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歌仔戏界人称「柯爷」、「柯老师」,柯铭峰的地位可见一斑。多才多艺的他,除了是多出脍炙人口歌仔戏制作的音乐与编腔设计,能够弹奏廿多种乐器的柯铭峰,更常担纲演出现场领奏的文场乐师,同时也时常忙著教导学生,将戏曲音乐传承下去……
人物小档案
- 1962年生于基隆市,中国海事专科学校轮机科毕业,南华大学美学与艺术管理研究所硕士,国立台湾戏曲学院戏曲音乐学系专任教师。
- 曾任国立复兴剧艺实验学校附设京剧团(现国立台湾戏曲学院京剧团)团员(负责舞台监督和弹奏京剧三弦)、国立复兴剧艺实验学校歌仔戏科(现国立台湾戏曲学院歌仔戏学系)第2任代理主任等职。
- 著有《歌仔戏唱腔》(与陈孟亮、周以谦合著)和《歌仔戏唱腔(第2集)》(与刘文亮、陈孟亮、庄家煜合著)等书。
- 代表性的音乐设计作品有《刺桐花开》、《新凤凰蛋》、《彼岸花》(与周以谦合作)。
在歌仔戏界说起柯铭峰,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般人都尊称他「柯老师」,也有人叫他一声「柯爷」。这位柯老师好像有分身似的,全台各地与歌仔戏相关的舞台都能看见他的身影。他可能坐在文场,端端正正地手把胡琴,统领乐队,也可能是大小活动的负责人,有时「校长兼撞钟」,还得拿起麦克风在台上说几句,在学校和研习班,他可能正抱著月琴教导学生弹唱〈江湖调〉。这么多的身分,正是柯铭峰多样面貌与长才的最佳写照。
社团结缘 走入音乐世界
柯铭峰今生与音乐有著很深的缘分,他能够演奏廿多样中西乐器,担任歌仔戏伴奏和音乐设计,这一切最初只来自于他对音乐最单纯的喜爱。柯铭峰说,家里并没有人学习乐器,爸爸是福州人,闲来喜欢听听福州戏,姊姊买了许多国乐录音带,许多乐曲自小听在耳里,也就留在心里,心中对乐器生起无限向往。真正学习音乐是在就读中国海专时,柯铭峰专一下学期加入国乐社,从此如鱼得水般,优游在国乐的世界里。当时担任社团「乐器管理」一职的他,因此有机会学习各类乐器,弹拨、拉弦、吹管他都有兴趣,摸久了也就自然地触类旁通。
最早接触戏曲伴奏,并不是从歌仔戏开始。当时台湾有许多越剧团,如「高谨越剧团」、「再兴越剧团」等,演出时需要文武场乐师,中国海专国乐社历来都有支援越剧团演出的传统。柯铭峰说:「我们当时的学生和现在不一样,我们不太在乎酬劳,是抱持著去玩、去学习的心态。」老师退伍后,参加「再兴越剧团」担任伴奏工作,后来又有机会为「明华园歌仔戏团」的公演戏伴奏,自此开始接触歌仔戏。
毛遂自荐 开拓新路
谈到柯铭峰与歌仔戏的缘分,不能不提到「河洛歌子戏团」。柯铭峰一开始在河洛并不是担任乐师或音乐设计,而是从舞台监督开始做起。直到河洛推出第三部戏《杀猪状元》,偶然的一个机会,为他开拓了一条宽广的新路。
当时《杀猪状元》其中一场戏有歌舞场面,需要热闹欢快的音乐,河洛的「头家」刘钟元最早委托一位编曲老师创作,但后来因为种种因素,无法顺利合作。这时柯铭峰在一旁听说了,便抓住机会向刘先生毛遂自荐,刘先生想说「试看迈也好」,于是就让老师开始著手编写,创作了〈筵前彩袖〉这首新编歌仔戏曲调。作品一出,导演石文户和刘钟元都十分满意,也就正式采用了。那时还曾经发生一个小插曲,柯铭峰将〈筵前彩袖〉的分谱写好后,交与乐师演奏,但因老一辈乐师习惯齐奏同一旋律,没有演奏国乐合奏曲的经验,所以对这样的音乐十分不以为然。柯铭峰回忆当时,眼见辛苦誊写的乐谱被丢在地上,这样的心情实在难以言喻。这首〈筵前彩袖〉最后以预先录音方式完成,柯铭峰也因此受到老板青睐,成为下出戏《皇帝、秀才、乞丐》的音乐设计。
吸收越剧特色 创造歌仔新调
「戏曲」顾名思义是「以曲演戏」,对此一艺术门类来说,音乐的重要性更是不容小觑。柯铭峰在拿到剧本后,总会先为剧本中的唱词「安歌」(安排曲调),然后再从这些曲调中去寻找元素,找到音乐的主题,借由「主题」的使用,使整出戏的音乐具有整体感。因为早年有参与越剧伴奏的经验,所以在做歌仔戏音乐设计时,尝试吸收越剧的「板式变化」,创造〈都马摇板〉、〈都马流水〉、〈七字快板〉、〈七字二重唱〉等新颖唱腔,使歌仔戏曲调更加丰富多元,情绪表现也更具张力。
回顾过去生命历程,柯铭峰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意义存在。因为加入学校社团,培养了演奏和行政的能力,因为担任舞台监督,更加了解剧场的相关知识,也因为曾经在社教馆工作,所以有机会大量欣赏各种演出,开阔自己的视野。他说:「每个人的境遇不同,学习经历不同,自然带到自己的专业领域,发展出个人的特色。」对于工作总是抱持著学习的态度,并且乐在其中。柯铭峰的艺术造诣,正来自于其开放的心胸,以及始终不懈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