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林文中

相關文章 33 篇
  • 蒂摩爾古薪舞集《去排灣》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以身體為量器,為台灣舞蹈記錄時代樣貌

    回推至關鍵的1991年,台灣社會在此前後的10年間,不僅走過股市萬點崩盤的谷底,歷經民間抗議房價飆漲自主發起的無殼蝸牛運動;以及隨之而來的野百合學運,促動國會改選、憲政改革,奠定了台灣今日自由、民主、開放的基礎。

    文字|張欣怡
    第345期 / 2022年03月號
  • 路之.瑪迪霖、巴魯.瑪迪霖與林文中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我們在地磨兒部落,一起「去排灣」

    路之.瑪迪霖(Ljuzem Madiljin)、巴魯.瑪迪霖(Baru Madiljin)與林文中產生交集的時間點很早,早在這對屏東地磨兒部落出身的排灣族姊弟邀請台北編舞家駐地編創《去排灣》之前,也早在三人紛紛踏上舞蹈之路之前。

    文字|張慧慧
    第335期 / 2020年11月號
  • 桂花姊啤酒屋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我們在地磨兒部落,一起「去排灣」

    路之.瑪迪霖(Ljuzem Madiljin)、巴魯.瑪迪霖(Baru Madiljin)與林文中產生交集的時間點很早,早在這對屏東地磨兒部落出身的排灣族姊弟邀請台北編舞家駐地編創《去排灣》之前,也早在三人紛紛踏上舞蹈之路之前。

    文字|張慧慧
    第335期 / 2020年11月號
  • 排練中的蒂摩爾古薪舞集舞者。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我們在地磨兒部落,一起「去排灣」

    路之.瑪迪霖(Ljuzem Madiljin)、巴魯.瑪迪霖(Baru Madiljin)與林文中產生交集的時間點很早,早在這對屏東地磨兒部落出身的排灣族姊弟邀請台北編舞家駐地編創《去排灣》之前,也早在三人紛紛踏上舞蹈之路之前。

    文字|張慧慧
    第335期 / 2020年11月號
  • 漫步在部落中的林文中、路之與巴魯。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我們在地磨兒部落,一起「去排灣」

    路之.瑪迪霖(Ljuzem Madiljin)、巴魯.瑪迪霖(Baru Madiljin)與林文中產生交集的時間點很早,早在這對屏東地磨兒部落出身的排灣族姊弟邀請台北編舞家駐地編創《去排灣》之前,也早在三人紛紛踏上舞蹈之路之前。

    文字|張慧慧
    第335期 / 2020年11月號
  • 林文中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林文中 再衝下去,會不會什麼都沒有?

    曾以《長河》獲得台新藝術獎,《小》系列作品也以簡單編制和精緻身體備受矚目,編舞家林文中帶著自己的舞團,走著研究開創身體語彙的斬棘之路,卻決定在年底的《風起》之後,結束舞團!除了在經營舞團的現實艱辛,林文中面對人生的中點,自我詰問:「我可不可以換一個生活方式來選擇,也許會不一樣?」甚至會考慮到說,「再這麼衝下去會不會什麼都沒有?」

    文字|王昱程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 林文中《掽,碰!》邀請觀者近距離「觸碰」創作實驗的過程。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掽,碰!》 邀觀眾一起參加身體實驗

    《掽,碰!》宣傳影片裡,捏爛番茄、扭絞花椰菜、芹菜刷過牆壁、包裹黑色塑膠袋的表演者墜落撞擊地板、擠壓不知道什麼部位的身體肌理視覺、聲音在短短的影片中被放得很大,玩心很重的林文中這回要觀者逼視日常生活中尋常的影像與聲響,以兩週實驗性格強烈的「掽」、「碰」邀請觀者近距離「觸碰」創作實驗的過程。 首週採觀者自由決定路線的方式進行,演出全長四十分鐘,不設固定座位,以多焦點進行表演,林文中指出:「類似逛美術館的活動,但其實比較像參觀一間身體感覺的實驗室。」相較於首週強調互動可盡情「掽」、「碰」玩耍的自由,第二週的演出形式則中規中矩得多,以鏡框式舞台的六十分鐘舞蹈呈現,將第一週舞者與設計群所創造出的演出形式與素材,快火翻炒呈現為一完整演出。

    文字|張慧慧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 《流變》中,舞者的身體從關節的放鬆、旋轉、震動,從中產生皺摺、分裂、律動。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讓舞者成為水 找尋變動不居中的身體

    向來理性先於感性的林文中,一路在創作上留下清晰的思考軌跡,之前的《長河》、《空氣動力學》從思索身體如何動,鍛造賦予舞者群體如水、如風變幻莫測的型態,而新作《流變》則試圖走得更遠,物質(身體)表現非物質(水)的流動方式依然是本次創作母題,但他這次不去模仿水,而是要舞者成為水。「我們不再去扮演波光粼粼,而是利用身體的皺褶、關節的鬆緊而去強化水的閃動、流變。」

    文字|張慧慧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 林文中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PAR People of 2015

    林文中 從「小」到「大」理性前進 務實不華冷然獨特

    從「小」到「大」,從本土到國際,林文中以紮實的西方舞蹈訓練與表演經驗,回探傳統,並從身體質地著手,持續於當代台灣身體語彙與表演形式上耕耘開發,一步一腳印地踏實前進,於今已可看見努力的成績。務實不華的理性風格,在一片奇炫繽紛中反顯冷然獨特,林文中日後能否為台灣舞壇張織出一番新風景,令人期待。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76期 / 2015年12月號
  • 《假裝》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他們,都在面對自己

    今年,兩廳院的「1+1雙舞作」看似巧妙對應:女性與男性(何曉玫與林文中),感性與理性(《假裝》與《空氣動力學》)。不過創作深處,其實都是面對自己,一位呢喃脆弱卻假裝堅強,一位飛向自由但免不了墜落。

    文字|樊香君
    第270期 / 2015年06月號
  • 整場演出舞者們不發一語,卻令觀眾屏氣凝神。
    企畫特輯 Special

    身體串起的流轉

    就整支舞作的編排而言,林文中成熟地掌握了動作的節奏,並循序地運用不同人數的舞者組合與空間配置,使舞作於縝密的結構中進行,手法熟練卻不落俗套。至於結尾前的高潮,顯示出編舞者的肆意和爆發力,也是對舞者體能的一大考驗。《長河》一作的副標題「身體最長的一天」,至此真真實實地可被感受到。

    文字|趙綺芳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 《長河》排練現場,舞者持續身體的探索實驗。
    即將上場 Preview 林文中舞團轉型之作

    《長河》溯行未來 期盼靜水流深

    創團以來以「小」系列打造出舞團品牌特色的編舞家林文中,要用新作《長河》宣告舞團經營與創作方向的轉型林文中舞團要變「大」了!把小劇場走過一遭的體悟沉澱帶回大劇場,是林文中目前所要做的,《長河》從去年《小.結》的身體思考出發,要「像河一樣流動起來,但河要流得長、流得遠。」

    文字|樊香君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 《慢搖.滾》中出現大量的樂師跳舞和舞者吹奏、演唱南管的場面。
    演出評論 Review

    可以不給牛肉,但火光在哪?

    平心而論,光是整合南管樂師與現代舞者的身體質地,已是一門艱困挑戰,遑論再把「戲劇身體」塞進來,更不用提聽覺上如何配置南管/現代音樂/流行樂,再為這些不同類型的音樂與身體找到應和之道。剝除主流、習慣之後,何妨也剝除掉過多的概念和意圖?

    文字|鄒欣寧
    第256期 / 2014年04月號
  • 林文中在《慢搖.滾》中放入了對生活實質的思考,動作與音樂交織出密如蛛網的線索,卻不期待觀眾能捕捉到全貌。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慢搖.滾》 現代人的南管生活

    「從《小南管》到《慢搖.滾》,就是從『南管教學篇』到『南管應用篇』啦!」再度與南管「共舞」的編舞家林文中,依然本著這兩年對「現代舞」的自省與提問,在新作《慢搖.滾》中,要六名樂師、四名舞者如實地呈現與「南管」這個新朋友相處、學習與碰撞的過程,《慢搖.滾》是用將近半年的實驗,換來對於身體、音樂、生活領悟的成果。

    文字|張慧慧
    第254期 / 2014年02月號
  • 《小.結》以極抽象的時空結構,極純淨的身體賦形,布展了一幅兀自流動的小宇宙。
    企畫特輯 Special

    一沙河,一世界

    《小.結》以極抽象的時空結構,極純淨的身體賦形,布展了一幅兀自流動的小宇宙。因為沒有刻意操作觀眾的感受,並非延引觀眾進入中介狀態的儀式感;也並非純粹追求去舞蹈化的風景文本,意欲觀眾產生抒情或慾念。推動七十分鐘無機生產布署的關鍵,在於還原存在的物質狀態,在於空間自有能量,在悠悠流逝的時間感裡,我們看見一幅幾乎沒有任何言說目的展示

    文字|紀慧玲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 「剝除到極致之後,會是舞蹈或身體的本質嗎?」這是林文中不斷問自己的問題,也藉《小.結》向觀眾提問。
    即將上場 Preview 印度流浪後的體悟

    林文中《小.結》 放下所有找自在

    走過印度與峇里島,三個月的流浪為編舞家林文中帶來什麼?新作《小.結》呈現了他這段期間的思考,一段一路丟棄的旅程讓他體會了放下的自在,於是他試圖在作品中剝除舊有、直至空無從「小」至無,是結束,也是個新的開始。

    文字|林宛縈
    第250期 / 2013年10月號
  • 在碧娜.鮑許舞作中時常探討性別議題,身體亦然。圖為烏帕塔舞蹈劇場演出《水》。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女」編舞家之必要?

    在這個眾聲喧嘩的時代,性別或許只是無數值得關注的議題之一,但,「人」字前面加上男或女,便能開啟無限的可能性。與生俱來的性別身體是一個自我察覺的切入點,而以身體為工具的舞蹈表演者和創作者,還有可能為性別身體提出怎樣的新創見?

    文字|鄒欣寧
    第246期 / 2013年06月號
  • 《水淌河小》
    即將上場 Preview 與沙爾頓舞團相遇 異文化跨國共舞

    打開傳統包袱 林文中提煉「新」身體

    十一月底,林文中舞團將為國內觀眾呈現與美國芝加哥沙爾頓舞團交流編創的兩支舞作,看異文化激盪下的身體新樣貌;而「小」系列的最新作品《水淌河小》也同步推出,在作曲家劉俊德破碎的樂句結構中,林文中以漩渦的概念再次實驗古典與現代的身體。

    文字|杜盈瑩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 積木切割舞台,讓舞者在三公尺乘以四公尺的範圍內舞動。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林文中的《尛》 廢墟框架中玩積木

    林文中舞團「小」系列的第三號作品,剛好就是三個「小」推疊起來的《尛》,也剛好是三個熟男:編舞家林文中、藝術家姚瑞中及劇場導演李建常一起玩積木玩出來的微型劇場舞作。演出中,舞者不斷玩著圓柱體與方體的積木,將積木化為船隻、河流、街景、走秀台、機器人等等,童趣與人性化的自然動作隨之而出,舞作充滿日常性、幽默與想像力。

    文字|周倩漪|張佳欣
    第213期 / 2010年09月號
  • 舞作《小》的調性從壓迫窒悶、雨過天青、到明朗希望。
    即將上場 Preview 回歸純淨樸素的創團首演

    林文中新作《小》 在困窘中發現新境界

    創作《惡童》三部曲令國人印象深刻的編舞家林文中,離開美國比爾.提.瓊斯舞團,選擇返台創立同名舞團,推出創團演出《小》。期待舞團是樸實、認真、用身體與舞蹈即能說話的團體,林文中花一年多時間磨出《小》,將以最小與最少的元素,將舞蹈從炫技與形式,拉回到肉體與人性。

    文字|周倩漪
    第192期 / 2008年12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音樂

    《木蘭》10年 展現「不得不勇敢」的堅韌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青年為何出走,藝術何以介入?

    從藝術文化「社區總體營造」到「青年村落文化行動」的地方觀察
  • 上海

    上崑以全本《牡丹亭》迎接解封後的春天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與它們的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