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二○一○年墨西哥湾漏油事件而被环保人士大力抗议的英国石油公司,日前宣布将续约赞助四个重要的艺术机构,投入一千万英镑的资金。但这样的赞助也引发环保人士的抗议,在媒体上亦引发正反不一的论战。这次的事件也再度促使媒体及大众反思艺术与商业赞助、公部门补助间的关系。
二○一二年,伦敦将再次站在世界的聚光灯下。让人引颈期盼的奥运,还有伊丽莎白女王二世登基六十周年纪念,一系列的热闹活动,将从年初排到年尾。身为奥运系列活动「文化奥林匹亚」(Cultural Olympiad)主要赞助商之一的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简称BP),却在日前因为与英国国家肖像艺廊(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泰德美术馆(Tate)、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及皇家歌剧院(Royal Opera House)续约合作,而引发论战。
拿了赞助,就与污染者同一阵线?
早在二○一○年,英国石油在墨西哥湾发生漏油事件并引发严重生态危机,环保人士便以实际行动表达抗议,黝黑如原油的糖蜜被大量倾倒在泰德英国美术馆(Tate Britain)。如此的争议并未被人们所淡忘。因此,即便已有廿年以上的伙伴关系,去年底英国石油与四艺术单位商谈续约时,仍引发环保团体强烈不满,各艺术单位也经过内部的审慎评估,才宣布与该公司继续合作。
五年内,英国石油总共将投入一千万英镑的资金予此四机构(约新台币四亿五千万元),而四机构在续约之时,也明确宣布英国石油赞助款的流向,其中包括国家肖像艺廊的BP肖像奖、皇家歌剧院的夏季萤幕转播、大英博物馆未来数年间的几出特展,以及泰德英国美术馆的常态展览。在皇家歌剧院发布的新闻稿中,提到英国石油的资金挹注,将有助于推广艺术的工作。以夏季BP大萤幕为例,二○○一计划初始仅有一处转播点,而经过十年的推广,二○一一年在全英国共有廿一个转播点,从伦敦的金丝雀码头区、特拉法加广场到苏格兰的爱丁堡,欣赏的观众人次达到四万人以上,让民众有机会亲近向来票价高昂的歌剧与芭蕾舞。文化传播及创意产业部长维希(Ed Vaizey)对于英国石油廿余年对文化的赞助予以肯定,并乐见赞助案的规模扩大。皇家歌剧院执行长霍尔(Tony Hall)亦表示,在目前整体经济不稳定状况下,此赞助案将有助歌剧院做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
即便如此,抨击此赞助案的声浪依旧不减。喜剧演员兼社会运动者罗伯特.纽曼(Robert Newman)便投书《卫报》,文中认为英国石油只是借由赞助艺术粉饰该公司对于环境的伤害,也影响了四大文化机构在民主社会中代表的价值与原则。不过,纽曼的论点也在《卫报》上得到正反不一的评价,赞成者认为这些受款单位应与破坏环境的石油公司划清界线,甚至比拟这如同伦敦政经学院不该接受格达费之子捐款;反对者则认为企业赞助艺术已有长远传统,应给予肯定而非责难。
拿不拿?怎么拿? 这是个重要课题
对于英国石油赞助艺术的批评及论辩并非首见,相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这次的事件也再度促使媒体及大众反思艺术与商业赞助、公部门补助间的关系。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的艺术主编戈培兹(Will Gompertz)便指出,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对于艺术而言亦是如此。不管是政府预算、私人捐献,还是企业赞助,资助的背后往往有附带条件,以及其所欲达到的目的。而文化单位在接受企业财源之前,也必须深思熟虑,小心处理与赞助商间的敏感关系。
接受企业补助,是否就代表艺术单位与财团同一阵线?《卫报》评论家琼斯(Jonathan Jones)则认为,矛头不应指向文化机构,他们并非资本主义的走狗;若能因此让英国石油的收益得到妥善利用,也算好事一桩。究竟企业赞助对艺术发展而言,是天降甘霖还是饮鸩止渴?在政府补助删减、私人捐款缩水的时期,这也将是艺术团体无法置身事外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