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赖声川《如梦之梦》、莫努虚金《浮生若梦》等长篇巨构,今年台北艺术节的《众声喧哗》将以八个半小时的长度挑战台湾观众的看戏底线,所幸该剧导演是最会说故事的加拿大导演罗伯.勒帕吉。《众声喧哗》将演出跨越欧美两洲、时间经历七十年,发生在九位演员身上的九段人生故事,勒帕吉在剧中大玩「声音秀」,也将展现他最擅长的舞台场面调度,看他的戏想睡著,恐怕没这么容易!
台北艺术节《众声喧哗》
8/21~22 13:00
8/24~26 19:45
8/28 13:00
台北市社教馆城市舞台
INFO 02-25289580转196
地域跨越欧美两洲、时间经历七十年,发生在九位演员身上的九段人生故事,在偶然与巧合的串连与交集下,以「语言」和「声音」为轴线,织构一则长达八个半小时的长篇故事。最擅长在剧场里说故事的加拿大名导罗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酝酿七年的作品《众声喧哗》Lipsynch(本刊前译《配音》),要说一则追寻自我认同与生命座标的故事。全剧以电影般蒙太奇手法叙事,在舞台机关、场景调度与纯熟演技引领下,让人随著勒帕吉穿越不同时空,毫不吃力,逻辑清晰地理解层次繁复的故事线索。
把玩通俗故事 掘探深沈感受
到底勒帕吉有多会说故事?以他最享盛名的作品,长达六小时的《龙之三部曲》和七小时的《太田河的七条支流》为例,都是《一千零一夜》般曲折迂回,多线叙事。故事中的每一场戏,则采不同的戏剧类型及表现方式,在悲剧、喜剧、悬疑推理之间游走,一再改变叙事的角度,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新观点,变换自得。表面上看来,每一场戏都十分「通俗剧」,但经过剪接、并置、转折、串连,却有了深入观众灵魂的深度。「通俗」在他手里,就像写实的表象一样,是勾引观众投射自身经验的手段;峰回路转之后,永远是始料未及的深沈复杂感受。
除了说故事的本领,勒帕吉的作品大多触及跨文化/多文化(Multi-culture)的元素,这和他从小生长的背景有关。他成长于法语、英语、法式英语错综的魁北克,父亲是计程车司机,母亲则出身典型魁北克工人阶级家庭,两个姊姊上英语学校,他与妹妹上法语学校。他在作品中不著痕迹地投射幼年的生活经验,例如曾来台演出的独角戏《安徒生计划》,演员准确生动以语言形塑角色,剧院总监连珠砲般的法语腔英文,维妙维肖的程度令人捧腹,而当扮演另一主角,却可以满口流畅的英语。在表演上,语言的转换往往比造型更困难却有效,但观众经常可以在勒帕吉的作品中,听见语言的多声道诠释。
《众声喧哗》延续了勒帕吉过往作品的风格,故事一开始便在一班法兰克福飞往蒙特娄的班机上,一位小男孩的母亲途中死在班机上。坐在这对母子旁的一位女高音,下机后十分挂念这位失去母亲的男孩,打听他的下落并试图认养他。这个男孩长大后,展开了一场身分的追寻,也带出了一群与他相关的角色。在剧终,这名男孩得知了尼加拉瓜籍的母亲,不幸地被人口贩子逼良为娼,却为了他,冒险追求自由,可惜最终不敌病魔,在踏上自由土地之前身亡。他没有抱怨,也正因为他知道真相,找到答案,找到自我座标,他才又重拾了爱人的能力。
《众声喧哗》的英文剧名“Lipsynch”原意为配音,勒帕吉曾说,这是一部「声音秀」(Voice Show),因此剧中除了运用了法、英、德、西文四种语言外,他玩得更凶的是「声音」。勒帕吉表示,声音(Voice)经常与文字(Word)、语言(Language)被视为同义字;然而,这是三个独立元件。声音与「母亲」紧密相连,小婴儿在母亲子宫透过声音认识母亲,之后,借由声音认识世界,属于内心的。文字具有「人性」,透过文字,反应与表达自我的想法与感觉,是一种动作。语言则是沟通的「密码」,甚至音乐、戏剧、舞蹈都是语言。
听觉流动不歇 舞台变换奇妙
因此,《众声喧哗》仿佛一场声音之旅,大量与「声音」相关元素为主轴,一切绕著三元件发展,提及了歌剧演唱家、摇滚歌手、唇语专家,还有失语症、语言治疗师、语言学、杜比音效技术等。其中有一个故事支线相当动人。爵士歌手因脑部动手术,遭遇失去语言能力的「失语症」,但她的唱歌能力却依然存在。她观赏父亲遗留的默片,却完全记不起自己父亲的声音,感到相当沮丧。所幸在语言治疗师及仪器的协助下,透过爵士歌手的歌声与妹妹的说话声,抽丝剥茧,还原了父亲的声音,让她禁不住潸然泪下,找回了生命的意义。
除了听觉的流动,舞台场景调度也是勒帕吉的拿手好戏,大型钢铁组合模型玩具的舞台道具,就像魔术方块般,不断被搬弄出新的面貌,例如第一景的飞机场景、捷运场景、火车,只运用了三个滑轮推车还有演员的表演就轻松达成,每次转场换景,都让观众兴奋期待。勒帕吉的分景与落幕也十分人性化,每隔五十分钟到一小时,就巧妙地让故事画上逗号。《众声喧哗》在台北上演,观众可以选择一天花八个半小时,也可以像「连续剧」般分三天看完,每段各自独立却又巧妙联系,一直到剧尾,情节才豁然开朗。曾在马德里欣赏这出戏的台北艺术节副艺术总监王诗尹表示:「勒帕吉太会讲故事了!就算听不懂,也能透过肢体表情与布景变换看懂整部戏,整场看下来,没有一位观众睡著或不耐烦的。」
形式与故事相互呼应 长篇巨作引人入胜
在国际剧坛,长篇巨作并不罕见。美国剧场导演罗伯.威尔森的《沙滩上的爱因斯坦》演出达五个多小时,而他的《卡山与槴花台地》更是连续七天在伊朗七个山头接力演出。另一位剧场大师彼得.布鲁克的《摩诃婆罗达》也长达十二小时,另有六个半小时的法国阳光剧团莫努虚金的《浮生若梦》。在国内,演出时间最长的是七个半小时、表演工作坊赖声川导演的《如梦之梦》。台南人剧团《K24》第一季连演六集,也有七个小时。这些戏除了因为演出时间长,而留下纪录,更重要的是,形式与故事的相互呼应,才会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