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不只是正襟危坐看谱演奏,还得演戏、跳舞或搞笑!这个新趋势,让我们看到现在音乐会的演出企画愈来愈多元,而音乐家也乐于尝试更多面向的表演,放下乐器、放下身段,练琴之外还要练肢体,进行更多样的跨界实验……演奏家跨界「动」起来,为音乐表演带出了另番气象,这是值得期待的。但无论如何变化,都必须要认清的是——音乐的品质才是音乐家不可抛弃的本分。
自从「跨界合作」的热潮延烧到台湾之后,各类艺术领域就像打开禁锢已久的牢笼一般,无不绞尽脑汁、借由各种不同形式的结合来吸引观众。一时之间,这个名词不仅成为时下最流行的词汇,更重要的,是两方能够各展所长、互谋其利。即使这样的方式常被批评为商业导向,然而谁能否认,它的确为表演艺术带来更多可能,并且冲击著单方偏好的观众群。但时间过去,这股热潮似乎渐渐退烧,不过,在二○一○年却有个特殊的现象顺著跨界风浮起——看著音乐家们在放下乐器、放下身段,练琴之外还要练肢体,就可以发现一向只以乐器发声的音乐家们,也开始「动」起来了!
音乐家演戏 让乐曲融入戏剧中
当然,音乐家配合著音乐演戏的代表,就是歌剧,或扩大一点范围的音乐剧。然而,从一些为儿童节目设计的音乐会上(如NSO的《鼠际大战》等)就可以观察到,乐团即使不是前方的逗趣演员,也渐渐加上一些刻意安排的互动了。而真正从传统乐种和传统歌剧结合成的南管现代歌剧《羽》,就让王心心完全离开乐器的演奏,虽然还是在歌剧的范围内表演,但西方歌剧的元素及东方南管的歌唱、演奏位置、乐器、音乐、身段乃至服装等等,换了全新的面貌。
台北爱乐的《山寨版三大男高音》,则是以三男争一女的戏剧情节串起经典的歌剧选曲,将马桶、浴缸搬上舞台,让专业的歌手果真在肥皂剧的进行间,像所有人一样在厕所、浴室的私人空间中成为世界级的歌手。除了歌唱家挑战剧场表演外,才刚演完的武侠歌剧《倚天屠龙记》更是要求歌手学武功,在演唱的同时还要做出高难度的动作。两场歌剧坊的节目不但让音乐家们演戏,在演出的模式上,可说是比单纯音乐会形式的歌剧选曲更多了一份戏剧的欣赏。
不同于声乐的演唱,「NSO实验音场」也从前年开始进行,首场推出《漂流的音符》,就是将团员过往的留学甘苦,借由音乐重新传达出来。相同的是,乐手们也接受戏剧演出的考验,并且将所有演出曲目连结成一个具有故事性的情境。
音乐家跳舞 有点僵硬也很好玩
以往的跨界的「合作」,都是两个不同的表演型态的「并联」,也就是两个领域同台表演,却不涉入彼此。直到二○○九年北市国与云门舞集2的合作《跳tone》,才真正跨到对方的领域,让两者互相学习,并且把各自的优点吸收到自己的身上。即使相互交换,不论音乐或舞蹈都可能出现非专业的僵硬线条,但对于台上的两个表演团队,或是台下到场的观众来说,都擦出了漂亮的火花。
而谈到音乐与舞蹈,事实上无论东西方,两者自古就是关系密切的。原本为了加强乐团在巴洛克音乐上的演奏而安排十七、十八世纪宫廷乐舞课程而发展到乐兴之时管弦乐团与林文中舞团合作的《于是,我们一起跳乐…》,就是一个音乐家跳舞的例子。也许有人质疑,为什么要跳舞?不跳舞并不代表不能演奏,但只要学过这些舞蹈,所有的韵律、仪态、音乐性通通都将改观。
音乐家搞笑 笑破肚皮也见真功夫
在神圣的音乐厅里开玩笑,不是被认为低俗,就是直觉因为技术不好才走诙谐路线。然而从「伊古德士曼与朱」(Igudesman & Joo)的影片在网路上的点阅率就可以知道,观众有多么喜爱这类的节目。而双人组的搞笑如果加入基顿.克莱曼与波罗的海交响乐团,相信没有人再敢批评技术的问题了。他们二○○九年来台演出的节目《谁是接班人》,几乎可说是一票难求。而同年来台与北市交合作的女高音娜塔莉.夏高(Nathalie Choquette)则以单打独斗之姿发挥喜感,唱出与众不同的歌剧咏叹调。相较之下,一个突显音乐相关的趣味,一个嘲讽女高音特有的高姿态,虽然演出的音乐常是片段、不连贯的段落,乐曲也倾向大众口味,但整体来说,是带给人们一种新的聆听音乐方式,与面对音乐的态度。
去年底NSO从德国引进的《交响奥林匹克》,也特聘两位原创的导演亲自指导,团员们从运动员进场、服装上的安排到推派乐器、轮番上阵相互较量上都下了相当的功夫,虽说是为了让儿童认识古典音乐,但趣味十足的比赛当中,也让大人得到许多不曾了解的乐器特性。
动得活泼趣味 也别忘音乐本质
从前几年的累积、转型、到去年的蓬勃发展,「跨」足进入另一个领域是必然的趋势。单看今年预知的节目就有北市国邀导演王嘉明规划的《国乐情人梦》系列,仿造日剧《交响情人梦》,将乐团的俊男美女们做明星式的包装、演戏。此外,打著「学琴的孩子一定不会变坏,但琴会不会坏掉……可就不保证了」的《NSO之…颠覆古典顽皮家族》也在「NSO实验音场」系列中开发双人搞笑配合乐器组合继续演戏。而换个角度看,舞蹈界似乎也受了影响,有过合作经验的林文中,也将延伸他的《小》系列,将以南管鼓韵佐舞。也许音乐家演戏、跳舞、搞笑等手法在以往已经玩过,或者也许原本就来自传统,但如此系列性与大量投入的情况,确实是前所未见。
演奏家跨界「动」起来,为音乐表演带出了另番气象,这是值得期待的。然而发想的创意很好、演奏家们也训练有加,但搬上舞台后究竟是丰富了表演还是只剩下噱头?音乐家兼作超乎音乐的表演,究竟将提升节目内容,还是削弱了原有的本质?却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表演可以发挥无限创意,但无论如何变化,都必须要认清的是——音乐的品质才是音乐家不可抛弃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