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貝格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的力量 從銀幕走入你心底
經典電影深銘人心,而經典電影配樂也成為多數人的共同記憶,但你知道古典音樂與電影配樂有多麼深厚的淵源嗎?NSO本樂季特地規劃了兩檔相關音樂會:「藍色電影院」讓你回顧多部電影裡所出現的古典音樂,而「總監電影院」則以作曲家為電影所寫的音樂為主題,音樂總監呂紹嘉挑選了荀貝格、浦羅柯菲夫及約翰.威廉斯三位大師的三闋傑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探訪維也納
不只有莫札特 音樂之都古今交錯
作為聞名世界的「音樂之都」,維也納與許多重要的音樂家可說是關係深遠,當然其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莫札特,到了維也納,必然要尋訪他的足跡。除了代表西洋古典樂的莫札特,這裡也是現代音樂關鍵人物荀貝格的出生地,「荀貝格中心」正是樂迷們親近現代音樂寶藏的地方。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世紀末的浪漫與璀璨 荀貝格的「生」與「死」
在廿世紀的最初的十年間,人類的思想有了巨大的改變。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普朗克的量子力學、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讓人們對自己、空間,甚至對宇宙的了解產生了劇烈的改變。音樂史上亦同,在那個浪漫到極致的年代,調性就像張滿弓的弦,從繃緊到崩壞,僅僅是一線之間。在這蓄勢待發的一刻,作曲家荀貝格毅然出現,奮力打破了數百年沿用的成規。 他的「生」開啟了一個時代,影響了豈止是他的學生輩;他的「死」並非一種終結,而是另一階段開始。不管面對的是譜紙還是畫布,荀貝格緊握用一枝筆,用生命塗抹著世紀末的浪漫與璀璨。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調性到非調性 歷史之必然?!
在音樂急速發展的十九世紀,「調性」實受到兩面不同的待遇:一方面,音樂理論家嘗試以人類學、生理學等角度,證明大小調的調性係「自然」的、「顛撲不破」的真理;然而作曲家們卻早已蠢蠢欲動,在或大或小的層面上挑戰這個體系。如蕭邦、李斯特、華格納都有挑戰調性的作品,即使被視為新音樂創始者的荀貝格,其「非調性」時期亦是以漸進的方式所開創。可見廿世紀初的調性瓦解,不僅不能簡化為歷史的斷裂,反而更顯其不得不然之趨勢。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抽象色塊與線條中 與音樂同行
荀貝格有如梵谷般畫了許多自畫像,但畫風更遠離寫實、更抽象;而孟克畫作中常有的那種令人不安的言外之意,及難以言喻的荒誕、詭異、嘲諷,經常被荀貝格表達得更充分。荀貝格的繪畫創作大多完成於一九○八至一九一四年間,這正好也是他的音樂創作從「後浪漫時期」過渡到「無調性時期」的時候。如此的巧合,是否與「蓋斯特爾事件」有關,而激發荀貝格以異乎尋常的激進方式創作,藉之抒發內心的抑鬱?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斷開「調性」鎖鍊 打開音樂未來
在調性瀕臨崩解之際,荀貝格毅然決然搶先一步、劈開調性的束縛,並以「十二音列作曲法」,用以代替傳統的調性。不論他是革命者,或是承擔歷史之必然,他都勇敢面對,披荊斬棘,影響的不只是「第二維也納樂派」,更為「新音樂」開創了康莊大道。如同他所說的:「對我而言,作曲曾是種樂趣,現在卻是種責任。為了音樂的進步,不管自己是否喜歡,都必須發展這個理念。」
-
特別企畫 Feature
「荀貝格」死了嗎?
即便在布列茲大聲疾呼「荀貝格已死」後,十二音列的作曲嘗試也仍時有所見,許多作曲家就像達拉畢克拉與錢內克一樣,並不拘泥於十二音列的理論與規則,而是各自以自己的方式自由運用十二音列技法。荀貝格死了嗎?作曲家是死了,百年前提出的十二音列技法確實也漸漸為新的創作手法取代,但那份為現代音樂尋找出路的熱情與實驗精神卻是永續的,即便是布列茲,也不過是為達成目標選用了不同的方法而已。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旅德鋼琴家
陳必先 認識現代音樂 從聆聽開始
今年的兩廳院「新點子樂展」以現代音樂為策展主軸,邀請樂迷進入這方音樂的嬉遊樂園,其中介紹廿世紀開創現代音樂風潮作曲家荀貝格與德奧多元風貌的音樂會「德奧經典 跨界童趣」,則邀來享譽國際擅長現代音樂演奏的旅德鋼琴家陳必先擔綱演出,備受樂迷期待。趁此機會,本刊獨家越洋訪問陳必先,請她一談她與現代音樂的因緣,及長年作育音樂英才的感想。
-
特別企畫 Feature
實驗遊樂場 音樂百花齊放
「音樂如一個遊樂場,而現代音樂更是一場仍在持續進行中的實驗。」今年「新點子樂展」策展人解瑄,道出了藝術家們不斷求新求變的精神。主題設定為「嬉※花」,希望的就是邀請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們攜手合作,在這個永無止盡的遊樂場中展現新奇的實驗。這次將有三場演出加上一場講座音樂會,由斯圖加特當代人聲樂團、「古典玩家」、陳必先與科隆愛樂獨奏家擔綱。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德奧—從華格納到亨德密特 超級節慶年齊出爭鋒
從華格納、威爾第、布瑞頓、盧托斯瓦夫斯基到亨德密特,今年正是前述作曲家的誕辰或逝世特殊周年紀念,各大樂團也乘勢以他們為主題規劃樂季演出,熱鬧非凡展開慶祝,系列歌劇、現代音樂齊出,樂迷們也趁此機會聆賞以上大師難得被演出的曲目。
-
談畫說樂
二戰之間的復甦
康丁斯基在「包浩斯設計學院」任教時期的畫作,與包浩斯的精神相呼應,強調簡約、單純、明瞭,與戰前表現主義式的「抒情抽象」形成明顯的對比。此時期的畫作經常由種種幾何圖形組構而成,因而被稱為「幾何抽象」(geometrical abstract)時期。此時期又是正好與荀貝格的「十二音」時期(1923-1933)疊合,在此時期荀貝格與魏本的音樂,將音樂抽象式的排列組合發揮得淋漓盡致。
-
談畫說樂
二戰之間的復甦
在這段從戰前過渡到戰後的沸沸揚揚時期,畫家、建築師科比意提出「新精神」的口號,正符合時代的需求。科比意在他所創辦的《新精神》雜誌上宣稱:「此後的藝術創作應以明晰的概念為基礎。」在強調明晰、簡潔、單純的「新精神」主導下,形成了一種「新古典」的傾向,使得戰後「狂熱年代」的藝術與戰前「美好年代」形成了明顯的對比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圓舞曲不再美好 無調性刻畫內心世界
從十九世紀末浪漫主義強調主觀的風潮,隨著進入廿世紀的時代巨變,音樂家藉由不尋常的主題,在荒誕、幻想、扭曲後的現實世界,描繪出人的孤獨、無助、絕望等情緒。第二維也納樂派從音樂創作上,反映了調性瓦解至重建十二音列新秩序的過渡階段,他們認為音樂藝術是反映創作者的意識,而不是事物形象的具體呈現,強調真正的美是從內在價值發掘,傳達對個人經驗主觀而強烈感受的省思。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歷史的「改革者」?順應時勢的「實踐者」?
一九二六年,一位柏林藝術學院的學生記錄下荀貝格在課堂中的話:「我不是在教『無調性音樂』!而是在教『音樂』。」他也不只一次地澄清:「我的老師是巴赫和莫札特,其次尚有貝多芬、布拉姆斯和華格納」、「我在布拉姆斯的文化中成長茁壯;我並非忽視過去大師們的作品,相反的,我對他們懷著深切的敬意。」這位「不和諧音」的解放者,背負者歷史變革的沉重壓力,在排山倒海的批評輿論中,似乎想藉此向人們大聲疾呼,他不是一味無理性地違背傳統。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是音樂,還是數學?
正當我們思索畢達哥拉斯、柏拉圖與波埃提烏斯(Bothius)(編註)的宇宙秩序法則時;正當我們實踐巴赫、李斯特、布拉姆斯的音樂思想傳統時,「荀貝格則是在追憶數百、甚至數千年前的東西,並將一個出自古老信仰的諾言,融入到他一貫超前的音樂語彙中。」賽門.拉圖為荀貝格的歷史定位下了這樣的註解。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接棒發揚光大 各闢蹊徑反映時代精神
音樂與每一種語言一樣,經常是隨著時間而改變的,因此,每一世代的音樂家莫不以發展自己獨特的新語法為目標。廿世紀作曲家荀貝格的十二音列作曲法自廿世紀二○年代問世以來,顛覆了西洋音樂歷史數百年來的調性音樂傳統,雖然如此,卻更忠實地反映時代精神,他的學生貝爾格與魏本兩人更進一步擴展此理論,並在應用與實踐上有所成就。
-
談畫說樂
視覺與聽覺藝術的匯流
康定斯基與荀貝格都主張,繪畫創作應嚮往著音樂般的純粹、高超境界,繪畫應是一種視覺的音樂。以下是荀貝格的說法:「眼睛總是專注於具體的事物,因此耳朵應是比眼睛更高級的。假若畫作能透過音樂般的節奏、音樂效果來表達內在的理念、內在的意境,則又另當別論,在此狀況下,繪畫不再只是眼睛所見之物的複製品。」
-
音樂 NSO「佩利亞與梅麗桑」音樂會
從布拉姆斯到荀貝格 精湛的世代對話
國家交響樂團將在音樂總監呂紹嘉的指揮下,在「2011台灣國際藝術節」中,推出「維也納世代對話系列佩利亞與梅麗桑」音樂會。在這場音樂會中,安排了布拉姆斯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與荀貝格的交響詩《佩利亞與梅麗桑》,從典型的古典到接近現代的浪漫,呈現出屬於德奧樂派的一脈相承。
-
談畫說樂
巴黎的美麗與維也納的哀愁
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交,也就是所謂的「世紀末」,巴黎的音樂與美術創作如何反映出繁華的「美好年代」(Belle poque)?在那同時,維也納為何顯得比較動盪不安?該城的藝術家們如何表現出一種「末世」般的焦慮與徬徨?
-
特別企畫 Feature
打破傳統框限 顛覆推翻又跨界
德奧地區的現代歌劇發展,與現代音樂的發展密切相關,自發展出十二音列作曲技巧的作曲家荀貝格以降,德奧地區的作曲家們無不在新的音樂思考下發展所謂「現代歌劇」的創作那已經不能以傳統的「歌劇」來涵括,可以說各類型顛覆傳統、跨界不斷的音樂劇場演出,都在這裡蓬勃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