」,這是音樂神童誕生之處,現已改成收費博物館。一樓展示莫札特少年時期使用的樂器、樂譜,以及歌劇舞台圖;二樓展示家譜及歌劇《魔笛》相關資料,三樓莫札特出生的房間內,則展示家人肖像及親筆樂譜、書信,是樂迷必拜訪之處。 2.莫札特紀念品店 位於莫札特出生小屋右前方的「Mozart Land」,是一間兩層樓的莫札特紀念專賣店,各式各樣的產品包括:T恤、手錶、文具、餐具、球具、巧克力、CD等,上頭皆印有莫札特的可愛肖像。一上樓,二樓窗戶正對著莫札特出生小屋,窗邊還擺著大型莫札特娃娃。紀念品店網址:http://www.mozartland.com 3.薩爾茲堡大主教官邸 莫札特曾經擔任過薩爾茲堡大主教的管絃樂師,多首室內樂作品,都是為了在主教宅邸或會議室演出而寫。大主教教堂融合巴洛克與羅馬建築風格式,綠頂灰牆的教堂正門,有成排的大型雕塑,牆面上滿佈華麗浮雕,至今仍是薩爾茲堡重要的音樂表演場地。 4.莫札特廣場及紀念碑 位於薩爾茲堡大主教教堂旁的莫札特廣場,由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一世建立。廣場中心佇立著一八四二年完成的四層莫札特紀念碑,底座用羅馬式的彩石鑲嵌而成,第二層刻著MOZART字樣,第三層刻有老鷹及人像,最上層則是莫札特的全身銅像。 5.莫札特故居 莫札特十七歲時,舉家搬遷位於薩爾茲堡鹽河對岸,現址莫札特廣場八號的新家,他在此創作了一百五十多部作品。一樓是莫札特家族命名為「舞蹈大師廳」的家族演奏廳,並展示一七八○年名畫《鋼琴旁的莫札特一家》,畫中莫札特姊弟正在演奏鋼琴,父親一旁側耳傾聽,在鋼琴上方則有莫札特逝世母親的浮雕。 6.</strong
人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去詮釋莫札特。 編輯廖俊逞提議說要做莫札特紀念專輯的時候,初時我皺了皺眉,這是最難做的題目,最容易被 看懂,最不容易被滿足,對老饕級的莫迷而言,認識莫札特,文字永遠比不上音樂本身;對入門的人而言,莫札特一生創作六百二十六首,我們算了算,一個常人就 算用每天抄八小時,也要花三十年才能把他所寫的譜抄完,我們要從哪一個角度來認識莫札特?難。 於是我們想:建立自己的莫札特經驗。二百五十 年以來,莫札特對人類的影響無遠弗屆:全世界暢銷排行榜的國際通童謠裡,「一閃一閃亮晶晶」應該是第一名如果沒有莫札特的話,它可能無法離開法國鄉間 的民謠身分;我知道有朋友在生產前,一再叮嚀醫生,如果可以的話,分娩時為她播《魔笛》裡的夜后之歌〈我心燃繞著怒火〉;當然,就更不用說,醫學上如何努 力證明,莫札特音樂不只使孩子不會變壞,更證明足以使孩子變聰明。 但是你認識莫札特嗎?我們反過來問,這位兩百五十年來像鄰居般存 在在世界各角落裡的長不大的音樂家,他真的靠天才過一生嗎?我們翻讀了許多關於莫札 特的書籍、書信之後,覺得他一生不快樂的時間應多過於快樂,他喝酒、說髒話,還愛對女生毛手毛腳;在金錢方面,如果活在現代,他肯定是各家銀行現金卡最搶 手的廣告代言人,然而天才與貧窮似乎是宿命裡的同卵雙胞胎,他給世人留下豐富的音樂遺產,自己卻窮得連棺材本都沒有。 關於莫札特的書多如牛 毛,除了《安魂曲》之外,這位作曲家裡的阿波羅永遠給人向上的、華麗的、優美的、光明的想像與慰撫。這本紀念專號的策畫,一方面為讀者先預告了一整年關於 莫札特的全球活動,另一方面,就像我們對潘金蓮仍有無限的想像與同情,全世界的歌劇導演都在嘗試重新詮釋莫札特歌劇裡的女人,今年國家交響樂團選擇了以兩 齣歌劇《女人皆如此》與《費加洛的婚禮》,導演賴聲川把兩齣歌劇搬到民國三○年代繁華時髦的上海,在這一期裡由賴導演詳盡說明了整個導演的想法。
想認識莫札特,可不是用一句「音樂神童」或看一部電影《阿瑪迪斯》,就可以了結的。他總是讓人好奇,他的一生到底是怎麼過的?他怎麼會這麼有創意?他跟女人的關係是怎樣?這裡只是個開始
年代 生平經歷 作品及首演 世界大事 1756 一月二十七日生於薩爾茲堡 歐洲處於啟蒙運動時代中 1762 第一次歐洲之行
三月中,中正紀念堂廣場上鼓聲震響,旗海飄揚,這裡的顏色變得快,忽兒藍忽兒綠。雜誌社就在廣場地下,改版的過程裡,常常一籌莫展時,就跑上去看人,這裡,人人有信仰,但有的人的信仰,賞味期限是四年。 改版後的《表演藝術》雜誌的信仰是什麼?也是人的聚集。表演藝術不能沒有觀眾,它是一個在幕起幕落間存活的行業,在人在的時候,發光發熱,台上的人和台下的人產生情感超聯結。 《表演藝術》雜誌的另一個信仰,則是相信台灣有足夠多的優秀藝術家,正不斷地創造應有更多人享受的美感經驗,這些美感經驗來自藝術家們對當代生活的反映,通過語言、肢體、聲音、色彩、節奏、空間提供想像的開啟與撞擊。在表演藝術裡,「美」有多元選項,賞味期限可以持續很久。 聯結觀眾與藝術家,就成了改版後《表演藝術》雜誌最想扮演的角色。當表演藝術成為一種閱讀,我們提供的是在幕起幕落之外,藝術家與觀眾情感交流的延伸素材,包括演出前的導介、演出後的評論,以及各種幕後的故事。 製作四月的改版試刊,心情十分忐忑,一來春天正是表演的旺季,我們貪婪地在各大小劇場、音樂節目裡逡巡,難以抉擇有限的版面究竟該放下什麼,二來改變本身就需要力量,什麼才是一本《表演藝術》雜誌的樣子?爭論、辯論、討論,不絕於耳。 試刊號的主軸「哦,戀人啊!」是一個冷暖自知,莫衷一是的驚嘆號。從白先勇流連忘返的《牡丹亭》,賴聲川與莫札特首遇的《唐‧喬望尼》和創作社犀利女導演周慧玲的《Click,寶貝ㄦ》,藝術家們從各種角度製作「愛情」模型。 另外,正在創作顛峰的劇場導演賴聲川,首次挑戰歌劇,也是本月矚目的焦點之一。音樂與宗教像浪潮般沖填出這位華人世界最重要的劇場導演,穩定且永不過時的創作深度,「藝號人物」裡帶領讀者一窺賴聲川的音樂世界。 「藝次元曼波」是我們嘗試的跨領域人物對談,邀請了原本彼此只有三分熟七分仰慕的女性藝術家─羅曼菲與張艾嘉,暢談生命中的難關,燦爛的初春午後,兩位都修過很多「愛情學分」的女人,展現了讓旁觀者難忘的的自在與亮麗。 許多藝術家也把「第一次」給了本刊。遠在德國的陳玉慧以「歐洲人文筆記」,感性介紹歐陸表演趨勢;李立群的「演員庫藏記憶」是李立群的文字處女秀,對於這位「演什麼像什麼」的優秀演員,我們怎能放棄他五湖四海一生所累
莫札特離家出外時都心繫著康斯坦絲,這在他私人信函裡常可讀到,他得空便提筆寫信給妻子。而康斯坦絲請求莫札特在作曲發表前先給她研究,他們經常一起練習演奏和試唱,莫札特人前人後都說,康斯坦絲對他的創作有很好的影響。
電影《紅色小提琴》,透過一把小提琴的流浪史,企圖探討:藝術真的是自由的嗎?怎樣能得到自由呢?電影觸碰到了藝術三百年斷代史,從巴洛克到現代。導演不曾讓小提琴留在修道院或土裡,卻讓小提琴不斷流浪,以入世受苦得到真理,也意味導演評斷藝術之有價值有意義,是在於它真正懂得人間之愛。但正因著入世,唯有掙脫媚俗,方能取得自由。
羅曼.羅蘭說過:不要問天才能夠為這個世界做什麼,只要他們願意付出,就是人類的福氣啊!他也這樣描述莫札特音樂中總是傳達著一個特別的訊息:我是愛你們的,請你們也愛我。
前年《PAR表演藝術》雜誌曾做過一次「預知二○○四表演紀事」,預告全年的表演大事,當時編輯們做得辛苦,但讀者們反映熱烈,把一年的表演大事做了一遍掃瞄,在國內表演團體往往演出的不確定因素還很高的情況下,編輯檯的「預知」風險壓力很大。 二○○六年,編輯檯重提此事。但這一回,我們放聰明些。一方面也因為現在可以照表操課的節目比過去穩定的多,另一方面,每一年其實都有一些大事,背後有著若隱若現的代表意義與趨勢。於是PAR編輯檯蒐列了未來一年即將發生的表演藝術大事,涵蓋人物、場地、節目、事件共二十項,由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楊忠衡、劇場及電影導演鴻鴻,資深劇場工作者耿一偉及PAR雜誌總編輯盧健英,為讀者選出二○○六最值得期待的十件人與事,而「Top 10」的背後有十個值得關注的現象與議題(10 Topic)。 表演人物亮眼出線 超凡的舞藝及亮眼的舞台魅力,許芳宜一開始便在無異議的情況下被評為今年「最閃亮的明星舞者」,台灣大部份的觀眾對這位來自蘭陽平原的舞者或許都還不熟悉,除了三月與葛蘭姆舞團領銜演出,今年四月她還將在雲門舞集2主跳羅曼菲為其量身訂做的獨舞。在舞蹈這一行裡,「舞星」的出線十分不易,先天條件、後天努力之外,還要加上許多環境裡的拱月因素,使得她能以身體與作品交盪出極大的影響力,並成為家喻戶曉的舞蹈藝術家。做為一位在國際上被看見的亮麗舞者,我們期待她有更多讓台灣觀眾看到的機會。 在伍國柱因病猝逝後,目前擔任雲門舞集2駐團編舞家的布拉瑞揚更受矚目,被選為「今年最值得期待的編舞家」。長年關注布拉瑞揚的劇場導演鴻鴻認為他的作品「格局恢弘,結構奇特,多焦點調度大膽,畫面變化豐富,節奏張馳激烈」,而最難得的,莫過於「情感表達的深沈」。今年四月,雲門年度公演的組合便是林懷民+布拉瑞揚的師生檔。布拉首次從雲門2「晉級」為雲門舞集編舞,「接班人」的態勢呼之欲出。 兩廳院世界之窗系列請來的歐陸當紅導演托瑪斯.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無疑是今年「最具份量的國際導演」,十月將帶來易卜生的《海達‧蓋布樂》和東德劇作家克洛茲的《點歌時間》。曾多次到德國看歐斯特麥耶作品的鴻鴻說:「他的作品直接面對社會問題,政治氣息濃厚,肢體衝突強烈」,每有新作都會成為歐陸劇壇
唐‧喬望尼這樣的男人,愛的不是女人,愛的是征服感。像一匹並不飢餓的狼,只喜歡咬斷頸動脈的淋漓快感,其實並不想進一步啃肉吸髓。就像肥胖的人未必真需要食物,唐‧喬望尼胡亂吃甜食,他從沒真正吃過純巧克力;在愛情裡流浪的人,從來不曾嘗過真正的愛情滋味。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