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出中,舞者依著丝竹乐曲款摆身躯,让现代舞的身体逐渐被南管戏的科步渗透。(许斌 摄)
舞蹈

现代舞者学南管 追寻心之安顿

林文中《小南管》 挖掘传统与现代人的关系

因为听了南管演唱家蔡小月的录音,让林文中「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因而展开了排练场上的南管追寻,林文中带著舞者学南管,《小南管》演出时也非常后设地让自己和众舞者成了「南管私塾」的新生,时而依著丝竹乐曲款摆身躯,让现代舞的身体逐渐被南管戏的科步(基本动作)渗透;时而端坐乐师身旁,随著演奏的曲牌咿呀学唱。

 

因为听了南管演唱家蔡小月的录音,让林文中「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因而展开了排练场上的南管追寻,林文中带著舞者学南管,《小南管》演出时也非常后设地让自己和众舞者成了「南管私塾」的新生,时而依著丝竹乐曲款摆身躯,让现代舞的身体逐渐被南管戏的科步(基本动作)渗透;时而端坐乐师身旁,随著演奏的曲牌咿呀学唱。

 

新点子舞展 林文中舞团《小南管》

5/20~21  19:30   5/21~22  14:30

台北 国家戏剧院实验剧场

6/2  19:30 台中市中兴堂

6/7  19:30 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281展演场

6/8  19:30 屏东县艺术馆

INFO  02-33939888、28913306

傍晚时分走近林文中舞团位于北投静僻社区的排练场,便听得一缕洞箫曲声,仿佛静谧幽暗世界蓦然伸出的线索,拉著人继续缓步前进。

世界在不知不觉间,转换了次元。听著悠长的曲调,油然生出这样的感受。

林文中端坐小间,在这阵旋律中说起《小南管》,倒是一点也不古雅,劈头一句:「我都跟人说,《小南管》是不懂南管的人做的节目啦!」

但他目光炯炯,兴致高昂,如何站在初阶认识的角度,引领观众对南管发生兴趣,有所体悟,成为这支「小」系列最新作品的最大挑战。

但,为何是南管?机缘加上不服输使然。

热情挑战冷门音乐

二○○九年,林文中发表舞作《情歌》,其中用了一支南管乐曲《望明月》,但除了服膺「取用世界各地的情歌」诉求外,没有太大意涵。朋友见他用了南管,问有没有兴趣听蔡小月的南管录音(见右页延伸阅读),不想林文中一听,旋即被蔡小月的嗓音所惑:「那种声音在世界各地都没听过。有种诡异。说很美也不见得,但有种很粗犷的生命力,和西方音乐全然不同。西方音乐有种可预测性,比较著重当下的感官刺激,但南管是不可预期的,像一个媒介把我带到另一个世界……」林文中一阵朗笑:「都是蔡小月的声音,骗了我走这一回。」

南管的雅致庄严,听之固然典雅优美,但不可讳言,是聆赏门槛相当高的传统艺术,这点恰恰对上林文中的胃口:「我个性比较硬,知道什么比较难,就想拼整晚……」最佳案例正是去年的《尛》,林文中拿鲜少一口气演奏全本的巴赫十二平均律,找来钢琴家现场伴奏,从声音发展舞蹈:「做这种作品,第一是不让观众睡著,第二是巴赫的音乐结构很数学,能否找出线索,组成一个让人理解的故事,是我最重要的课题。」

然而南管比巴赫更冷门,一般人的聆听经验更少,更难勾起内在感情,「就是冷到爆啦!」林文中又笑:「不过,对于热的作品,我好像不太有兴趣……」

剧场里的另类南管导聆

既然挑了冷到极点的音乐类型,如何攻克?或说怎样为观众和南管搭起友谊的桥梁?

林文中拿出一卷演出结构,细细解说;说之不足,又开拔至排练场上,只见一群年轻灵活的舞者在前方暖身,数名乐师则坐在后面cube上,吹奏一曲南管如拖著裙裾的古典美人徘徊观望。传统和现代,一前一后彼此遥望,如何贴近并交融?

「开补习班啊!」那一卷结构表上注记著课程——不,是表演流程。原来,林文中非常后设地让自己和众舞者成了「南管私塾」的新生,时而依著丝竹乐曲款摆身躯,让现代舞的身体逐渐被南管戏的科步(基本动作)渗透;时而端坐乐师身旁,随著演奏的曲牌咿咿呀呀学唱。

之所以有这所南管私塾,一部分是基于林文中认为「若无导览,大众可能更无法接近」而有的另类导聆方式,一方面,他希望借由各种提问,重新发现自己,或说现代人与传统艺术的关系。

大半年来,除了排练场上和舞者一同学习南管的唱腔与科步、写南管学习日记外,林文中也扛著摄影机四处访问,小朋友、家庭主妇、专业舞者……都是受访对象。问他们:「什么是南管?」「南管和你有什么关系?」「有兴趣学南管吗?」迟疑和不解占了多数,唯一例外是小学生,「因为课本有写:南管是一种丝竹乐器。只有小朋友能正确回答。」

访谈人也包括了《汉唐乐府》的陈美娥与资深舞者吴素君(一九九六年为汉唐乐府《艳歌行》编舞者)等人。林文中心知肚明,即使《小南管》的形式和初衷都为了拉近观众距离,但传统艺术结合现代元素,往往容易招致批评,而陈美娥的一番话却如醍醐灌顶,强化了他的创作信念:「她的意思是,现代的东西做好,以后就会变成传统。现代和传统都一样,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做到精致。」

最终仍为寻找心之安顿

南管的科步一如音乐,节奏悠缓而充满仪式感,要向来活在快速步调中的舞者极尽收歛,林文中也说:「很难!」

主要是呼吸的问题。现代舞常见舞者在大力吸吐气息间快速动作,南管的科步却讲究内收、悠长的呼吸方式,这种内敛的控制,伴随著幅度窄小的肢体流动,舞者在转换时煞费心思。

转换系统需要耐心以对,有时舞者也诚实告诉林文中:「南管跟我没有关系。」林文中反问:「那什么才是有关的?」答:金钱、爱情、食衣住行……

这便也归结到补习班学成后需要面对的大哉问:学了南管,知晓南管,又如何?

林文中用舞蹈回答,事实上,这个答案指向性可能远较南管还大。若舞蹈为美,音乐为美,艺术都是美,却从不实用,而是为了让心安顿下来。

这样的归纳或许抽象,但若非如此,如何能解释当一脚踏入排练场上,听见洞箫声响刹那,浮现心底的静谧感?而南管唱腔的无尽连绵感,仿佛将时间轴线拉的舒缓而长,剔尽了琐碎的生活细节后,旋律本身和听者的知觉无碍交流著……「世界是新的,感情是旧的。」林文中语重心长。显然,顽童难逆料的印象底下,仍是个念旧的编舞家。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南管古乐  细腻极致

南管为一古老乐种,据信在唐宋 时期便已出现,后于中国南方沿海扎根,成为文人雅士的流行娱乐,福建泉州更堪称南管之城。随著十八世纪泉州移民来台,南管也在台湾生根茁壮,且在一九七○ 年代随许常惠等学者研究后蔚为潮流,顶峰当为台南南声社赴法国参与音乐会表演,蔡小月的歌声经由法国国家广播电台录音的唱片传颂,成为南管经典传奇。

南 管的演出型态和乐器规格因历史悠久而有许多规范,传统上乐队呈倒V字型排列,上方者称为「上四管」,包括拍板、琵琶、三弦、洞箫和二弦;下方者为「下四 管」,包括四块、叫锣、双音、响盏和嗳仔,合称为「十音」。音乐则分为「指」、「谱」、「曲」三部分,「指」是可弹可奏,「谱」是器乐曲,「曲」则为演唱 用的散曲,也是最普遍的南管类型。

除了音乐演奏外,南管也衍生出剧种「南管戏」(又称梨园戏),有其特殊的表演程式,称为「十八步科母」。由于最初表演空间小,使程式动作十分讲究细腻度,而南管戏也因为种种严谨的规范,造就了极致的表演美学。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