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當代舞團
-
焦點專題 Focus
真實場景中的不真實 放開邏輯的椎心痛楚
出身亞蘭.布拉德勒所帶領的比利時當代舞團,偷窺者舞團的兩位創作者法蘭克.夏堤耶爾和嘉琵耶拉.卡莉佐,承襲了亞蘭.布拉德勒的扭曲和殘酷,甚至在動作上更將舞者們逼向極限,最後用精緻的場景和角色設定去包裝;在普通到無法更普通的場景當中自然流動著些許不可思議的氛圍,內容著墨於描述親情與人倫的關係,卻沒有可依循的邏輯與真相,但依然讓觀者感受到椎心痛楚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上台 年紀絕不是問題
從碧娜.鮑許的暮年版《交際場》、比利時當代舞團的《梔子花》到將訪台演出的日本樂塾劇團《女人的和平》,我們看到長者們在舞台上的獨特風華。而熟齡的劇場為何興起?一方面是在高齡化社會中,戲劇活動可促進老人走出家庭、重新與社會交流,在醫療上也發現戲劇活動對失智或阿茲海默症有一定的治療與預防功效,而在藝術主題上,老人豐富的人生經驗,更是舞台上值得深入的精采題材。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和諧樂聲中,提點生命差異的雜音
在今年愛丁堡藝術節演出的《向前,走!》,是比利時當代舞團編舞家亞蘭.布拉德勒與導演法朗克.范萊克合作的作品,從一個軍樂隊的彩排開始,透過微觀一名老人與樂團的衝突、角力與合奏,突顯群體與個體之別。比利時演員溫.歐普茹克在劇中演出齊整的銅管樂隊的「他者」,透過對樂隊成員插科打諢的質詢,在同質的樂隊中讓個人的異質性逐漸顯露,他們私密的慾望、愛、苦痛與脆弱。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從非主流到主流 令人瞠目的舞蹈怪傑
西迪.拉比雜技般的身體動作,來自平民階級的通俗文化啟蒙,以及外來移民的文化衝突,看似非主流的背景,卻讓他成為站上主流的鮮明特色。以及,他在大量創作中,仍然可以挖掘更新鮮豐富的題材,凡此種種,怎不讓人打從心底佩服?於是,看他的作品,更是親身參與了一個,千載難逢的舞蹈歷史。
-
特別企畫 Feature
瘋狂後的極致 寂靜下的深思
比利時的現代舞,對台灣觀眾並不陌生,除了訪台多次的終極舞團,還有以《斷章取藝獻給碧娜》、《梔子花》備受台灣觀眾喜愛的比利時當代舞團,另還有以極簡舞作Rain讓大家驚豔的羅莎舞團他們的舞作,或以狂暴的身體展現強大衝突張力,或以變形的身體幽默應對生命沉重話題,或以優美流動的身體探尋宇宙秩序自然不拘的跨界創作,讓比利時的舞蹈風景分外動人!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他」與「她」的跨界
「變裝」、「跨性別」乍聽是很陌生的議題,但其實在文學、電影、劇場,甚至傳統戲曲的舞台上,相關主題取材屢見不鮮。西方女性主義作家吳爾芙(Virginia Woof)以意識流筆法寫成的《歐蘭朵》Orlando堪稱是探討性別認同的經典。歐蘭朵身為英國貴族,在三十歲之前是人見人愛的男人,但是一場昏迷之後,醒來卻變成女人。歐蘭朵,經歷了奇異的人生體驗,以及男女、男男、女女的情感變換,而她終於從性別的錯亂中覺醒過來。窮其一生,歐蘭朵始終在尋覓那個真正的、完全的自我,那個自我並非是一個男人,亦非一個女人,它跨越、融合性別二分,不彼此嫌棄也不彼此壓制。英國歷史上,並非真有歐蘭朵其人,她其實是作者自傳式的化身,而小說的奇幻特質,更讓吳爾芙找到擺脫父權桎梏,實踐雌雄同體之理想的渠道。 導演陳凱歌改編李碧華原著的電影《霸王別姬》,除了潛藏文本背後的「男性之愛」,亦提示了一個性別認同的曲折歷程。程蝶衣從小被賣去學京戲,和有妻子的師兄段小樓台上台下情愫蔓燒。程蝶衣雖是男兒身,卻是女孩的情與慾,能夠在舞台扮女身,對情人獻媚只是最自然的展現,下了舞台的現實,才是扮演。《霸王別姬》將戲劇與人一出生便配戴的性別認同相互呼應,戲裡戲外虛實交錯、詰問和思索。於是,我們照見,劇場,成為一個性別流動場域的可能。表演者合情合理地扮演另一個人,彷彿提供了一個比現實世界更大的跨界機會,隨時可變化身體樣貌,性別在此可以轉換。 比利時當代舞團此次來台的新作《梔子花》,將帶我們實際走入變性人、異裝癖的世界,展現「他們」變身為「她們」的過程中,溫柔而混亂的人生真實。該舞作發想於巴塞隆納一個真實異裝癖表演場所的紀錄片,主要敘事者Vanessa Van Durme據說是比利時第一位變性人,多數表演者又是正港異裝癖
-
即將上場 Preview 兩廳院國際劇場藝術節
以光怪意象 隱喻荒謬人生
兩年一度的兩廳院國際劇場藝術節,今年以「差異與認同」為主題,除了由比利時當代舞團《梔子花》揭開序幕外,其他四檔國內外節目:《卡夫卡的猴子》、《慾望片段》、《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及《亂紅》,都藉由邊緣、扭曲、光怪陸離的隱喻,探見現實人生的矛盾與掙扎、荒謬與無奈。
-
特別企畫 Feature
赤裸的真實 混亂的溫柔
去年以《斷章取"藝"-獻給碧娜》令台下觀眾深受感動的比利時當代舞團,在今年的國際劇場藝術節中帶來更令人期待的新作《梔子花》。向來以作品描繪受困的身體與艱辛的生活,《梔子花》的主題可說是編舞家布拉德勒歷年來作品中最具話題性的,但一反群眾的偷窺期待,這齣以年華老去變裝者為主角的劇/舞作,在「他們」變身為「她們」的過程中,展呈了溫柔而混亂的人生真實。
-
特別企畫 Feature
寶物盒中的悲傷 舞台上的愛與希望
《梔子花》的編創者除了編舞家布拉德勒,還有另一位知名比利時劇場導演法朗克.范萊克(Frank Van Laecke),被媒體稱作百變「巫師」的他是電視、歌劇、音樂劇、劇場編導,曾為法蘭德斯公共廣播電視台(VRT)編撰多齣影集,並指導過多部音樂劇,如《萬事巨星》、《變身怪醫》、《丁丁和太陽神廟》、《林布蘭》、《德古拉》《達恩斯教士》等,他的劇場作品《媽咪,看!我在跳舞!》Look mummy, Im dancing,正是為《梔子花》女演員Vanessa Van Durme打造的獨角戲。趁此機會,本刊特地越洋專訪范萊克導演,一談《梔子花》背後的創作歷程。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追蹤大師的足跡—鈴木忠志《茶花女》
鈴木忠志曾經說過:西方戲劇以文字探討人的處境,而東方戲劇則用身體達到同樣的目的。文字使人思考,身體令人感受,他要做的就是結合兩者。這種理想也決定了他總體藝術的方向 以日本的表演方法去演繹西方的經典。所以他從能劇當中探索劇場美學,找到了「傳統」與「前衛」結合的可能:延伸能劇中行走與地板的關係,強化當下的存在感,發展出以演員為主、強調「動物性能源」的劇場理論,進而打造了屬於鈴木忠志的表演體系。而他的作品,也忠實地呈現了他的理念,帶給觀眾一種全新的劇場體驗。 繼《酒神》與《大鼻子情聖》之後,鈴木忠志這位當代亞洲的戲劇大師,又要為台灣的劇場界投下新的震撼彈:《茶花女》。與之前的兩部作品不同、也最難能可貴的是,這次的新製作《茶花女》是和我們的國家兩廳院合作,不但以台灣的演員擔綱,而且還運用了許多大家都能朗朗上口的國、台語流行音樂,發展出台灣本土「流行音樂新歌劇」。 您一定會很好奇什麼是「流行音樂新歌劇」?鈴木忠志如何將小仲馬《茶花女》的文本,配上〈何日君再來〉、〈最後一夜〉、〈愛拼才會贏〉、〈愛情的限時批〉等流行歌曲,融入他獨特的表演體系,來呈現這次的新作?他又如何能在排戲之中傾聽身體的聲音,並幫它找到語言出口?為了追尋這個答案,本刊編輯部特別從《茶花女》的文本出發,一路探索鈴木忠志的導演美學、演員訓練、工作方法等面向,並訪問了在製作過程中赴日參與訓練與排戲的劇場工作者,透過他們的了解,為讀者導覽這次的全新製作。此外,我們也特別專訪了本次的編曲櫻井弘二,期待藉由他的引導,讓觀眾一窺鈴木忠志運用歌曲的方式與邏輯,了解本劇的創作理念。 本期雜誌中,我們也藉著「比利時當代舞團」首度訪台的機會,帶領讀者一同走進比利時繽紛的創作世界,看看這個以跨界藝術而知名的國度,在舞蹈、當代視覺藝術、甚至是流行時尚等各項領域中,如何藉由跨界,激盪出璀璨的創意火花。當然,我們也專訪了比利時當代舞團的創團人暨編舞家亞蘭.布拉德勒,以第一手的資訊為讀者介紹這位雖非舞蹈專業出身,但能善用早期擔任動作治療師、從事特教等工作經驗為編舞的基底素材,開發出另類舞蹈美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者顯影
殘酷而溫柔的生命騷動
比利時當代舞團名稱中有個不搭軋的芭蕾字眼,或在針對芭蕾、現代舞推崇美麗典雅的身體美學做暗諷挑釁。布拉德勒的作品,舞台上常是一幅現代荒原景象,動作、事件四處同時發生,彼此操弄、侵犯、對峙、抵抗、搶奪、掠取的變動情境,搭配冷靜抽離的表情,以及變形的手勢、抽動痙攣的失控動作,這些現實百態,顯現出舞蹈劇場可以脫離虛浮造作的意象符號經營,甚或可以再向內部深處挖掘,揭露出人性黑暗面、社會隱蔽角落中所隱含獨有的美與誘人之處。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者說話-專訪比利時當代舞團創辦人暨編舞家
布拉德勒:素材來自舞者,我只負責塑造有利創作發想的環境
比利時當代舞團即將於二月底首度來台,帶來舞團創辦人暨編舞家布拉德勒的最新作品《斷章取藝-獻給碧娜》。本刊特別於演出前以電話專訪剛結束斯洛伐克等地巡演的布拉德勒。自承受碧娜.鮑許影響甚深的他,談及碧娜時,即使自己已是蜚聲國際的創作者,語氣仍顯羞怯興奮,典型的粉絲反應;而面對某些可能已被問過百遍的問題,他的嗓音溫厚和緩依舊,以最大耐心聆聽並專注地予以回應。不論什麼問題,他的重心都放在作為人的體認感受,這個舞蹈/劇場表演的核心,在他看來是天,也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