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大师.经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萧邦 纤弱忧伤下的澎湃灵魂

今年适逢萧邦二百周年冥诞,三月也正是他的出生月份,全球乐坛也纷纷以音乐会纪念这位大师。作为古典音乐中永远的「钢琴诗人」,大家总记得他作品的纤细与感伤,虽然也相当符合他的外在形象,但深究他的人生,却不难发现,他刻意与世人保持距离的文雅面貌下,其实燃烧著澎湃的灵魂和想像力。

今年适逢萧邦二百周年冥诞,三月也正是他的出生月份,全球乐坛也纷纷以音乐会纪念这位大师。作为古典音乐中永远的「钢琴诗人」,大家总记得他作品的纤细与感伤,虽然也相当符合他的外在形象,但深究他的人生,却不难发现,他刻意与世人保持距离的文雅面貌下,其实燃烧著澎湃的灵魂和想像力。

他愿望很多,但抱的希望很少,什么也不要求。                     

──Torquato Tasso(1544-1595)

很多人觉得萧邦是个娘娘腔的音乐家。

萧邦(F. Chopin,1810-1849)的外表看起来的确很孱弱的:他面容苍白、肢体羸瘦,深邃的淡蓝色眼眸似乎友善却令人难以亲近,脸上柔和文雅的微笑总是透露著些许忧愁和无力感。萧邦的身体虽然长期遭受病痛的折磨与摧残,虚弱的身躯下却蕴藏著澎湃的灵魂和想像力,情感强烈的程度几近了狂暴的境界;他的身心是如此地矛盾对立,然而这一切的苦痛他却完全不形于色──这种肉体和心灵无止尽的煎熬、压抑与忍耐,注定了萧邦一生就像女人一样,习惯于隐藏内心的波澜荡漾,无论喜悲,外表永远优雅。

刻意远离世俗  致力音乐抒情

他的爱人乔治.桑(George Sand,1804-1876)曾形容萧邦是「不露心事,自尊心强烈而又不讲理的人」。纵使这段描述未必中肯,却传神地点出了萧邦与人群的确是有意识地与人群保持距离。他慧黠地与人群维持友好关系,却同时工于心计地避免引人探究其自身的隐私,这才是他感到安心的距离。其实说穿了萧邦就是个单纯孱弱的出世艺术家──当他怀抱的理想与憧憬愈高,他纤细脆弱的灵魂就必须与相对丑恶的现实进行抵抗,无论何种形式,消极抑或激进,他必须维持他自许的纯洁与情操;于是他回避舞台、离群索居、简化生活、寄情教学,在他的生活里毫无冒险也刻意远离世俗纷扰,因此他才能够在众人面前维持那股文质典雅、仪表不凡的风范与形象。

一八三一年萧邦辗转来到巴黎。十九世纪初的巴黎无论在各种新思想浪潮或艺文活动上,在在都堪称顶尖活跃于世界舞台的顶端。在当时这种人文荟萃的时空背景,触发了文学、音乐与绘画的浪漫主义运动。萧邦在这个时期结识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友人,包括李斯特(F. Liszt,1811-1886)、孟德尔颂(F. Mendelssohn,1809-1847)与舒曼(R. Schumann,1810-1856)。当这些优秀的音乐家们分别借由文字和演出,各自阐述著这股旺盛磅礡融合不同艺术形式的新浪潮,且全心全意地捍卫著心中信仰与新理念的同时,吊诡的是萧邦并没有在这种狂潮下而随之起舞,他依旧维持著他一贯的优雅与礼貌,静静地谱写著属于自己心中的旋律。萧邦主张音乐必须脱离现实生活,进入解脱而抽象的乌托邦世界。所以他既不欣赏文学结合的新浪潮,也不接受写实主义的作曲手法。萧邦的音乐纯粹抒发情感,虽然偶尔倾向感伤主义,然而这只是他在那个当下,将所有的发想与感受,毫无保留地注入在作品之中。

萧邦是藉著音乐,用他的生命脉动跟世界说话。

人生错综复杂  尽付音符挥洒

尽管萧邦不主张用音乐描述生活体验的主观感受,或使用太露骨煽情的表现方式,但在他心中抑郁的情感,依旧从他指尖的音符中流露出来,依旧从他指尖的音符中流露出来;所有被压抑的冲动、无力形容的苦痛,全部都一股脑儿地写进了他的创作里。人们总是形容萧邦的音乐充满感伤,但这种一言以蔽之的偏颇,又如何能精准道尽他生命历经的质地呢?他生命的成份何等复杂,从孤傲的性格、未能挺身救国的愤郁、几近半生卧于病榻、直到失恋的痛不欲生等,这些坎坷复杂的情绪错综交叠,然因其而生的曲调理所当然有著极富多样层次的面貌──因眼见祖国灭亡愤怒哀号而谱出的降B小调奏鸣曲第二乐章《送葬进行曲》(Sonata in b-flat minor, mov.2, Op.35)与《革命练习曲》(Etude, Op.10 No.12);因一时兴起而写下的《小狗圆舞曲》(Valse, Op.64 No.1)有著难得一见的明亮灵巧,但却在晚年时因贫病交加被迫拿来题献给一位夫人以换取生活费;当晚年爱情与健康尽失时,道出他心中绝望啜泣般哀伤的《船歌》(Barcarolle, Op.60)与《幻想波兰舞曲》(Polonaise-fantaisie, Op.61)等;无论充满诙谐的幻想片段抑或陷入热恋般的天使之声,还有那些数不清从他指尖流露出阴郁而无可慰藉的失望之情的音符……这些有如万花筒般变化万千的作品,就这么一首首地累积了下来。与其形容这些乐曲是他多面性格的呈现,或许我们更应该说这些音乐才是最贴近他内心深处、最真实且最纯粹的独白。

我认为所谓的天才所扮演的,应该是衔负天命来到世间缔造神迹的角色,因此与众生有著截然不同的认知价值与宿命,或许萧邦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燃烧自己不到四十年的生命,将钢琴演奏升华到全新的境界。萧邦的作品特色除了乐思丰沛,他运用的技巧更是前所未闻──他独创「弹性速度」、乘架构(Figuration)自由发展的曲式、音色微妙变化的追求、细腻表情的讲究;他大胆的连续转调与模糊调性的音符流动、音群层次堆叠以及指法音域与踏板使用的拓展…等,更是超脱和声理论,直接由钢琴弹奏中摸索而出的琴声与演奏技巧。

回归人性本质  探索音乐心灵

艺术家的作品唤起众人心中的悸动,但有谁会在意每一个创作当下灵魂的历程?难以想像的矛盾性格造就萧邦作品的深度与层次,这些音乐在舞台上璀璨发光超过两个世纪,导致人们常因感动与激情而忽略了探究萧邦当下企图表达的动机和心声。我们都听过关于萧邦爱国情操与那一把泥土的故事,但这份情操究竟是澎湃热血抑或是过度自怜的表现,事实与传说总是留给人们无尽的想像;熟悉萧邦的人一定也对他生命中的几段恋曲有所知悉,若深入研究,你将会发现他说不出口的爱情竟然是那么的多。或许我们必须先卸下所有已被过度神话的既有印象,试著回归本质,将音乐家视为如同你我一般的血肉之躯,到那时才能真正的贴近观察到,他们想表达的七情六欲,是如何转化为音符,在永恒的时间长河里,缓缓地流动。

我认为,萧邦个性上的特质应该为所有人所尊重。因为他对这个世界所贡献的一切早已成为经典,而世人对他的尊崇与敬爱,也早已超越时空,隽永绵长。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