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社编导周慧玲再度推出新作《百衲食谱》,取材自一九五○年代台湾第一批女兵的故事,一段被尘封的历史。周慧玲与旅美编舞家余承婕共同创作,这回将在舞台上,以戏剧与舞蹈对位的方式,交错过去和现代的时空身影,再现女兵们浪漫又心酸的生命情怀。
创作社《百衲食谱》
2010/12/23~31 19:30 12/25~26 14:30
2011/1/1 14:30 台北 国家戏剧院实验剧场
INFO 02-23397528
一九五八年,一群青春正好的女子选择投身军旅,在操枪练拳的纪律中,学习著女人的千姿百态、情欲初绽的收放哲学。这群青春花木兰,有的为了能念书、有的为了一片赤诚的爱国心、有的只为了时代氛围里的激情未来,各自为了不同的理由,走出女人必须奉献家庭的传统期望,赌注自己的青春,主动地想要改变自身的命运和价值,却没料到钢盔军服象征的高压权力,也左右她们的爱情与人生。这群台湾近代史被遗忘的女兵,这段尘封的历史,在相隔五十年后,即将由创作社编导周慧玲与编舞家余承婕共同搬上舞台。编导周慧玲说,每个时代的女人都有解放自己的方式,而这些女人的故事特别与众不同,《百衲食谱》将以戏剧与舞蹈对位的方式,交错过去和现代的时空身影,再现台湾五○年代第一批女兵,浪漫又心酸的生命情怀。
台上不做菜 以「百衲」「食谱」隐喻人生
无论是《记忆相簿》中的忧郁症患者与家庭,或《少年金钗男孟母》的古今酷儿风情,编导周慧玲向来关注性别议题,深入挖掘隐而不显的台湾人物与历史记忆。在《百衲食谱》开排之前,周慧玲特地邀请演员与舞者开派对,带著对自己最有意义的一道菜说故事,将演员的情感与即兴都化为雏型,将酝酿多年的故事,和田野调查、考据的资料相互揉捏,编织而成新戏的叙事架构。这出讲述台湾女兵旧事的戏,虽以《百衲食谱》为名,谈的却非如何做菜,反倒是借「百衲」与「食谱」两者的含义,隐喻人生。周慧玲表示,剧名灵感来自母亲一本使用几十年的剪贴簿,里面不但有搜集各方的食谱,也有各式内容的剪报。这本食谱就像百衲被一样,拼贴人生风景、百衲生命历程;而料理做法,讲述的恰是那人的记忆和乡愁。
全剧时空在一九五八年与一九七八年间跳接,当年为理想曾经豪情从军的花木兰,在诡谲战火过去后,回归家庭生活,但是心中收藏的秘密,就像悠悠老歌如影随形。二十年后,一场迎接移居美国多年老友的聚会,这六人因女主人不肯下厨的引爆点,而让一桩桩秘密浮上台面。以三位不同出身的女性为取样:台湾本省籍的女主角,一心想要参与战争,却嫁给了外省军官;客家女人随爱人远赴他乡,却也漂泊于坎坷情路;外省江南女子,远离了家乡,也迷失了自我。她们在回忆、比较、拼凑和争辩彼此的食谱中,逐渐吵出个人家族史、家国秘密与私人的情感纠葛。周慧玲强调,剧中角色打破早期军人定是外省人的印象,忠实呈现台湾混杂的族群文化。
以精简台词为舞蹈留白 以舞蹈延展戏剧想像
周慧玲找来编舞家余承婕共同创作,透过戏剧与舞蹈的赋格与对位,以精简台词为舞蹈留白,以舞蹈延展戏剧的想像,剪裁出影像般拼接流动的时光记忆。旅居美国多年的余承婕,将其跨文化的生活经验融入此次的编舞中,运用拳法与梨园步,巧妙呼应台词中的指涉与隐喻,打破戏剧与舞蹈的分界,以肢体塑造角色含蓄又顽强的姿态。周慧玲形容,场上戏剧与舞蹈将互为表里:例如当女演员娓娓独白时,其他演员也逐渐成为她回忆中的剪影,由日常语汇延伸肢体的变奏,进而成为过往意象的流动雕塑,呈现了「意识流的身体和蒙太奇的语言」交织,结合心理与动能的表演。
三面舞台的多面向调度,让观众自有其诠释视角。单一物件的使用与转化,创造了多层次的比喻,众人头上的钢盔同时是锅盆,手中的玫瑰可以是卡宾枪、当然更是爱情的信物,而纽约视觉艺术家Peter Melville所打造的红色无脚木椅,形成角色关系的拉锯、平衡的张力。音乐设计亦是延伸此概念,特别挑选〈蔷薇之恋〉和〈Moon River〉两首老歌作为变奏的基底,情歌理所当然表达爱情的温柔,但也能变化成女兵激情理想的进行曲。
舞台上多元文化、各自表述的历史诠释
台湾是个由多元族群和文化混血交织的社会,反映在舞台上的台湾历史,更是观点纷陈,各自表述。以台湾历史为题材的剧场作品不少,例如表演工作坊《宝岛一村》,记录了一九四九年到六○年代,因应政治环境的动荡,意外渡海而来的战后新移民所形成的眷村文化。该剧借由眷村三代住民、四个家庭的故事,笑泪交替和辛酸诙谐,回顾了五十年代台湾移民的生命历程。绿光剧团的《人间条件二》呈现的是从二二八事件一直到九○年代的台湾社会缩影,在威权统治下,台湾本省人于时代、社会变迁下,变与不变的价值观。 金枝演社的《大国民进行曲》则从一九四五年,日本战败,国民政府来台前的政治空窗期切入,「台湾跟中国从敌国变祖国,跟日本则从祖国变敌国」,捕捉当时住在台湾的六百万人,一夜之间面临人生巨变、身分认同的关键时刻,也是书写台湾史的另一种观点和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