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河洛歌子戲團

相關文章 22 篇
  • 河洛《欽差大臣》改編自果戈禮的劇作。
    即將上場

    河洛歌子戲團新戲出擊《欽差大臣》

    《欽差大臣》改編自俄國文豪果戈禮的《巡按使》,並將純粹俄羅斯故事徹底本土化加工爲道地歌仔戲。果氏作品多寓沈痛於詼諧中,河洛維護原著寓言式深刻的社會喜劇精神,同時維持誇張式喩說諷勸的河洛一貫批判風格。 此劇描述嘉慶二十七年,台南一落魄書生被誤認爲欽差,闖下大禍,娶了美女遠走高飛的故事。 此劇由蔣建元導演,唐美雲等河洛原班人馬擔綱演出。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48期 / 1996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即將上場

    河洛歌子戲團《彼岸花》

    河洛歌子戲團新世紀大製作《彼岸花》,內容描述發生在一百五十年前的台灣艋舺,一對郎才女貌的青年男女在羅曼蒂克的荷塘月色中相親相愛,海誓山盟,孰料,「漳泉械鬥」令他們各屬方的家族生怨結仇,由此引發一連串的矛盾衝突,最終爲了愛情的他們沖破了家族的仇恨,卻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彼岸花》將由王金櫻、許亞芬、郭春美、石惠君擔綱演出,柯銘峰、周以謙編腔作曲,幕前幕後演出人員皆河洛歌子戲團一時之選。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99期 / 2001年03月號
  • 約瑟夫‧阿雷希
    好藝有好報

    好藝有好報

    【音樂】 《星群》降臨,經典出擊─法國史特拉斯堡打擊樂團 世界最知名的音樂團體之一──法國史特拉斯堡打擊樂團又來到台灣了!這個在音樂歷史上寫下開創性一頁的樂團,發展至今,跟當代音樂已經密不可分。也許台灣聽眾還記得在「台北國際打擊樂節」中史特拉斯堡打擊樂團短暫的精采演出,這次他們不但帶來該團歷年來最受歡迎的曲目,更將演出當代音樂中的奇人作曲家賽納奇斯(Xenakis)的著名之作:《星群》Pleiades。賽納奇斯在一九七九年寫下這首日後成為打擊樂音樂中的經典之作,世人卻鮮少聽到完整的整套作品。再度登陸台灣,史特拉斯堡打擊樂團將呈現完整的《星群》,愛樂者當不可錯過這個極難得的曲目。(林芳宜) 難得聽見的銅管現代音樂─阿雷希與簡文彬/NSO 約瑟夫‧阿雷希又來了!這位紐約愛樂交響樂團的長號首席,再度帶來令人耳目一新的曲目:葛隆大(GRONDAHL)的《長號協奏曲》、克雷斯東(CRESTON)的《長號幻想曲》。屬於長號的管弦音樂會已屬稀少,而這兩首現代作品,更是相當難得聽到現場演出的曲目,聽傲視全球的紐約愛樂銅管音色演奏極難一見的音樂,當是愛樂者一大享受。而下半場將由簡文彬指揮NSO演蕭斯塔可維奇的第五號交響曲《革命》。這也是國內樂團極少勇於嘗試的一首交響曲,然而戲劇張力大與音色層次豐富的音樂,向來是簡文彬所擅長的方向,也是NSO較擅於表現的一個音樂種類。且讓我們看看,NSO將如何解讀充滿矛盾充滿力量的蕭斯塔可維奇。(林芳宜) 【舞蹈】 帶著童心玩跨界─史派德奇遇記之八腳伶娜》、《@夢》與《童樂會》 春假及兒童節齊來到,正是表演團體搶佔親子市場的好時機。即將於四月中旬打頭陣的是舞蹈空間舞團《史派德奇遇記之八腳伶娜》,五月初接著有影舞集表演印象團的《@夢》,壓軸的則是雲門舞集2團的《童樂會》。 其實,以上節目所設定的觀眾群,只有《童樂會》鎖定在三歲到小學三年級的小朋友(不過,小朋友總要有爺奶爸媽或老師帶進劇場,所以也可說是親子同樂);《史》開宗明義宣告「親子舞

    文字|林芳宜、楊莉玲
    第124期 / 2003年04月號
  • 編劇陳寶惠沒有讓媳婦楊氏可憐兮兮,反而用幽默的手法,逐漸顯露出她的善良可愛。
    台前幕後

    兩齣說嘴戲.編劇雙「陳」記

    《蘇小妹三難新郎》這個故事,洋溢著濃厚的文人氣息,卻又調皮可愛、浪漫輕鬆,能夠兼顧文學性和劇種原有的個性。《菜刀柴刀剃頭刀》中的口白,聲調鏗鏘,很有韻味,能配合愛看傳統、鄕土風格的歌仔戲觀衆,也是企圖貼近歌仔戲原有的特色。

    文字|張嘉容
    第105期 / 2001年09月號
  • 劉金漢(郭春美飾)和燈妹(石惠君飾)貧賤夫妻的患難眞情,是另類的浪漫愛情。
    台前幕後

    卸除華麗形式,戲說台灣故事

    從李喬的小說到詩集,從大陸編劇陳道貴的初稿到台灣編劇陳永明完成的版本,《台灣,我的母親》的劇本經歷了一段曲折的孕育過程。

    文字|施如芳
    第87期 / 2000年03月號
  • 歌仔戲並不缺少文字劇本,問題是現成的這些劇本就算可免費使用,也乏人問津。
    戲曲

    為創作爭一席之地,孰能致之?

    唯一能讓表演者力求上進的,就是觀眾,歌仔戲唯有從外台進入劇場,面對票房的檢驗,編劇、編曲和導演的需求才會堅定地成形。或許因為外台劇團到劇場演出的效果並不理想,使人這條路徑產生懷疑,若真的有心給外台業者更寬廣的藝術視野,除了多給一點時間讓他們與劇場磨合之外,就是要捨得淘汰。

    文字|施如芳
    第126期 / 2003年06月號
  • 春美歌劇團《巧計奪美》
    即將上場 Preview 高雄縣歌仔戲大觀, 看好戲過好年

    從小年夜到初六 七台戲大車拼

    過去,歌仔戲在內台蓬勃發展時期,曾有九百多團在市場競爭的盛況,劇團整年戲路繁忙,作完尾牙之後,團員才能卸下戲服回家過年,封箱卸館是全年最後一齣戲,就叫「卸館戲」,也稱作「謝館戲」,感謝祖師爺的庇佑,祈求來年生意興隆,而每年演出壓軸封箱戲的,就是最旺的那個團。今年,高雄縣文化局在縣長楊秋興的推動下,於農曆年間舉辦「牛年忘返戲迎春.高雄縣歌仔戲大觀」,從小年夜到初六天天上演好戲,同時趁著北部返鄉的民眾,帶著阿公阿嬤、闔家大小一起來看戲,將看歌仔戲塑造成另一種年節團圓的氣氛。

    文字|廖俊逞
    第193期 / 2009年01月號
  • 明華園日字戲劇團《猩猩膽》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高雄縣歌仔戲大觀 生旦丑吸睛上陣

    虎年開春,好戲開鑼!

    愛看歌仔戲的觀眾有福了!過年到高雄就能看到五台好戲:明華園日字戲劇團的《猩猩膽》、明華園天字團的《租妻、搶妻大作戰》、春美歌劇團的《周瑜》、秀琴歌劇團的《阿育王》與河洛歌子戲團的《呂洞賓》。全是一線演員上陣,展現當今內台歌仔戲的精華。

    文字|廖俊逞
    第206期 / 2010年02月號
  • 大陸導演張健(中坐者),「跨界」導戲,雖完全不懂台語,仍帶給演員許多新觀念。
    台前幕後

    異曲同工新啓發

    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的張健,定居台灣後,擔任蘭陽戲劇團專任舞蹈身段老師,並導了民間小戲《桃花過渡》,這一次接下《賣身作父》的導演工作,是執導歌子戲大戲的第一部作品。

    文字|劉秀庭
    第71期 / 1998年11月號
  • 《刺桐花開》將阿猴社的風俗及傳統祭儀搬上舞台
    焦點專題 Focus

    水到渠成,演繹台灣事

    無論是呼應社會一片本土化、尋求台灣主體性的聲浪,或者是因應歌仔戲自一九八○年代以來逐步進入「文化場域」,經過一、二十年的醞釀與摸索,所產生的大量的創作企圖及益發成熟的創作能力,以台灣這塊土地的人事物作為歌仔戲新編劇目的創發,都可說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現象。

    文字|李佩穎
    第186期 / 2008年06月號
  • 《秋風辭》搬演的是漢武帝晚年錯殺太子的一段人倫悲劇。
    台前幕後

    拼作麻竹盛開花

    動人的戲劇未必要依附於史,但《秋風辭》以《漢書》、《資治通鑑》等史書爲本,似乎適足以加重其悲劇的歷史感和寫實性。觀賞這樣的一齣完全悲劇,對一般視看戲爲娛樂的觀衆來說,是個挑戰,對過去慣以冷嘲熱諷的形式揭露官場醜態的河洛來說,也是一大嘗試。

    文字|施如芳
    第77期 / 1999年05月號
  • 從演出中觀衆不時有會心的反應,並發出開懷的笑聲來看,編劇在題材的選擇及語言的運用上,顯然成功。
    戲曲

    三把刀如何切道家常菜?

    縱觀《菜刀柴刀剃頭刀》全劇的情節發展,並無強烈的戲劇衝突,既非宮闈中的權力鬥爭,也無族群間的利益衝突,所以,如何將這一鄕土淺俗的題材真正做到「雅俗共賞」,如何在平淡中表現出真滋味,這對於導演來說,或許真的是另一種挑戰。

    文字|張啓豐
    第108期 / 2001年12月號
  • 《秋》劇以人性爲最高命題,因而成立其悲劇性。
    戲曲

    囝仔轉大人

    《秋風辭》顯然有龐大的企圖,企圖把史實點滴一一交代,卻囿於支線太多,敍事凌亂,無法像《曹操與楊修》簡明暢快,大切數塊。在試圖用人物獨吟、唱唸之中交代內心情緒之矛盾痛苦時,又無法像《金龍與蜉蝣》賦予凝聚的畫面。所以,用內容演繹悲劇,《秋風辭》劇情還有待爬梳簡化,用形式塑造悲劇,《秋風辭》導演手法差強人意。

    文字|紀慧玲
    第79期 / 1999年07月號
  • 陳秋生因悲痛誤服李金龍為自己準備的鶴頂紅,反而得到了解脫。
    回想與回響 Echo

    靜水流深的韻味

    秋生與他既相惜又對立,秀蘭對他有歉疚也有真情,三人鼎足,勢均力敵;李金龍與原版男女主角愛怨情仇的糾葛難分,使得《彼》劇不只是移植《羅密歐與茱麗葉》,而是進一步地改編為本土原創新劇。

    文字|林幸慧
    第101期 / 2001年05月號
  • 《彼岸花》的碼頭醉酒一景,安排了兩位男主角的相遇相惜。(倒地者為李金龍,立者為陳秋生)
    演出評論 Review

    色呈繽紛!花落何方?

    《彼岸花》的愛情背後,既要背負《羅密歐與茱麗葉》情節結構的壓力,又要背負探討「漳泉械鬥」的使命感,最後還要歸向「心靈重生、人間沒有淨土」的超脫思想,使得「彼岸」花色顏色紛呈,究竟「彼岸」要開出一朶什麼樣的花?訴求什麼樣的主題?

    文字|劉南芳
    第101期 / 2001年05月號
  • 台灣戲專歌仔戲科專一學生今年五月於台北保安宮前廣場演出《白蛇傳》
    現象視察

    肩負傳承使命,同學仍須努力!

    今年六月,台灣戲專將送出第一屆歌仔戲科畢業生。這批歌仔戲生力軍,坐科近十年,肩負了許多傳承的使命與期待;但面對現實環境的演出需求,這些同學都必須經歷更多的磨練與挑戰,資深前輩與戲曲學者都提醒他們「不要計較自己賺的錢多不多,要在意自己有沒有賺到自己需要的經驗?」

    文字|傅裕惠
    第114期 / 2002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戲曲 河洛「台灣三部曲」尾聲作

    《東寧王國》重現被湮沒的台灣史

    四百年前曇花一現的東寧王國充滿戲劇性的色彩,但對多數台灣人來說,竟只是一段模糊難辯的歷史。河洛歌子戲團延續前作《彼岸花》、《台灣,我的母親》取材台灣的路線,新戲《東寧王國》中將重現這段被湮沒的台灣史實。

    文字|陳思涵
    第143期 / 2004年11月號
  • 《天鵝宴》移植自福建省陳道貴編劇的同名閩劇。
    十年演藝

    十年一覺戲棚夢

    不論從演出形式或劇本内涵精神來看,河洛歌仔戲的舞台演出並沒有脫離台灣歌仔戲歷史發展的背景機制,反映出台灣歌仔戲在實踐所謂「現代化」的過程中,尚未找到屬於現代的主體性定位;京劇化其實只是表面問題,河洛移植外來劇本作為歌仔戲内涵的情形,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課題。

    文字|鄭宜峰
    第101期 / 2001年05月號
  • 柯銘峰
    焦點專題 Focus

    柯銘峰 海納百川 豐盈舞台樂章

    在歌仔戲界人稱「柯爺」、「柯老師」,柯銘峰的地位可見一斑。多才多藝的他,除了是多齣膾炙人口歌仔戲製作的音樂與編腔設計,能夠彈奏廿多種樂器的柯銘峰,更常擔綱演出現場領奏的文場樂師,同時也時常忙著教導學生,將戲曲音樂傳承下去

    文字|陳健星
    第235期 / 2012年07月號
  • 《台灣,我的母親》是「河洛歌子戲團」跳脫浮沈宦海,回歸土地的另一種探求。
    回想與回響 Echo

    渡海之後,只有悲歌?

    《刺桐花開》與《台灣,我的母親》已為歌仔戲編演近代台灣故事留下足跡履痕,更勇敢地躍向台灣歌仔現代戲的創發。欲由傳統戲曲的搬演程式過渡到現代戲曲的表現,也許還需要更多藝術工作者的投入,才能為兩者濟渡造橋。

    文字|劉美芳
    第90期 / 2000年06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戲曲

    曾永義遺作《虎符風雲》 寄無價情義於創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今秋藝術節:回到日常,創造留下來的選擇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地方藝術節」潮流來襲,歸返地方與駐紮家鄉的兩種觀看(上)

  • 戲劇(曲)

    愛樂劇工廠20周年 改編音樂劇《新龜兔賽跑》全台開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