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贝格:《红色的凝视》(1910)(陈汉金 提供)
谈画说乐

视觉与听觉艺术的汇流

荀贝格的绘画与音乐

康定斯基与荀贝格都主张,绘画创作应向往著音乐般的纯粹、高超境界,绘画应是一种视觉的音乐。以下是荀贝格的说法:「…眼睛总是专注于具体的事物,因此耳朵应是比眼睛更高级的。假若画作能透过音乐般的节奏、音乐效果来表达内在的理念、内在的意境,则又另当别论,在此状况下,绘画不再只是眼睛所见之物的复制品。」

 

康定斯基与荀贝格都主张,绘画创作应向往著音乐般的纯粹、高超境界,绘画应是一种视觉的音乐。以下是荀贝格的说法:「…眼睛总是专注于具体的事物,因此耳朵应是比眼睛更高级的。假若画作能透过音乐般的节奏、音乐效果来表达内在的理念、内在的意境,则又另当别论,在此状况下,绘画不再只是眼睛所见之物的复制品。」

 

荀贝格(A. Schoenberg)的音乐创作是乐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在廿世纪初彻底地解放了不协和音,将传统的调性音乐导引至「无调性」(atonality),成为「现代音乐」的先知。荀贝格于一九○八年左右,摆脱了他的后浪漫时期,进入无调性阶段,就在这个时候,他也开始热中于绘画创作。这位音乐大师为何涉足美术领域?他的画风与当时维也纳的美术潮流有何关联?他的绘画美学与音乐思想是否相互呼应?

荀贝格的绘画历程

在两世纪之交,荀贝格(1874-1951)早年的一些后浪漫风格音乐创作已为他确立了名声,尽管这些作品的发表,总是在保守的维也纳激起争论。他在柏林工作两年,于一九○三年重返维也纳之后,逐渐进入了以马勒为中心的音乐圈子,以建筑师洛斯(Adolf Loos)为中心的美术圈子,这两个艺术圈子中,汇聚了当时讲求大胆创新的音乐家、文学家、画家与建筑师,是维也纳推展前卫艺术的核心。

从荀贝格遗留下来的廿余件维也纳画展相关的画册,可看出他对美术活动的热心参与;他更无师自通地,在一九○五年以后开始作画。在那时,以克林姆(G. Klimt)为首的「维也纳分离派」已在两世纪之交,完成了摆脱因循守旧的初步任务,继分离派而起的另一批年轻画家们,诸如盖斯特尔(R. Gerstl,1883-1908)、欧本海默(M. Oppenheimer,1885-1954)、柯克希卡(O. Kokoschka,1886-1980)、西勒(E. Schiele,1890-1918),分别进行著更大胆、激进的尝试;他们的实验、探索必须等到一九○八年「艺术展览场」(Kunstschau)的首次画展时,才显示出具体的成果,这批画家独特而激进的画风,被称为维也纳的「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

「艺术展览场」首届表现主义画展的年代,与荀贝格音乐创作进入无调性时期的年代正好都是一九○八年,可说是一项完美的巧合。无调性音乐就像表现主义绘画一般,都是十九世纪浪漫精神的激化,它们都反映出廿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极度徬徨不安的气氛,主观而夸张地渲染出艺术家迷惑惶恐的内心世界。

业余画家荀贝格虽未能参与表现主义画展,却在一九○八年到一九一○年之间大量的绘制了六十五幅油画,那是他终生画作总数的三分之二,如此狂热的创作,无疑与一件残酷的现实经验有关——在当时曾经震惊维也纳艺术界的「盖斯特尔事件」!

盖斯特尔事件

画家盖斯特尔比荀贝格小九岁,他热爱文学与美术,与荀贝格在上述的两个维也纳艺术圈子相识。盖斯特尔热爱音乐,企盼成为乐评家;业余画家荀贝格则是有意从这位职业画家习得更专门的技巧,两人于是很快地成了好朋友。一九○六年起,盖斯特尔进而认识了荀贝格夫人马蒂尔德(Mathilde)与两位女儿,并为荀贝格家庭绘制多幅画作。盖斯特尔与马蒂尔德产生了不正常的恋情,终成为丑闻,逼使盖斯特尔于一九○八年上吊自杀,过世时才廿五岁。他在自杀前曾销毁了许多文件与画作,以至于死后很快地就被忽略、遗忘。近年来他被美术史家们重新研究,证明了他是维也纳表现主义兴起之前,最具前瞻性的画家。

荀贝格与盖斯特尔的画作,尽管都具有表现主义的倾向,若仔细加以比较,可看出相当不同之处。盖斯特尔在结构布局、运笔用色各方面都显得相当专业纯熟。相较之下,荀贝格的画作则显示出业余画家或「素人」(naive)画家般的朴拙特质——略去了画面复杂的结构与写实的细节,而显得较简化、抽象。他的一系列自画像,以及被他称为「凝视」的另一个系列,画中人物的身躯部分都被省略了,画面只呈现出脸部的表情,整个表情尤其聚焦在独特的眼光上。

盖斯特尔事件之后,荀贝格仿佛为了发泄情绪而疯狂地作画,他的音乐创作也在这个时候进入无调性时期——《第二号弦乐四重奏》(作品10)的四个乐章,前两个乐章是调性的,具有声乐独唱的后两个乐章,已充分显现出无调性的特征,音乐充分反映出歌词阴沉、悲观的情绪:一位身心受创的人,在他的祷词中透露著安息的期盼。

在《第二号弦乐四重奏》之后,荀贝格的三部具有歌词的无调性作品,似乎还一再地反刍著作曲者本人主观的心灵创伤——独唱剧《等待》Erwartung(1909)、念唱剧《月光小丑》Pierrot lunaire(1912)、音乐戏剧《幸运之手》Die Glückliche Hand(1913)。画家柯克希卡相当劲爆的剧作《谋杀者,女人们的指望》(1907),无疑对这些音乐剧作产生直接的影响。荀贝格本来期盼柯克希卡能担任《期盼》与《幸运之手》的舞台设计,却未能如愿,荀贝格后来亲自进行设计,许多图稿都流传到今日。

在绘画中寻求音乐境界

荀贝格相当珍视他的绘画创作,一再寻求展出的机会,却屡遭拒绝。一九一○年,在某位书商的赞助下,荀贝格终能举行个展,展出四十余幅画作,其中包括了几幅马勒的肖像。这场展出引发了连串的恶评,其中一则如下:「荀贝格的绘画与音乐,同时让我们的眼睛与耳朵都感到不好受」。然而在次年,由于一位大画家的赏识,使得荀贝格的绘画令人刮目相看,这位大师是推倡抽象画的康定斯基(W. Kandinsky,1866-1944)。康定斯基邀请荀贝格参与他所主导的「蓝骑士画派」(Blaue Reiter)的首次展览,并且成为既欣赏他的音乐又推崇他的绘画的知音。他们两人日后经常在书信中彼此交换艺术创作的心得、审美的经验。

康定斯基颇推崇荀贝格的绘画,认为那是种相当抽象、充满音乐特质的画:「…就像在他的音乐中一般,荀贝格在他的画作里去除了所有繁琐芜杂的成分,直接地触及艺术的本质」。而根据荀贝格自己的说法:「绘画对我而言就像音乐一般,都是自我表现,渲染情感变化,表达理念与情绪的方式。」「在绘画中,我只是将音乐转换成形式与色彩,如此而已。」「艺术属于潜意识的领域,它要表现的是自我的内在,那是直接而不加掩饰的表达,而不是用来表达某个人的品味、教养、智慧、知识。所有这些后天的属性在艺术中都是不必要的,必要的则是先天的、直觉的属性。」这些表现主义式的美学观念,都被体现在荀贝格本人的音乐与绘画创作中。

康定斯基与荀贝格都主张,绘画创作应向往著音乐般的纯粹、高超境界,绘画应是一种视觉的音乐。以下是荀贝格的说法:「…眼睛总是专注于具体的事物,因此耳朵应是比眼睛更高级的。假若画作能透过音乐般的节奏、音乐效果来表达内在的理念、内在的意境,则又另当别论,在此状况下,绘画不再只是眼睛所见之物的复制品。」

尽管在绘画方面已享有相当的声望,荀贝格却在一九一二年以后逐渐脱离这个领域,而专注于音乐的创作上。一方面由于音乐创作占去他太多时间,使他无暇作画,另方面可能是他感到眼高手低,对一位自学的业余画家而言,想在绘画方面登上更高境界,还存在著许多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