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于十月下旬上场的香港「世界文化艺术节2011」,此次以「游艺亚洲」为主题,从探问文化的源头,一展当代的创作表现。除了有丰富的舞蹈节目如阿喀郎.汗的《源》、中国国家芭蕾舞团三出舞剧《红色娘子军》等、香港舞蹈团《双燕.吴冠中名画随想》、台湾无垢舞蹈剧场的《观》等,也有表现传统的上海越剧院与呈现当代社会的香港剧作,丰富多元中,看到当代亚洲的艺术活力。
游艺亚洲2011:世界文化艺术节
10/20~11/20
INFO http://www.worldfestival.gov.hk/b5/prog/index.html
如果说,「亚洲」在世界文化巿场已渐渐赶上甚或正在超越欧美,成为一种新「品牌」,也许并不为过。继刚过去的本届爱丁堡艺术节,破天荒地以主题策划形式大规模展演亚洲艺术,香港康乐文化事务署「艺术办事处」两年一度的主题艺术陈列,今年的主题比过去几届如「情迷拉丁」、「地中海」或「丝绸之路」更为宽泛,以「亚洲」为题拉开一个广阔的文化跨度,展开为一整月的「游艺亚洲:世界文化艺节2011」——假如以「经济崛起」来切入,是一种了解亚洲发展的偏狭视角,那么,追问传统多元的文化溯源,则或可提出如何揉合古今的参照。
非物质遗产 如何活化保存?
传统向来是「亚洲」品牌的重要元素。然而指向历史的「传统」,如何保持艺术与文化的旺盛生命力,不至于落得成为「因循」或「陈腐」,正考验艺术家对当代世情的领悟,和艺术语言的创作结合至传统脉络之中的功力;同时艺术家的另一挑战,即在以传统之名创新时,演绎如何不遗失某种民族文化的原真与独有精神,尤其在表演文化活动亦面临著消费主义的全球化淘洗之中。最近,中国大陆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非物文化遗产法》引起的社会争议,正反映传统艺术在展演中传承的两难。
自本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评选各国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并在二○○三年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廿世纪曾因全球的现代化进程而逐渐凋萎的传统表演艺术或手工技艺、社会习俗传说,再次受到文化爱好者的关注。中国则在各地城巿经过几年争相竞报申遗之后,三批获评为国家级非文化遗产共已经达到1,219项,引发评选非遗项目的方式反带来著重经济发展、忽略真正保护等「热」与「乱」问题的争议,某些非遗艺术成了旅游景区中被粗糙地反复演出的项目,而轻忽了文化层面上的保护,遑论在艺术形式上深刻地进一步探索与发展。
如此难题,若放在一个追认本源的艺术节中追问,又将得到怎样的答案?本届「游艺亚洲」艺术节的策划,要论如何在充满浓重的民间民族色彩的现代艺术创新,或要倒过时序,从闭幕节目《源》DESH谈起。
阿喀郎.汗《源》 一场寻根之旅
《源》是孟加拉裔英国编舞家阿喀郎.汗(Akram Khan,港译艾甘‧汉)的全新独舞,月前于英国首演后,香港「游艺亚洲」艺术节为亚洲中第一站。
纽约国际表演艺术协会草越艺术家奖及本年度伦敦南岸天空艺术奖(舞蹈)得主阿喀郎.汗,虽生长于英国,但他自七岁起即由母亲教导学习民族舞蹈,先从印度传统卡达克舞(Kathak)开始,至大学时期转学现代舞,传统舞蹈的元素深植于他的举手投足中,特别是手部的细致回转、柔中兼带刚强硬劲的肢体挥动、宽袍大袖中快速旋转中的身躯,都带著浓郁的印度教文化影子、甚至泛亚洲文化中柔软身体的展现。
舞名“DESH”于孟加拉语中,意为「家园」,这场完整的独舞,在孟加拉自巴基斯坦独立四十周年的今天诞生,对长期创作双人舞或群舞编舞者本人来说,也有混合的文化意义。访问中,阿喀郎.汗表现了一种细腻的触觉:「对我而言,我的身体就是我的『家园』,在多年修习卡达舞后才接触现代舞,我的身体不免感到混乱,经常有一种矛盾冲突之感。」而知性上,他却对于他的「根」愈发好奇:「我想寻找和创作一些可以成为恒久价值的经验。」
对于舞者个人如何存身于文化的大系统之中,阿喀郎.汗的理解与想像是跨越时空极限的普世:他不具体区分「传统」与「当代」,「总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混和,我们视为『传统』的,往往也很『当代』,因为它对目前仍是相互呼应的,反之亦然。」他也不执著一种文化体现,「文化之间当有差异,但并不分高下。我认为,人不论是何种文化,毕竟都只是人。」为了寻找这种跨越界线的融合之感,他与他的创作团队,包括奥斯卡得主舞台、服装及录像设计叶锦添,奥立佛奖得主作曲乔斯林.波恩(Jocelyn Pook),灯光设计迈克尔.赫尔斯(Michael Hulls)等,回到令他著迷的孟加拉广阔大地与水域采风,「感受它的节奏、色彩、它的音乐与脉动」,在民间故事、日常劳动中发现与自然与国家对抗及融和的韧性与生命力。《源》自阿喀郎.汗父亲的一场葬礼开始,拉开包含不同角色如孟加拉本国人民、留英孟加拉裔的丰富篇章。
中芭舞剧政治味浓 香港舞蹈团以画入舞
除了《源》之外,也许是出于策展人的偏好,本届艺术节的舞蹈艺术亦特别丰盛,以至于将艺术节视为一场舞蹈节亦不为过。
与闭幕节目相呼应的,是中国国家芭蕾舞团的三出舞剧《舞跃中西》、《红色娘子军》及《天鹅湖》。相对于《源》的原创与对文化根源的追问,中国芭蕾舞团的红色经典《红色娘子军》所具备的强烈政治甚至革命意味,则早已是舞坛的一朵奇葩,行军列阵等场面透过揉合了武术动作的身段,展现的是女舞者的刚毅、矫健与豪迈,而非西方古典芭蕾舞蹈的华丽轻柔,将永远是载入芭蕾史册上的一记时代侧写外一章。而曾经四度采用不同编舞版本演绎《天鹅湖》的中芭,这次则选取出身自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基洛夫芭蕾舞团的娜塔莉娅.玛卡洛娃版,一些剪裁与修改强调了柴科夫斯基音乐的戏剧性,为群舞赋予流动性与连贯感,被称为「充满鲜明的智慧、激情和神秘的个性特征」。
至于同样取材自中国文化元素的香港舞蹈团《双燕.吴冠中名画随想》,带来的则是一番江南水乡的韵味。香港舞蹈团以中国舞为不变的舞团核心,在梁国城于二○○五年回团并二○○九年底上任为艺术总监后,发展出更多以中国文学、画作或历史人物为题的原创舞码,譬如金庸武侠小说改编的《雪山飞狐》或《笑傲江湖》、得到二○○八年舞蹈年奖的《清明上河图》等作品。这次编导《双燕》,梁国城则以现代中国绘画名家吴冠中的名画入舞,以画家的心路历程「独木桥头一背影,过桥远去,不知走向何方」,作为舞蹈诗篇的结构,藉八幅作品《抛了年华》、《百纳衣》、《红影》、《粮仓》、《补网》、《双燕》、《海风》和《瀑布》,引出画家对民族文化与百姓生活的体认与关怀。梁国城自述称当观赏吴冠中画作时:「我脑中涌现的就是静止画面以外的动态、色彩、韵味、舞动的肢体和情感空间浮现不止。」正教人期盼舞者如何体现吴冠中传统中畅洒自由的创作感言:「艺术作品应不失与广大人民的感情交流,我更喜爱不断线的风筝!」
也值得一提的是来自台湾无垢舞蹈剧场的《观》。剧场艺术总监林丽珍获誉为「台湾舞蹈界编舞奇才」,被欧洲文化艺术电视台ARTE选为世界八大编舞家之一,其独树一帜的东方身体美学,已为台湾观众所熟知,凝炼十五年而酝酿的「天、地、人三部曲」来到《观》的最终章,将原住民族创世神话中的高山幽谷、人与自然的生死搏斗,以仪式剧场的虔敬和缓慢,储蓄深邃情韵,细细沉淀、厚积薄发,使剧场空间充满如箭在弦一触即发的张力。
两出香港剧作 探索「家庭」议题
至于艺术节的戏剧作品,除了上海越剧院的《红楼梦》、《梅龙镇》、《韩非子》、《西园记》等由全梅花奖当家演员带来的经典剧目,本质地带著传统戏曲的审美导向,另有两出香港本土创作及演绎《寒武纪与威士忌》及《脱皮爸爸》,表面上完全是现代都巿社会的题材,却无法掩埋中国或日本这两个东方社会,对于「家庭」此萦绕不去的核心观念。
《寒武纪与威士忌》脱胎自香港鬼才少女编剧黄咏诗之前作《娱乐大坑之大娱乐坑》,不论改编前后剧名同样戏谑胡闹,剧中亦一样充斥著牛头不对马嘴的无厘头对白,讲述独居于香港岛中产老区大坑旧屋的女主角阿纪,无业无婚,又受到车祸身故的母亲亡灵、逝去朋友遗下的一头猫烦扰,生无可恋意图在中秋节舞火龙盛会之夜结束自己的生命,既孤独却又充满黑色幽默。这次既是改编亦亲自演出的黄咏诗,在接受剧评人陈国慧访问时,坦言香港年轻一代受到英国殖民地时代教育和成长后遭逢「祖国」的夹道冲击,处于边缘的位置挣扎,形塑了无法触碰核心的「伪沟通」语言,甚至与家庭至亲亦难以真正释怀,看来惹笑,却是反智、反社会的哀伤。若这就是香港无厘头文化特质的本源,则或可理解为何流行电影明星周星驰成了代言近廿年香港的艺术大师。
「天下为公」音乐会 期盼和平未来
然而香港并不只有轻薄的、言不及义的流行文化。在华人世界百年近代历史中,香港看似中立于国共两党的政权争夺,却也凭此身分,得以在内战及其后的政治分裂与动荡年代,承继并传扬许多民族文化的发展。今年,作为影响华人历史深远的辛亥革命之一百周年纪念,香港中乐团、北京中央民族乐团、台湾中华国乐学会中华国乐团及江苏省演艺集团民族乐团合组了百人大民族乐队,自八月底起,即在北京大剧院、南京紫金大剧院、台北中山堂及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巡回演出。香港的一场,即为艺术节节目「天下为公」音乐会,除将首演香港中乐团一九八○年代音乐总监、作曲家及指挥家关迺忠新谱写的二胡协奏曲《风雨思秋》以致献予革命烈士秋瑾外,还将演奏《相望》、《光明行》、《古槐寻根》等乐曲,由香港中乐团现任音乐总监阎惠昌、江苏省演艺习团民族乐团王爱康及中华国乐团团长苏文庆指挥。阎惠昌于推广这次两岸四地的合作,但愿挣离政治与艺术的纠缠不清,作艺术上共融共和的交流,亦隐隐带著对社会冀盼的理想:「辛亥革命中提出的三民主义,到今天仍然有著现实意义,平等、自由的权利,是台湾、中国或香港都追求的普世价值。」
源起于历史的经验,而探问未来的理想,也许就是文化、文艺最基本与适切的追求与展现。
延伸活动 深入体验
在亚洲地区近年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论热潮下,本届「游艺亚洲」艺术节除了连串的表演节目外,特地在延伸活动中,加入「根与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的特展,以专题演讲及立体影片方式,介绍一系列中国及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青藏高原上藏、蒙、土、裕固、纳西、普米等民族中唱颂千年的史诗《格萨尔》、甘肃、青海和宁夏的汉、回、土、撒拉、东乡、保安等族的一种民歌《花儿》、贵州安顺地戏、香港的太平清醮、潮州人的盂兰盛会等传统民俗民艺。
此外多个参演团体及艺术家,也有各种形式的延伸活动,例如阿喀郎.汗的《人与大自然》大师班、日本《林英哲:太鼓传奇》的大堂示范、蔡香顺舞蹈团的韩国舞蹈工作坊,以及周末茶会形式的主题讲座,在正式场次以外为种种传统艺术作额外而更为深入的论说、体验与推广。(庄彗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