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所有明日的聚会》书影(大家出版社 提供)
艺@书

倾颓的堡垒

陈德政《给所有明日的聚会》书摘

如果说,尼克.宏比的《失恋排行榜》、卡麦隆.克罗的《成名在望》、罗伯.薛菲德的《我的爱情是一卷自制混音带》曾经召唤出你那混合著青春挫败与甜蜜的音乐回忆,那么创作路数堪称一脉相承的陈德政,俨然可视为台湾音乐青春书写系的新一代教主。《给所有明日的聚会》为陈德政第一本散文集,而其部落格「音速青春」早在国内乐迷间口碑相传。本书为陈德政在廿一个月间执笔写成的全新创作,以时间为枢纽,娓娓道出纽约生活四年半的音乐记事。读此书时,不妨点燃一根蜡烛,播放专属自己的青春专辑,在音乐和文字中,和往昔的美好重逢。

 

如果说,尼克.宏比的《失恋排行榜》、卡麦隆.克罗的《成名在望》、罗伯.薛菲德的《我的爱情是一卷自制混音带》曾经召唤出你那混合著青春挫败与甜蜜的音乐回忆,那么创作路数堪称一脉相承的陈德政,俨然可视为台湾音乐青春书写系的新一代教主。《给所有明日的聚会》为陈德政第一本散文集,而其部落格「音速青春」早在国内乐迷间口碑相传。本书为陈德政在廿一个月间执笔写成的全新创作,以时间为枢纽,娓娓道出纽约生活四年半的音乐记事。读此书时,不妨点燃一根蜡烛,播放专属自己的青春专辑,在音乐和文字中,和往昔的美好重逢。

 

Desolation Row

Date: 2005.3.5

 

There's a wind that blows in from the north

And it says that loving takes this course

Come here, come here

 

No I'm not impossible to touch

I have never wanted you so much

Come here, come here

 

〈Come Here〉 by Kath Bloom

 

对我最具启蒙意义的爱情电影《爱在黎明破晓时》,开头情节是这样的:伊森.霍克与茱莉.蝶儿在欧游火车上邂逅,两人于维也纳结伴出站,搭乘轻轨电车同游市区,随后来到一间名为ALT & NEU的唱片行。

伊森.霍克顺手翻弄箱子里的黑胶,Alice Cooper与The Kinks的作品轻轻滑过他的指尖;茱莉.蝶儿则抽出一张民谣女歌手Kath Bloom的唱片。两人走到后头的试听间,把门关上,放上唱针,Kath Bloom的歌曲〈Come Here〉如清新的微风,缓缓拂过心头。

随著旋律流泻,情愫在狭小的空间里蔓延,彼此流转的眼波藏著千言万语——傻笑、窃喜、犹疑与不安,没有人说一句话,没有人愿意打破这份宁静。就如所有刚滋生的爱苗,斗室里的音乐实在太美丽。

借由这经典一幕,导演理查.林克雷特将荡漾在陌生人间的暧昧与试探呈现得丝丝入扣。然而若非以唱片行为背景,主角无法共享清亮的歌声,少了曼妙的乐曲催化,爱情尚未被有毒物质感染前的纯真状态也不会显得如此浪漫。

对我这类早在MP3还没统治人类前已中了摇滚乐剧毒的人,唱片行不仅是贩售音乐的所在,也是摇滚经验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天若一觉醒来发现地球上的唱片行全消失了,那种心灵毁灭作用就像熟龄女子得知保养品工厂都将关闭一样强大。

那天确实会降临吗?莫非不久的将来我们只能在网路上买唱片了,少数幸存的唱片行被迫转型为精品店,将CD当成奇珍异品来贩卖?照趋势看来,也许是时间早晚而已。千禧年后美国倒了数千家唱片行,连商业活动最旺盛的纽约都不能幸免:两家Tower Records相继谢幕(上西城那家正是伍迪.艾伦在《汉娜姊妹》巧遇黛安.薇丝特的地点),Virgin Megastore也不堪亏损,时代广场与联合广场的分店接连吹起熄灯号。

财力雄厚的跨国企业都无力苦撑,何况只由老板与伙计张罗大小事的独立唱片行:苏活区的Rocks In Your Head、东村的Finyl Vinyl、格林威治村的Vinylmania与B大道的Sonic Groove,每间都有酷炫的店名,有些甚至七○年代已开始营业,可是飙涨的房租与下滑的收入一来一往,结局只能被刻上阵亡将士纪念碑。

难道大家都不听音乐了吗?不是的,是听音乐的习惯被科技改变了。

过去十年全球唱片的销量跌了近一半,网路下载所占的比率却逐年攀升。推估再过不久,市场将被数位与实体平分,届时每售出两张专辑,其中一张便是经由缆线传送至消费者硬碟的无形电子讯号。

二○○五年三月,我挤在Kim's Video观赏性格歌手Bonnie 'Prince' Billy的店内演出,当时仍是歌舞升平的景象。我意识到数位洪流终将席卷我们的生活,却天真地以为这里是坚固的避风港,如哈里逊.福特在《印第安纳琼斯4:水晶骷髅王国》躲进的那台冰箱,即使外头核子试爆也能毫发无伤。

时间证明它终究不是史上最酷的考古学家藏身的那台冰箱,Kim's Video也逃不过这场浩劫。

它是纽约庶民文化的传奇,老板是韩国移民金先生。八○年代多数亚裔移民不是开餐馆就是经营乾洗店,金先生的乾洗店还兼营录影带出租,结果赚得比本业还多,他乾脆将乾洗店收掉,专心打造影音王国。全盛时坐拥三间门市,最崇伟的一间位在圣马克街,楼高五层,外墙钉满新专辑的巨幅封面。

Kim's Video完全体现了纽约多元的特点:一楼卖的是CD,请来专业采买进货,水准可与Other Music比肩,且因店面宽敞,藏量是Other Music的一倍。许多年度大片发行前,这边已有电台流出的公关片可捡,店方更游走在法律边缘自制版权不明的绝版片,供应独步全球的「私酿」珍品。

Other Music的内装是窗明几净的乾爽风格,Kim's Video恰恰站在对立面,如一座潮湿阴暗的洞穴,屋顶的灯随时一副快熄的样子,眼花撩乱的传单像壁纸层层贴著墙壁,琳琅满目的贴纸爬满每一个货架。乐团T恤用塑胶袋包著,沾著一层薄薄的灰,CD看似照字母排列实则随兴安插,每回想寻觅目标都得费上一番手脚。

混乱成了它独到的美学,更别提这里的「气味」,那并非形容氛围的辞汇,而是真真切切的味道:陈年霉味加上湿气,有时还混杂呛鼻的古龙水。置身此地是很特殊的纽约体验,好像坐在产业道路旁的传统菜市场享用一顿米其林名厨烹煮的大餐,被一旁来来往往的砂石车弄得灰头土脸,味蕾还是频频高潮。

二楼出售黑胶、DVD与电影书,精采度不输一楼。DVD收藏堪称纽约之最,以类型分为艺术片、喜剧片、恐怖片与情色片等,还有不知从哪走私来的《重庆森林》与《阿飞正传》法语配音版。二楼也开辟出导演专区,侯孝贤、杨德昌与蔡明亮都有自个儿专属的名牌。看见外国人比我们更重视自己的文化资产,令人感动又惭愧。

三楼是影片出租部,最繁荣时登记在案的会员高达二十万人,在地巨导马丁.史柯西斯也是其一。纽约市共有八百万人,等于每四十人即有一人持有会员证。然而出租业务也在网路的挑战下受到重击,不敌线上片商Netflix的强力吸纳,二十万会员最终仍在光顾的不到十分之一。

包山包海的商品是Kim's Video最大的卖点,脾气执拗的店员同样教人津津乐道,那几乎成为一种风景:一名皮肤苍白、无时无刻都在恍神的女店员,仿佛吸了泡过海水的古柯碱,眼袋是紫色的。一名肌肉结实、皮裤扣上铆钉腰带的大胡子黑人,乍看像小一号的TV On The Radio吉他手。一名终年都穿同一件肮脏皮衣、同一条破洞牛仔裤与同一双发黄帆布鞋的鬈发男,或许他有很多件皮衣、很多条牛仔裤与很多双帆布鞋,只是每款看起来都一样。

当你捧著手中的货品到柜台结帐,就得准备自己的品味遭受无情的检视。你必须像刺猬摆出迎战的姿势,带著高昂的斗志和信心面对各种可能的质疑、不屑和挑衅,才能提著袋子顺利脱身。

「什么年代了还在听这个,你是山顶洞人吗?」

「有没有搞错,被吹捧的烂团你也买单?」

「这导演最赞的片子看过没,买这失败作品干啥?」

「哎,又一位无知的电影系学生,被教授牵著鼻子走。」

正常情况下这些话不会直接说出口,除非你的喜好真的让他「忍无可忍」。店员会透过睥睨的眼神、抽搐的嘴角、轻蔑的鼻息与不耐烦的肢体动作传递讯息。偶尔也会露出嘉许的神情,代表「你很上道」,但绝不会因此给你额外折扣,你获得的是某种虚幻的精神奖励。

更不幸的是那些斗胆拿二手CD去兜售的可怜虫,遭遇的磨难更是不忍卒睹。我最喜爱的小说家保罗.奥斯特在巨作《月宫》描述二手书商的嘴脸全然适用于此:

永远让对方觉得好像自己给的是一堆废物,借由贬低货物的品质,就能开出谷底价。整出戏就是设计来让我感受到自我判断的不切实际,让我先对自己厚著脸皮把书带给他的行为觉得丢脸。你是在跟我说你要用这些玩意儿来换钱?你竟敢奢求帮你把垃圾运走的清洁人员给你钱?

何必自讨苦吃呢,换一家不就得了?相信我,不论买或卖,参与的人都乐在其中,整个过程趣味横生,娱乐性十足更有自虐式的快感。不然我们做个民调,《失恋排行榜》那间冠军黑胶,你最想和他做朋友的店员是让人恨得牙痒痒、巴不得将他脖子扭断的杰克.布莱克,对吧?

可惜此景只成追忆,这座耸立了二十年的堡垒在二○○九年初关门,五万多部DVD被西西里岛的小城Salemi买下,当局计划开设电影图书馆。可预见的未来,黑手党人人都是电影专家。剩余品项则搬到第一大道,规模只剩一层,一切无法相提并论。

我们无助地进入一个虚拟时代,买唱片按个滑鼠就好,不见性情古怪的店员和你斗嘴,过程就像排泄一般直觉,却无聊透顶。在Facebook拥有一票现实生活素未谋面的朋友,却仍感到寂寞;在网路谈情说爱,难道从此不渴望真实的体温?

R.E.M.吉他手在唱片行工作时结识了主唱,Smashing Pumpkins主唱在唱片行工作时结识了吉他手。乐手在唱片行结缘,进而组团;乐迷在唱片行相识,进而交往。千万别忘了唱片内页散发的油墨香,纸的触感,与翻动时迎面传来的风。这些事永远不会被冰冷的科技给取代。

当然,还有将CD拔离底座的瞬间,那声清脆动人的「啪」。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