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林文中舞團

相關文章 23 篇
  • 林文中
    專題

    林文中 再衝下去,會不會什麼都沒有?

    曾以《長河》獲得台新藝術獎,《小》系列作品也以簡單編制和精緻身體備受矚目,編舞家林文中帶著自己的舞團,走著研究開創身體語彙的斬棘之路,卻決定在年底的《風起》之後,結束舞團!除了在經營舞團的現實艱辛,林文中面對人生的中點,自我詰問:「我可不可以換一個生活方式來選擇,也許會不一樣?」甚至會考慮到說,「再這麼衝下去會不會什麼都沒有?」

    文字|王昱程、劉振祥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 林文中《掽,碰!》邀請觀者近距離「觸碰」創作實驗的過程。
    舞蹈新訊

    《掽,碰!》 邀觀眾一起參加身體實驗

    文字|張慧慧、林文中舞團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 劉守曜《Shapde 5.5》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直面觀者 追問生命與禁忌 關於裸體的台灣表演紀事

    相對於歐陸對裸體演出的坦然,相對保守的台灣,對這類呈現依然不免有相當程度的禁忌心態,於是舞台上的裸體不只是展示一則純然的肢體語言、身體美學課題,也有其社會、政治的面向,甚而觀看本身也處於變化之中。不管是在行為藝術表演或舞蹈戲劇演出中,創作者以各種不同的美學與身體思考出發,是一則則創作者、表演者乃至觀眾如何逾越各種不可能性、社會禁忌、生命追問的故事。

    文字|吳思鋒、林育全
    第292期 / 2017年04月號
  • 工業感的影像如龐然大物降臨,舞者身體顯得下沉、似乎被吞沒。
    ARTalks

    舞蹈注視:林文中 抵拒的身體飛行《空氣動力學》

    《空氣》是要說什麼?意欲描塑空氣之輕、身體在空氣裡的懸浮感,抑或機械文明下,身體反被吞沒、下墜?如果身體最終下沉失效,它的抵抗對象是什麼?難道是飄帶;在編舞家的概念底,重新運作身體一套語彙與體系,是不斷連動的紐鍊式旋轉,這套語法如何表現空氣中流動、漂浮,仍應由身體提出提問與解答,但似乎在還未及觀賞注視之下,漂浮的主題已由敘事取代,身體成了無意義的代言者

    文字|紀慧玲、林文中舞團
    第272期 / 2015年08月號
  • 音樂家李世揚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音樂家 李世揚 肢體接觸是最真實的交流

    即興鋼琴家李世揚在編舞家林文中「設計」下,與舞者們一起在實驗劇場起舞《慢搖滾》,回憶起這段愉快的跳舞時光,李世揚最想念彼此間的身體接觸與團隊相處;在場上藉由實際的肢體接觸,一群人為著同一個目標一起做同一件事,讓作品在彼此的激盪間長出最終樣貌。儘管身為樂手總得和樂團一起工作,但「聲音在空氣中交流,看不到也摸不到,不像跳舞是最真實的接觸。」李世揚說。

    文字|白斐嵐、陳藝堂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 整場演出舞者們不發一語,卻令觀眾屏氣凝神。
    ARTalks

    身體串起的流轉

    就整支舞作的編排而言,林文中成熟地掌握了動作的節奏,並循序地運用不同人數的舞者組合與空間配置,使舞作於縝密的結構中進行,手法熟練卻不落俗套。至於結尾前的高潮,顯示出編舞者的肆意和爆發力,也是對舞者體能的一大考驗。《長河》一作的副標題「身體最長的一天」,至此真真實實地可被感受到。

    文字|趙綺芳、陳又維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 《長河》排練現場,舞者持續身體的探索實驗。
    舞蹈

    林文中舞團轉型之作 《長河》溯行未來 期盼靜水流深

    創團以來以「小」系列打造出舞團品牌特色的編舞家林文中,要用新作《長河》宣告舞團經營與創作方向的轉型林文中舞團要變「大」了!把小劇場走過一遭的體悟沉澱帶回大劇場,是林文中目前所要做的,《長河》從去年《小.結》的身體思考出發,要「像河一樣流動起來,但河要流得長、流得遠。」

    文字|樊香君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 《慢搖.滾》中出現大量的樂師跳舞和舞者吹奏、演唱南管的場面。
    舞蹈

    可以不給牛肉,但火光在哪?

    平心而論,光是整合南管樂師與現代舞者的身體質地,已是一門艱困挑戰,遑論再把「戲劇身體」塞進來,更不用提聽覺上如何配置南管/現代音樂/流行樂,再為這些不同類型的音樂與身體找到應和之道。剝除主流、習慣之後,何妨也剝除掉過多的概念和意圖?

    文字|鄒欣寧、林鑠齊
    第256期 / 2014年04月號
  • 林文中在《慢搖.滾》中放入了對生活實質的思考,動作與音樂交織出密如蛛網的線索,卻不期待觀眾能捕捉到全貌。
    舞蹈

    《慢搖.滾》 現代人的南管生活 林文中的身體實驗 面對傳統再度自問

    2014TIFA-林文中舞團《慢搖.滾》 2014/3/7~8 19:30 2014/3/8~9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INFO 02-33939888

    文字|張慧慧
    第254期 / 2014年02月號
  • 《小.結》以極抽象的時空結構,極純淨的身體賦形,布展了一幅兀自流動的小宇宙。
    ARTalks

    一沙河,一世界 《小.結》的物質性及布署

    《小.結》以極抽象的時空結構,極純淨的身體賦形,布展了一幅兀自流動的小宇宙。因為沒有刻意操作觀眾的感受,並非延引觀眾進入中介狀態的儀式感;也並非純粹追求去舞蹈化的風景文本,意欲觀眾產生抒情或慾念。推動七十分鐘無機生產布署的關鍵,在於還原存在的物質狀態,在於空間自有能量,在悠悠流逝的時間感裡,我們看見一幅幾乎沒有任何言說目的展示

    文字|紀慧玲、王閔亘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  倪若喬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林文中舞團《小南管》

    一個熱愛表演藝術的文字工作者,不論在台灣或國外,走到哪看到哪。在音樂中釋放壓力,在舞蹈裡找尋自我,自戲劇中體驗人生,從戲曲裡咀嚼回憶。 看到林文中舞團又要推出另一個「小」系列的作品,第肆號《小南管》,尚未來得及仔細閱讀相關介紹,便毫不猶豫地刷卡買票。從二○○八年的創團首作《小》、○九年的《情歌》到去年的《尛》,編舞家在所謂微型劇場的概念下,除了最主要的肢體動作建構,也試圖對文字與意義的對應關係作一番有趣的解讀,最初的《小》如是。接續的《情歌》亦在各式動人情歌的旋律與詞意間,勾勒出張力十足的情感織網。去年的《尛》則在巴赫的平均律裡,玩起了童年積木的遊戲,而且在令人目不暇給的快速變換中衝破空間的局限,其展現的獨特創意與簡潔俐落的肢體語彙,不但不能讓人「小」看,相反地更值得「大」力推薦。 因此,這次的《小南管》著實令人期待,當現代舞遇到傳統南管雅樂,是接受西方舞蹈訓練的身體,朝向梨園科步的試探?抑或是在餘音繞樑的南管吟唱中,體驗緩慢凝結的時空感?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文字|倪若喬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 為了演出「擊.舞」,連雅文打擊樂團成員也必須練舞,探索身體的節奏。
    音樂新訊 連雅文打擊樂團跨界出擊

    現代舞+街舞+打擊樂 「擊.舞」探索身體節奏

    由七位樂手組成的連雅文打擊樂團於二○○四年成立,秉持「新古典.新視野.新聲響」宗旨,在藝術總監連雅文帶領下,融入劇場、舞蹈、多媒體等跨界表 演形式。今年,連雅文打擊樂團以探索身體的節奏為軸創作「擊.舞」,在打擊樂外,還加入舞蹈演出。以「小」系列舞碼聞名的林文中舞團,此次為打擊樂團編創 巴赫《郭德堡變奏曲》,利用舞者及打擊樂者共同演出,將音樂與舞蹈融為一體;另外也為日本當代擊樂作品Illusion in Snow編創全新舞碼。 這次打擊樂團也邀請了街舞專家彭英倫編創,帶入豐富的「肢體節奏」(Body Percussion)與「嘻哈」(Hip-Hop)的即興曲,演奏者將以自己的身體為樂器,在拍、擊、踏、打之間,雙重展現出打擊樂的活潑新面貌。

    文字|柯喬齡、連雅文打擊樂團
    第232期 / 2012年04月號
  • 《水淌河小》
    舞蹈 與沙爾頓舞團相遇 異文化跨國共舞

    打開傳統包袱 林文中提煉「新」身體

    十一月底,林文中舞團將為國內觀眾呈現與美國芝加哥沙爾頓舞團交流編創的兩支舞作,看異文化激盪下的身體新樣貌;而「小」系列的最新作品《水淌河小》也同步推出,在作曲家劉俊德破碎的樂句結構中,林文中以漩渦的概念再次實驗古典與現代的身體。

    文字|杜盈瑩、陳冠宇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 《小南管》中,因為舞者對南管實在陌生,編舞家誠實以對,擺明了的就是,我們從零開始學南管,你們來看這段旅程。(林韶安 攝)
    舞蹈

    坦承無知 認真上課

    表演進行到此,很顯然的,創作者主要著墨的,是技術層面的南管介紹,策略是暴露舞者無知的本身,讓觀眾看到年輕人身上關於現代/傳統的扞格,顯然大部分觀眾都很喜歡這種「後設」的手法,因為隔著舞台看到的,可能是同樣的自己。

    文字|謝東寧、林韶安
    第223期 / 2011年07月號
  • 演出中,舞者依著絲竹樂曲款擺身軀,讓現代舞的身體逐漸被南管戲的科步滲透。
    舞蹈

    現代舞者學南管 追尋心之安頓

    因為聽了南管演唱家蔡小月的錄音,讓林文中「走進了另一個世界」,因而展開了排練場上的南管追尋,林文中帶著舞者學南管,《小南管》演出時也非常後設地讓自己和眾舞者成了「南管私塾」的新生,時而依著絲竹樂曲款擺身軀,讓現代舞的身體逐漸被南管戲的科步(基本動作)滲透;時而端坐樂師身旁,隨著演奏的曲牌咿呀學唱。

    文字|鄒欣寧、許斌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 舞者在這「有限」的時空中穿梭,如同搬運工,不斷地拆解與構築多樣造型。
    舞蹈

    舞在積木中 「玩」味童年記憶

    《尛》的「小」應該是來自積木放大比例後,產生的對比概念。猶如孩童眼中映照的大人世界,各式形狀的大型積木,組合成的物件都像是能承挑夢想的真實載具,帶領我們進入《尛》的劇場思維,恣任想像無限騁馳。

    文字|莫嵐蘭、林韶安
    第218期 / 2011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演出評論 Review

    積木童趣中,仍見游移不定的靈魂-- 評林文中舞團《尛》

    過去,林文中總在作品裡放入太多的概念和意圖,難免模糊了焦點,或因為一些枝節而影響了整體的表現。這次,他試圖藉童年的遊戲找回最簡單純粹的本質,完成了一支眉目較清楚的作品。只是成年的林文中與幼時的林文中之間的安靜凝望,使重拾孩童歡樂的竊喜與肩負今日的壓力,隱然在舞作中並現,卻還是那個游移不定的靈魂。

    文字|徐開塵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 積木切割舞台,讓舞者在三公尺乘以四公尺的範圍內舞動。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林文中的《尛》 廢墟框架中玩積木--與姚瑞中、李建常合作 三熟男的童年回溯

    林文中舞團「小」系列的第三號作品,剛好就是三個「小」推疊起來的《尛》,也剛好是三個熟男:編舞家林文中、藝術家姚瑞中及劇場導演李建常一起玩積木玩出來的微型劇場舞作。演出中,舞者不斷玩著圓柱體與方體的積木,將積木化為船隻、河流、街景、走秀台、機器人等等,童趣與人性化的自然動作隨之而出,舞作充滿日常性、幽默與想像力。

    文字|張佳欣
    第213期 / 2010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常客推薦

    蘇依屏 本月我想看 林文中舞團《情歌》 雲門舞集舞者。欣賞表演的類型以舞蹈為主,也喜歡戲劇、音樂 《情歌》,一個永遠不會褪流行的題材;開心的時候會唱情歌;傷心時要唱情歌抒發;孤獨時唱情歌,格外動人;激情時唱情歌,令人血脈賁張;而屬於你內心深處的情歌是哪一種或哪一首呢?當旋律流瀉出來時,你的皮膚、 你的呼吸、你的神經是否也被觸動? 當情歌除了透過聽覺感受外,同時又有視覺上的刺激時,我將期待編舞家林文中,要如何去呈現這樣一個主題,尤其看過《小》系列第一號作品,舞者們在有限空間裡展現的驚人爆發力,我更期待這群優秀的舞者們的詮釋。 一個舞蹈作品,編舞家發揮創意,舞者們以最真實的肉體獻給作品,並呈現給觀眾,再透過小劇場所獨具的魅力,表演者一個手勢、簡單的一個眼神、一個抬頭、一個步伐,都可能在空間中產生極大的能量,而那樣的細膩在大舞台不見得可以感受得到;我覺得大舞台欣賞的是一種氣勢、一種意境,小舞台反而讓人與人之間更貼近,舞者們的呼吸,舞者們的一舉一動,都將令人沉醉。 童欣玥 本月我要看 白先勇新版《玉簪記》 學生。喜歡舞蹈,喜歡音樂,更喜歡傳統戲曲。 在一切講求快速的時代, 每個人每天都在趕! 趕!趕!趕! 趕得心臟都快停止跳動。 這時,要是能停下腳步,細細品味一部典雅戲曲, 讓慌亂的心沉澱一下,喘口氣,暫時脫離現實。 每當想轉換心情時,我都會選擇步調緩慢的傳統戲曲來欣賞, 這個月我選擇崑曲。 想認識崑曲嗎?那就不能錯過白先勇製作的《玉簪記》。 相信很多朋友一定聽過崑曲, 喜歡崑曲的朋友一定忘不了青春版《牡丹亭》,想再次感受崑曲細膩的唱腔嗎? 請記得來觀賞《玉

    文字|蘇依屏、童欣玥
    第197期 / 2009年05月號
  • 《情歌》是林文中創立舞團後第二齣作品,藉由情歌,開啟對於愛情、兩人關係、群體人我關係的探討。圖為林文中指導舞者排練。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返鄉打拼的編舞家 林文中 在顛覆與成熟間 鋪陳舞團未來

    攜著在比爾.提.瓊斯舞團練就的一身技藝和存款,林文中返台成立自己的舞團,從頭開始打拼。從去年的創團作《小》,到今年參加兩廳院新點子舞展呈現《情歌》,林文中也摸索出自己的經營之道,在與觀眾的溝通性及自我的表達性間穿梭,在輕鬆與嚴謹間拿捏,在舞蹈技巧與藝術核心間不斷激盪,林文中展示著一種在顛覆與成熟間,以彼此為基石、然後交互跳躍前進的舞蹈精神,新鮮而茁壯。

    文字|周倩漪、林韶安
    第197期 / 2009年05月號
12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