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杨维克剧团《卡夫卡的猴子》。(国立中正文化中心 提供)
即将上场 Preview 两厅院国际剧场艺术节

以光怪意象 隐喻荒谬人生

两年一度的两厅院国际剧场艺术节,今年以「差异与认同」为主题,除了由比利时当代舞团《栀子花》揭开序幕外,其他四档国内外节目:《卡夫卡的猴子》、《欲望片段》、《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及《乱红》,都借由边缘、扭曲、光怪陆离的隐喻,探见现实人生的矛盾与挣扎、荒谬与无奈。

两年一度的两厅院国际剧场艺术节,今年以「差异与认同」为主题,除了由比利时当代舞团《栀子花》揭开序幕外,其他四档国内外节目:《卡夫卡的猴子》、《欲望片段》、《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及《乱红》,都借由边缘、扭曲、光怪陆离的隐喻,探见现实人生的矛盾与挣扎、荒谬与无奈。

国际剧场艺术节

英国杨维克剧团《卡夫卡的猴子》

5/11~12  19:30   5/12~13  14:30

法国双向肢体剧场《欲望片段》

5/17~19  19:30   5/20  14:30

二分之一Q剧场《乱红》

5/25~27  19:30   5/26~27  14:30

莫比斯圆环创作公社《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

6/1~3  19:30   6/2~3  14:30

台北 国家戏剧院实验剧场

INFO  02-33939888

一只蜕变成人类的黑猩猩,受邀到学院演讲;残疾的父亲、家庭女教师与儿子之间的伤害和爱;天台上的小人物,借由蜘蛛网狂想,从一个天台飞越到另一个天台;明灭清起、改朝换代,文人在平行时空的摆荡与迷惘……两年一度的两厅院国际剧场艺术节,以「差异与认同」为主题,由比利时当代舞团《栀子花》以跨性别变装表演者故事入舞打头阵,其他四档国内外节目,包括英国杨维克剧团(Young Vic Theatre Company)《卡夫卡的猴子》Kafka's Monkey、法国双向肢体剧场(Cie Dos a Deux)《欲望片段》Fragments of Desire、莫比斯圆环创作公社《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二分之一Q剧场《乱红》,都借由边缘、扭曲、光怪陆离的隐喻,抽丝剥茧,探见现实人生的矛盾与挣扎、荒谬与无奈。

《卡夫卡的猴子》以动物观点思考身为人的意义

取材自卡夫卡短篇小说〈学院报告〉的《卡夫卡的猴子》,以动物的观点来思考自由与身为人的意义。内容描述进化成人类的黑猩猩受邀前往学校演说,讲述他早年仍是黑猩猩时期的生活,以及学习人类的行为、语言的过程中,如何使他与原生血统失去了联系,以及一点一滴消失的记忆。在剧中,黑猩猩说:「融入人类世界让他付出最大的代价,就是失去原有的记忆。」对照人类社会,当我们长大,变得世故和成熟,意味著纯真和自由的消失,即使努力追寻也回不去了。

英国杨维克剧团导演瓦特.迈尔乔翰(Walter Meierjohann),曾任德勒斯登国家剧院“NEUBAU”当代国际系列艺术总监,二○○七年起担任杨维克剧团国际副总监;二○○九年执导《卡夫卡的猴子》,伦敦首演大受好评。担纲主演的女演员凯瑟琳.杭特(Kathryn Hunter)曾参与彼得.布鲁克、合拍剧团与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演出,并以英国国家剧院《拜访》荣获奥立佛奖。在电影《哈利波特—凤凰会的秘令》、《美丽佳人欧兰朵》也可看到她的精湛演出。《卡夫卡的猴子》以独角戏形式,融合「演读」手法,《泰晤士报》以「卓越非凡的演技」肯定凯瑟琳.杭特的表现

《欲望片段》精准捕捉真实的生命碎片

成军于一九九七年的法国双向肢体剧场,由来自巴西的阿图.里贝罗(Artur Ribeiro)与安德烈.柯提(Andre Curti)共同创办。受到贝克特《等待果陀》的启发,以及两人共同的舞蹈背景,促使他们思考剧场的身体性。在剧场空间中如何运用身体表达戏剧,是驱使他们创立肢体剧场的动力,相较于西方将戏剧与舞蹈的壁垒分明,东方将舞蹈、音乐、戏剧融合为一的总体艺术(Total Arts),更能呼应他们剧场美学的探索。

《欲望片段》故事围绕在男主角小时候与他残疾的父亲及家庭女教师之间,有关爱、欲望、权力、伤害之间复杂且微妙的关系。剧中角色的人生如一堆混乱的毛线,彼此纠缠拉扯。每个人都面临存在的艰难处境,也迫切地以极端的方式表达自我,走出阴影,勇敢接纳自己。最后,男主角长大,摆脱家庭和性别的禁锢,接受了一段爱情,破碎的灵魂因此获得救赎。全剧无语言对白,透过视觉意象和肢体,精准捕捉真实赤裸的生命碎片。

《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刻画小人物故事

《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是香港剧作家潘惠森的作品,剧中主角是四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包括一位饱读诗书的水管工人、一个永远饰演死人替身的演员和一位非法打工的搭棚少年。这四个人挤在天台上,幻想著到达无法到达的「彼方」。全剧揉合写实与超现实手法,透过奇诡绝妙的对白刻划出都市人生活的希望、苦闷、绝望、乐趣、坚持和勇敢,充满娱乐性与幽默感。

潘惠森共创作了五部以昆虫为题材的作品,创作动机源自一九九七年香港正式脱离英国殖民管治回归中国。潘惠森认为,大时代的转变对小市民而言,感觉是既远且近,他想关心这些小市民、小人物的生活故事。「昆虫就是寓意卑微的小人物。」他说:「其实不是故意只收录低下阶层的说话,只是自己不认识权贵,而最常接触就是这些文化,而且当中很多对话都十分有趣。」日常生活无聊的琐事,在他想像力丰富的笔下,变得乐趣无穷。

《乱红》全新解读传奇《桃花扇》

二分之一Q剧场的实验昆剧《乱红》,为孔尚任的传奇《桃花扇》提出全新的解读,命题家国灭亡之时,文人的抉择。在历史上,侯方域在明代灭亡后,选择出现在清代的考场上。因此在剧中,编剧沈惠如安排了一位镜中人,他是侯方域的「分身」,在明代灭亡时选择不同路的人。两位侯方域,分别由昆曲小生杨汗如和歌仔戏小生李佩颖共同饰演,这也是歌仔戏和昆曲双「生」叠韵大胆结合。

沈惠如表示,《乱红》既是李香君「脸上桃花做红雨儿飞落」的溅扇情节,亦是以「桃花乱落如红雨」的漫天意象,点出侯方域心中的迷乱与纠缠,这也是身处乱世之人终身的徬徨。透过镜中人与侯方域的相遇,虚实叠映间,那一朵朵扇底红桃,折射出多重的隐喻。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