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蜜拉.霍华是国际知名剧场艺术家、剧场导演,同时也是位杰出的作家。(许斌 摄)
艺号人物 People 专访「英国剧场教母」

潘蜜拉.霍华 全观的剧场创作人

去年,OISTAT国际剧场组织邀请与彼得.布鲁克长期合作的法国剧场空间设计师尚-居.勒加(Jean-Guy Lecat)来台,为国内剧场设计界开启了国际交流的一扇窗。今年暑假,OISTAT邀请素有「英国剧场教母」之称的潘蜜拉.霍华(Pamela Howard)来台,在酷夏华山创意园区展开「莎士比亚《空爱一场》人物与情境的空间书写」工作坊,指引学生在字里行间寻找表演呈现的线索。

潘蜜拉.霍华此行来台,除了举办工作坊,同时也参观了台湾传统的中元节祭仪,留下深刻印象之余,也从中发现异文化中不变的人性关照。本刊趁此机会,特别邀请OISTAT总会副会长,也是国内资深舞台设计家张维文专访霍华女士,畅谈她身为一位「剧场创作者」,如何时刻保持高度创造力,将她所关注的生命与人类生存处境转化为设计,并从中获得饱满能量,丰富她源源不绝的创意。

去年,OISTAT国际剧场组织邀请与彼得.布鲁克长期合作的法国剧场空间设计师尚-居.勒加(Jean-Guy Lecat)来台,为国内剧场设计界开启了国际交流的一扇窗。今年暑假,OISTAT邀请素有「英国剧场教母」之称的潘蜜拉.霍华(Pamela Howard)来台,在酷夏华山创意园区展开「莎士比亚《空爱一场》人物与情境的空间书写」工作坊,指引学生在字里行间寻找表演呈现的线索。

潘蜜拉.霍华此行来台,除了举办工作坊,同时也参观了台湾传统的中元节祭仪,留下深刻印象之余,也从中发现异文化中不变的人性关照。本刊趁此机会,特别邀请OISTAT总会副会长,也是国内资深舞台设计家张维文专访霍华女士,畅谈她身为一位「剧场创作者」,如何时刻保持高度创造力,将她所关注的生命与人类生存处境转化为设计,并从中获得饱满能量,丰富她源源不绝的创意。

炎炎酷夏,华山创意园区东三馆的长方形空间里,「莎士比亚《空爱一场》人物与情境的空间书写」工作坊的学员们双人一组,正朝四面八方快步行走著;行进的规则很简单,无论朝哪一个方向,都必须两人同行、走到这个空间的最边缘才能转向,不能交谈、不准牵手或相互拉扯,最重要的是不能撞倒其他行走中的人。学员们在专注、快速行走的同时,一旦听到老师的指示“Four!”,就要立即组成四人一队的单位,继续同样的练习。这是为了让学员们能用自己的身体、双脚,去认识并感受东三馆的空间,也就是工作坊呈现的展演场地。墙边的CD player播放著一九三○、四○年代间巴黎咖啡馆流行的经典手风琴音乐,混著学员们急促的脚步声。突然间,老师中气十足地大喊一声“FOUR”!宏亮有力如雷响、穿透所有背景哄闹声,震得大家都呆站在原地,忘了刚刚才说要组成四人一队的指示…这时就看红发、身材娇小的老师,用力一蹬她手上那枝竹棍,急切地挥动著手说:「继续走啊!」呆住的学员们,才从惊吓中恢复,继续前进。

坚信实践力行,而非光说不练

这位活力、耐力与体力都令人折服的工作坊讲师,就是应OISTAT国际剧场组织邀请,来台主持OISTAT卓越创意大师工作坊的英国剧场艺术教母潘蜜拉.霍华(Pamela Howard)。

甫获英国皇家勋章的潘蜜拉是国际知名剧场艺术家、剧场导演,同时也是位杰出的作家。她是OISTAT布拉格剧场艺术节的主要发起人,也是欧洲剧场艺术中心(European Scenography Centres)的创办人与艺术总监。「其实我管自己叫『剧场创作人』(a theatre maker or a theatre creator);基本上我是个视觉艺术家,但我坚信实践力行,而非光说不练。」潘蜜拉在接受访问时,特别强调自己虽为伦敦艺术大学荣誉教授,但绝对是戏剧创作的实务家,而非学者。

身为「剧场创作人」,潘蜜拉关注生命与人类生存的处境,包括政治、生活、心理、经济、社会境况、音乐、文化遗产、文学等等,「而借由戏剧,我能将这些生活中我热情所系的人、事,都整合在剧场之中。」剧场创作全观、整体的概念一直都是潘蜜拉反复强调的重点。她质疑剧场工作里专业分工区隔过度的倾向,在二○○二年出版的What is Scenography? 一书里,她提出了全观性的剧场创作理念。「人皆须仰赖他人,『戏剧』就像生态圈,每一朵花都倚赖蜜蜂……同样的道理,戏剧的每个部分、每个层面都环环相扣,以构成一个『完全的整体』(a complete whole),而这个整体(全体)也包括观赏者。」这本书不是技术工具书,而是广泛地探讨由潘蜜拉归纳出的戏剧的七个部分,包括色彩、观者、表演者、空间、文本、导演,以及资料解析与研究。她热切盼望预计于明年再版的What is Scenography? 能被翻译成中文:「如果我在世上能拥有一个愿望,我希望What is Scenography? 能发行中文译本。」她正在著手写作中的修订版,也加入了许多她的台北经验。

谈到这本书的思维,潘蜜拉说:「透过艺术工作,我一生致力于对抗以任何可能形式所存在的极权或法西斯主义。我体认到自己只是一个人,渺小如蚁,单靠我的力量改变不了世界;但我相信每一个人,在自己所作所为里都能有所表态,并且做一点小改变……有件事我非常确定,就是,当我们共同创造作品时,互相残杀的可能性一定比较低(相较之下,不合作的时候,厮杀的可能性较高)。举例来说吧,这几天关于俄国和乔治亚的新闻不少,当我看政治新闻的时候,我想的却是『人』的部分,我认识的那些人们、他们的处境等等;我曾经在那儿创作、与当地的人合作过,我熟悉那里的情况…也正是这样的理念,我属于『OISTAT国际舞台美术家剧场建筑师暨剧场技术师组织』这个大家庭,尽管我老是被逼到疯狂境界,我还是对OISTAT抱有绝对的信念:它既是美好的存在,也是为了更美善的旨意而存续(It is good and it is for the good)──关于这一点我确信不疑。」

希望透过艺术诉说人性

潘蜜拉此行到台湾,与其他国内外艺术家一同参观了中元节的民俗庆典,其中让她联想到莎士比亚剧中的一景,「我觉得台湾中元节的『好兄弟』跟《马克白》剧中出现的幽灵,其实差异并不是那么大;它们的文化根源虽不相同,人性的观照却是一样的。」对于分离主义式、壁垒分明的东、西观念,她的言语之间自然流露了强烈的不赞成:「就像我们之前所观赏的无垢舞蹈剧场《醮》的彩排,红色长条形的丝绸,由原本的垂直向,转化为水平,后来又突然间变换成圆形……那个表演让我想起了俄罗斯印象派的抽象绘画中,如何移转方形、长方形成为圆形的曲线,基本上是一样的表现。我们不是绝对的东方与西方,我不喜欢那种区分…不喜欢…所以呢……真的很不喜欢。」说了三次的「不喜欢」之后,潘蜜拉露出淘气的神情,谈到她一会儿要给工作坊学员的惊喜,要他们配合音乐用双脚去探索他们即将展演装置的空间。

透过艺术,潘蜜拉希望能诉说人性,「如果借由绘画、音乐或表演艺术,你能跟观众说明一件事:尽管政治可能有所改变,『人性』是不变的;我觉得这是一门很重要的课题。而且我觉得,我们非常幸运能因为身为艺术家而能传达人性;我不是随口说说,而是真心地感到自己很幸运,能从事艺术而非成为银行经理人,或什么的。」

亲切和善的举止配上严谨的纪律,让潘蜜拉有种浑然天成的教育家气质,她在台北的莎士比亚工作坊也带给她一点点不同的经验。自二○○○年起,潘蜜拉就开始构想、规划一些国际性的工作坊课程。正如她的戏剧理念始终考虑到观者,她的工作坊课程,也始终关注到学员,「我希望来参加工作坊的学员能有所体验,而非感到自己浪费时间」。由于经常需要在非英语的文化中工作,她费了许多心力思考这些课程,工作坊课程的结构规划地十分严谨,然而同时又要保有弹性,让她能因地制宜。「尽管我身为艺术家、讲师、又是老人,但是我要学员们能勇于表现、采取主动,而不是一个指令一个动作…而你们的文化,倾向于让学生听指示行动;我熟悉的做法却是看学生们的表现,再予以回应。」

图像是潘蜜拉工作坊课程的一大重点,「人们能理解我的图画更甚语言。在这里,有些工作坊的学员比英国的导演更能领会我要传达的讯息!图像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沟通,就像制作地图,以标明路径一样……」潘蜜拉这次所主持的莎士比亚《空爱一场》工作坊,便是透过百余张图画,让学员了解角色的肢体语言、人与物件、人与空间、角色与情境之间的关系,并从导演的高度,剖析字里行间里事件的因果关系(context)与人物处境(conditions),短短五、六行的对话,居然在五、六天内转化成一连串的画面、空间装置与演出呈现。

想要教年轻人乐观主义

无论从事艺术,如创作剧场;或从事教育,如主持工作坊,潘蜜拉都带著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我想要教年轻人乐观主义;我很乐观的…我想要教导年轻人,让他们知道智识、学习,以及严谨治学,其实就是自由、喜乐、与力量。我要做的,就这么简单而已。」这种关怀,也是她在What is Scenography? 书中想要提倡的:「当初每个人都说我这本书不会卖,现在它却成了戏剧类排行榜第一名的畅销书,我很满意……部分原因是,书中所言都是我真心的想法,很简单的概念,而且我想要试著告诉年轻人,『不要只作别人做过的事;思考前人之所为,并向前进。』」

年近七十的潘蜜拉充满活力,俨然青春洋溢的少女般精力充沛。她自己也觉得人生此时即是她创造力最佳之时,有许多创新的作品、实验性的创作等等。当被问及此生最美好的作为时,她说:「工作上,最好的作品通常是最新的作品;至于此生最好的成就,则是五年前我决定卖掉伦敦的房子,搬到海边去,并将那栋海边的屋子装置成孙子们的天堂乐园,让他们(我希望)能一生一世享用。我觉得,这是我此生做过最好的决定;而其实,这个改变也使我的人生全然改观。」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潘蜜拉.霍华小档案

伦敦艺术大学荣誉教授,剧场导演和设计、策展人、教育家。曾获英国皇家勋章。

曾任SCENOFEST艺术总监,英国圣马汀艺术学院荣誉教授,同时也是皇家霍洛威学院、伦敦大学、特拉维夫大学、贝尔格勒艺术大学的客席教授。

欧洲剧场艺术中心(European Scenography Centres)创办人与艺术总监,这个机构分布於伦敦、荷兰乌特勒支、布拉格、赫尔辛基、和塞维尔等欧洲城市。

2002年的著作What is Scenography? ,提出「剧场艺术家」(Scenographer)的概念,打破导演和设计者之间壁垒分明的分工,为剧场设计带来革命性的突破。本书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广泛被运用剧场领域里。

2009年她将参与布拉格的马提努艺术节(Martinu Festival),上演歌剧The Marriage。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