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参与「新人新视野—舞蹈篇」的四位编舞者,长期以来已经累积了相当的创作成绩,从这次的演出,也可观察出他们的发展脉络,呈现了「开花结果」的方向。若说这批新人与指导的顾问间多所重叠或许言重。彼此间的互相扶持、不可分割,只反映了舞蹈界深挚的情谊,何况,一切只在萌芽阶段,只是,益发想看他们个别的面目与思想,尤其,已证明了自己掌握创作精髓的慧根!接下来,就是自我表述的勇气与语汇了。
2010新人新视野 舞蹈-蜕变的肢体
2010/11/12∼14 台北 国家戏剧院实验剧场
去年「新人新视野—舞蹈篇」的四位发表者对实验剧场都不是陌生的名字,虽然或是第一次参加,其实早都已藉著各式发表机会,在此磨练过自己创作的能力了。
李国治《显微镜下的一滴海水》 被音乐带走
李国治,常见于组合语言、世纪当代、林文中舞团的个性舞者,近年于不同场合多次发表新作,创作意图明显。二○○八年在世纪当代舞团的「三十型男之同床异梦」中发表《梦.遗》,不尽理想。前年参加「新人新视野」的《独白者》,舞台上与马桶对手戏,以刻意不雅的动作呈现孤寂的生存处境。然而,以戏剧手法传达「失语」,却益发突显了动作表达上的限制,尤对舞者,显得局促。倒是同年于林志斌的爵代舞蹈剧场发表的《基调》,或因专注于形式的钻研,倒有些视觉上的惊喜。开场音效强烈,是惯有的先声夺人。四位女舞者,也成功地维持住张力;四张黑色小凳,一起制造著锐利的光影。旋转间,旋出修长的线条。结尾虽不够大气,仍不失为感时的形式之作。
这次《显微镜下的一滴海水》,直觉上为其延续。然很快地,纵有脊上灯串的巧思,也有凳、凳下有灯,还是未几即让观众迷失了主题。此时,辨识性极高的余奂甫的音乐,即发挥了功用。许多时候,对于如此表情强烈(这儿,是带有女声朗诵的一首英文歌)、意义丰富,且充满无数节点(尤以有人声或歌词者;制造了动作最易依附的节奏)的配乐,实际负责创作的人,应有自己控制的能力;但更多时候,由于实在「太好用」了!就全盘尽收。我曾为此就教于余奂甫,热爱舞蹈的他也自承因觉得这样的音乐「很适合于舞蹈」!但歌词是否符合本意?还是只因是外语(尤以余最爱用的德文为例),就沦为一种音韵、一轮情调,对可能意义巨大的外文原文是否公平?会否产生问题?毕竟,能从庞大的音乐库信手拈来的是余奂甫;编创者,还是应多培养自己对音乐的敏感与涉猎才是。
林祐如《Amarcord》 像在看一出戏
第二段的《Amarcord》,是林祐如继二○○八年联合创作后的首度发表。作为第一部的个人创作,这样的表现算是成功的。但开场与男舞者的亮相站姿,仍忍不住令人联想到周书毅:他那重心错置、非舞蹈性的、外显的精神样态⋯⋯但,随著舞的展开,如「补缀」、「垂绳」的一些自我动作motif(主题)开展,又令人甘愿地随之进入。但,我的问题就是:这个舞的编撰(script)能力太好了!以致此后感觉都像在看一出戏、而非一个舞。已至到了〈鸽子Cucurrucucu Paloma〉这首著名的拉丁曲目出现时,一切已像是理所当然、挑战度不足,而意料之中了!
末了,男舞者把祐如摆成一个pose后,离去。这是一个善于「言情」的舞作,然,当最终男子突然从幕后再度现身,背上多了三个小风扇集束如蜂时,我又误会了!以为是向近日祐如担纲多次参与巡演的周书毅的《1875》致敬(homage);这是受了节目单自述的影响。以后,绝对不要先看节目单!
田孝慈《路》 累积三年创作轨迹
第三段,则是田孝慈的《路》。继二○○九年校园发表之后,也是第一次的正式个人创作。但有心的观众,应可注意到过去三年她发表的轨迹。先是二○○八年八月与赖韦君在「台湾舞蹈炼金篇」合编的《In》。舞作发表时,正是周书毅大作《看得见的城市》二月发表、余波荡漾之际。这群共同排练了半年多的舞者—— 十二名「城市少女」,不约而同或在周书毅的鼓励下、或在创作的刺激下,走向了编舞之路。「炼金篇」是最早发表的场域,继而是杨乃璇、林祐如、廖苡晴在十一月「新人新视野」推出的《27 28 29》;广大的编制,宏大的形式,「玩很大」!透过视觉艺术界张耿豪、张耿华兄弟的设计,以歌舞片、卡通、黑色喜剧类型(genre)元素,将「虚实」与「真假」予以字面化!颇为成功。但,一幅幅人世风景,底层的思维,感觉还是有点「周书毅」;而那「抽搐」和「翻转」的动作,更是直指当时《0000000》跟《看得见的城市》的招牌动作!《In》虽也有类似的人生态度,但呈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基调。少了神经质、或虚张声势的夸张,从而从夜市的叫卖声,沉沉潜潜地讲她(们)要讲的事。几个敲椅子、光影、声韵、静音呈现的舒紧韵律,有著超乎当时年龄的奇异沉著。后来赖韦君与蓝雪茹台艺大二○○九年四月双人联展「i N次方」,赖把它发展成了个完全不一样的长篇,有著大器的影像和几何,与新解的舞者关系。那么,那沉缓的冷静究竟是谁的呢?都有可能。同年田孝慈于「新人新视野」和同窗李尹樱(也是「城市少女」)又合编了《凝滞》。这有著和日本蠢蛋一族《炫旅》同样一畦绿色人工草皮的舞,开场的概念(conceptual)形式与先前的铺陈显得不同,然其中一个安置的偶的角色,却从此成了三部作品(与《停格》、《路》)反复出现的,一个旁观的,「他者」!
虽是首次公开作品,《路》许多元素却早已在之前使用过了;如开场〈Que sera sera〉的音乐,与《凝滞》的〈年轻不用留白〉及台艺大《停格》的〈青春舞曲〉,都是一种「伤逝」!且对甜美的反讽。周书毅用过的一些中外流行曲,也是一样的。长条的看台(bench),也和《停格》横亘全场的舞台设计一样,都出自《凝滞》以降的合作伙伴。服装虽不是先前的简华葆,然大花布仍是延续《In》以降的夜市质地,与《凝滞》反穿衣的执拗、花到「暴力」的精神与概念,乃至这部的长大衣⋯⋯而以上服装种种,巧的是也全于周书毅的《1875》出现过!只能说,年轻人分享的见地是一样的。
「怪怪少女」外衣下 「惊悚」的心灵
《路》这次不同的,是在衣上又多加了个「揪揪」;偶,也从无色中性,变成了卡通式的头套。看来,是「温暖」多了!而舞作也果然以更全面些的态度,来观看、处理问题。从初始的环境、进到《停格》的家庭,进而这次,意外地以叶名桦黑色蕾丝短裤角色加入,而后逐渐被穿戴成一式一样的灰暗大衣;如欧威尔的「老大哥」再现,反映了社会的制约!「环境音」,一直是田孝慈作品里关键的角色:从第一部《In》富声韵的叫卖声:「好吃的土窑鸡哦」(台语),到《停格》的洗衣机声,到《路》由戏剧出身的音乐人王榆钧更为直接的指涉:开门声、小孩哭声、室内动静声、摩托车呼啸而过声⋯⋯田孝慈的这系列作品,有如那似有若无的声猫叫:「Wow!∼」,小小声,似是在抗议、示威,又像在痛苦著地⋯⋯
第二段起即负责设计的灯光黄申全,画面有说故事似的魔力。台上小孩怯生生地叫「马麻啊∼?」一盏灯下,被忙碌遗忘的孤立、无助⋯⋯田孝慈的动作也更从一开始便是特别的:有一种离心、失神,或是边缘的什么?如,《停格》中突然的「昏倒」;或是《路》开始不久猩猩般的捶胸⋯⋯我想及Lily Allen。《路》后来,也出现了一些一闪而过的迟缓、或痉挛的——身心灵极端状态!与其说是语言翻新的搜寻,我不如相信这是一个心灵发现之旅中的——反射!在「怪怪少女」的外衣之下,田孝慈的心灵实则,「惊悚」,如一个连体婴的画面进来,有著GeorgeTooker蛋彩画里的现代乖离,又古典哀戚;可以是创作泉源!
叶名桦《脱落》 玩「空间」上的编写
第四段的叶名桦,则又是完全不同的创作者!和上述完全不同的创作路数;或因出身芭蕾(也是「城市少女」),作品并不强调叙事(narrative),甚至莫可名状;许多时,只有一个划定的(或抽象的)场域,进行著大量如芭蕾语法行云流水的动作!比田孝慈早一星期在炼金篇发表《Dimmer》,二○○八年和骉舞剧场的陈武康合作,把个肢体安放、轻松、「四个纽奥良小黑奴」式的乐、舞,处理得滑溜、看来毫不费力(实则难跳),有味极了!虽然她后来说:「全不是那么回事儿(纽奥良)!」但,舞的整体性和完整度,全在那儿!次年「新人新视野」,《捕捉》,也是六、七盏捕蚊灯,就那么懒懒笨笨地、围出个「萤光」的诡异场域;首次独立编撰的篇章里,爆出惊人的编写量!小至背后握拳、敲地板、角度不对你还看不到的细节;大到被男的拉遍全场、而后「甩」在墙上;或用脚顶住男的胸、再爬上墙,或好笑地用手环绕著胸部转圈(女舞者);或对「打」,奇异的「抓」;大而流畅可以如巴瑞辛尼可夫般炫而帅,也可急转直下,展现了纵横全场的、无限可能!又会利用前后景,营造整体的动静和视觉。只是一段庙堂音乐,让人联想起骉的《骨》;堆叠实验,也直指「骑马打仗」。只是叶名桦将之推至极致,也幸控制得宜,未流于奇观。
今次的《脱落》,则看似完全脱离了先期的影响,而作一形式上的「大跃进」。或曰,相对于动作,玩「空间」上的编写!先是由祐如的裙内落下一群花瓣,这一视觉上的大惊喜,也造就了后来与左边同样落下的落英与右上方一抹蓝光需要处理的三个区块。对叶名桦是个新的课题!她也为舞作创造了三个角色;虽然依然抽象;姑且称之为「肉色紧身衣女」、「罗马垂坠式衣女」和林祐如饰的「红衣女」。之前于高雄城市芭蕾舞团二月「点子鞋」年度发表的《马尾巴》,也作过类似尝试!由于《脱落》内容实在难以形容,容我从音乐下手:同样廿分钟,和《捕捉》一样找来了多段音乐自我挑战!除一段爱斯基摩人的音乐《骨》用过(不同版本)外,都是新鲜诠释贴切的器乐。小提琴为始,后当肉身女如影般随著罗马女时,弦音变得expressive起来,表情锐利!第三段音乐时灯管成了白亮;第四乐章爱斯基摩人著名的吐纳,于混音下成了张巨大繁密的网,场上,舞者、动线也形成了一大想像空间,有著深邃的景深,为故事提供了可能性!接下来音乐随即变成音乐盒式的电子簧片声,Spot light捕捉到地上的祐如,如《牧神的午后》般!落英又下,急短弓,三人彼此拖行!个人肢体写到空间⋯⋯肉身女出来,一个滑行穿过落英,竟出落得如花之女神!周身裹满花瓣。如此巧思!场景无法界定,但丰富性(「神话性」)已跃然纸上!「人神」,似终是在地面打滚的。而红衣女、罗马女兀自光中伫立。终了,肉身女/影女/人神前景暗里缓步向左前方离去,而自始耀眼如神的红衣女、罗马女,依然光中相依偎、look on⋯⋯舞作结束!
若说这批新人与指导的顾问间多所重叠或许言重。彼此间的互相扶持、不可分割,只反映了舞蹈界深挚的情谊,何况,一切只在萌芽阶段,只是,益发想看他们个别的面目与思想,尤其,已证明了自己掌握创作精髓的慧根!接下的,就是自我表述的勇气与语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