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外混搭(mixed players)演出,图中演出者:Et Aussi舞团的Celine Bacque(左二)与莫比斯圆环公社的梁菲倚(左)、陈柏廷(右二),与编舞家孙棁泰(右)(古舞团 提供)
回想与回响 Echo

跳舞,之为一种生活态度

i.Dance带我们来到都市丛林中的一方绿地(华山的大草原),办起即兴流水席;在讲求快速前卫的都市中,找到宛如时空凝结的古早村落,一群台湾与国外的即兴同好,仿佛回到孩童般的玩心,在大雨滂沱中,愈舞愈High,一同享受雨中漫舞的滋味。

i.Dance带我们来到都市丛林中的一方绿地(华山的大草原),办起即兴流水席;在讲求快速前卫的都市中,找到宛如时空凝结的古早村落,一群台湾与国外的即兴同好,仿佛回到孩童般的玩心,在大雨滂沱中,愈舞愈High,一同享受雨中漫舞的滋味。

i.Dance Taipei 2011国际爱跳舞即兴节

10/29~11/6  华山创意文化园区、舞蹈空间舞团、宝藏岩聚落

有多久的时间,我们几乎已经快忘了跳舞应该是件享受的事情?又有多久,当我们努力构筑伟大的艺术蓝图时,却忘了与这个城市一起呼吸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去年十月底首度举办的「爱跳舞即兴节」(i.Dance Taipei)提醒我们,舞蹈不该是遥不可及的殿堂艺术,跳舞本来就应该是件好玩的事情,就如同呼吸一般的自然。

所以i.Dance带我们来到都市丛林中的一方绿地(华山的大草原),办起即兴流水席;在讲求快速前卫的都市中,找到宛如时空凝结的古早村落,一群台湾与国外的即兴同好,仿佛回到孩童的玩心,在大雨滂沱中,愈舞愈High,一同享受雨中漫舞的滋味。

即兴演出:与观众互动的心领神会?

虽然是即兴舞蹈,但每晚推出的主题风格都各自精采,尤其第三场的即兴演出,好像舞蹈的时尚混搭秀,让我最为期待,而第一晚的秀就「玩很大」。当晚第三场的即兴演出者(部分观众主动参与)在中场休息时间,把原来规矩摆置的观众座椅,随机地搬到「展演区」。休息结束,人们习惯性地去找自己原来的位置,此时某些人则被迫坐在「摇滚区」观看,他/她们也间接参与了这场演出。在这个即兴节的活动场域,观众没有在「实验剧场」观看表演时一贯的疏离冷漠,多是热情或坦然接受演出「邀请」。然而,其中一段「人性大考验」最让人玩味。

一名表演者拿出大拖把不断拖向观众的椅脚,此时多数的观众都会自行移开椅子,形成不一样的「舞台造景」,大家在观看他/她们互动的过程中,情绪也参与其中。直到表演者遇上王小棣导演时,王导演故意「不为所动」,这时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让「演出」到了高潮,引来现场笑声不断。接续他/她们又开始动另一位观众的念头,也如法炮制地对待这名观众,然而这名观众更顽固了,怎么也不肯移动,此时表演者直接侵犯观众的「身体领地」,操弄对方的身体,而对方犹如深藏不漏的「武林高手」任由其搬弄身体,掀起了另一波高潮。

虽然现场这名观众「无为而无不为」的表现让人惊讶连连,然而表演者某些主动性的动作,亦让我产生不舒服的感受。(如以脚掌「顶」对方大腿、以及像拨弄调皮孩子的头一般,直接随意地拨动对方的头发)观看即兴产生的立即感受,让我们兴奋指数飙高,但在即兴的演出中是否存有社交距离?还是该有一个彼此心领神会,类似邀请的动作与眼神?这是我当下的疑问。

工作坊:一场与他人身体/心灵的对话

前一阵子搬家翻出了许多旧物,其中一本画册记录著过去参加接触即兴当下的感受。跃于纸上的文字与图像,好像久违的老朋友,既熟悉又陌生。

印象中,当时参与接触即兴大多是「社会人士与剧场人」,真正舞蹈科班的学生或舞者反而是课程中的「稀有动物」。依稀记得自己曾经像个神力女超人,轻松抬举体重多出一倍以上的「男舞者」,这过往的身体经验,在参与第一届国际爱跳舞即兴节中又再次深刻地被唤醒。

连续四天的工作坊,分别由来自法、韩、德(美)、日、港不同国籍的接触即兴专家授课,分享著自己对接触即兴的理解和探索,参与活动的成员也来自四面八方。除了少数再少数的舞蹈从业者之外,有人从事按摩理疗、有人做视觉艺术、有人是一间茶坊的主人,大家几乎都或多或少因为主办单位「古舞团」常年的深耕推广而早有接触,在看似「日常」的身体下,藏不住的是一颗全然开放的心胸,所呈现出的「自在身体」,课程中某些学员那心凝形释、浑然忘我的舞动非常吸引我的目光。

工作坊内的气氛仿佛「理想国」一般,除了窗外建筑工地制造出的声响,提醒我们仍身处都市丛林中之外,几乎摒除了所有外界的快速节奏,各种不同的身体在课程老师的带领下,相互拥抱彼此。来自法国的Celine Bacque和韩国的Bong-ho Kim是一对夫妻,两人在二○○七年共同成立了Et Aussi舞团,两人经常分别与不同艺术家合作,这次他们各自主持一个单元。

Celine十分幽默活泼,课程著重放松技巧的运用,引导学员借由对「水的想像」,让意念带领身体离开惯性,感受最细微的肌肉和脊椎骨骼,达到深层肌肉的运作与按摩。再由个人的想像扩延至对双人、群体的空间想像。Bong-ho就显得「正经」些,他强调如同「丹田」的「微笑中心」概念,借由感受「微笑中心的球球」移动感受空间,在双人的练习中不断强调「动作是由彼此的互动连结下自然产生,不刻意创造动作……」这堂课Celine就像调和剂一样,适时地以她的幽默,缓解逐渐凝结的气氛。

来自大阪与东京的Chico Katsube与Shoko Kashima,是日本接触即兴节(CIFJ)的创办人。她们探索的是「接触即兴里的空,以及空的可能性」。这次工作坊当中,她们最强调的是「动作技巧」的学习,以循序渐进简洁的动作技巧体验,让大家感受「空」(间)的存在。

而来自香港拥有戏剧、舞蹈双重背景的马才和,与严明然在一九九五年共同创办了「多空间」舞团,他们策划的「i-舞蹈节2009」是古舞团创办人古名伸兴起在台湾举办《国际爱跳舞即兴节》的重要关键。

马才和在「有机形体及转化训练」中强调「呼吸」的重要,引导学员探索不同的呼吸带动身体的方式,并提醒学员随时打开感官、聆听与觉察,「品尝」所处空间的变化。例如:感觉空间与能量,让身体和空间中的不同物件互动;以动作模仿空间中物件的线条,如教室中的灯、镶嵌在天花板上的螺丝钉……

即兴节最后一堂工作坊是由Kurt Koegel来主持。他在美国成长,一九八八年后移居欧洲,现任德国法兰克福HfMDK当代舞蹈教学法研究所所长。他强调的是「本体空间的探索」。以「正向空间」和「负向空间」来说明实体物件的空间和实体物件外的空间,借此随时关照自己与他人/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课程中他花了许多的时间带领大家「逛」这个可以一眼穿透的排练室(皇冠出版社五楼舞蹈空间舞团排练室),从环境的大空间到群体的空间,再限缩到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负向空间关系。想像四肢如「蜥蜴一样黏黏的脚趾」开发学员在负向空间探索时的动作质地。

倾听他人,感受环境的「接触即兴力」

我认为,即兴舞蹈反映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不是熟稔「舞蹈技巧的人」的专利。「非」舞者的身体也能跳舞,而且有可能跳得比舞者更好,这更好的关键在于一颗开放的心胸、对自我身体操控的能力,与倾听他人动作讯号的敏锐度。

四天的工作坊与许多学员的互动感受,自己特别喜欢「有人生阅历」的日常身体。「有人生阅历」的身体特别会去「倾听」他人的身体讯息,像跳探戈一般,彼此有来有往,舞动的过程是流畅而舒服的「对话」。往往结束「对谈」后,彼此也形成一种心领神会的无形默契,而这一天也显得特别愉悦有精神。

反之,某些身体是亟欲表现而冲撞的。在彼此互动中,常处于主导位置,想著自身动作的设计,接收不到他人释放的讯号。在过程中,常需要花特别多的心力去感受突如其来的变化,一不小心就会有失去重心,却得不到即时救援的那只手。这或许与现今数位科技深入生活,许多人习惯于在群体中「消失」(如拥挤的捷运车厢中专注于手机游戏,不存在于现场的身心),逐渐失去了感受环境变化的能力。

当人们将虚拟误为真实、当彼此日常的身体逐渐疏离,那么心灵的距离将更遥不可及。古舞团举办的「第一届国际爱跳舞即兴节」,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即兴舞蹈现今的发展与交流,它更带领我们感受不同文化环境形塑下的「即兴风格」,接触即兴不止是舞蹈,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显现。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