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中,国光剧团的新编戏《百年戏楼》应邀在今年「香港台湾月:野台湾」担纲压轴演出。跳脱京剧框架,透过舞台剧形制,串接京剧表演与唱段的《百年戏楼》,深获香港观众喜爱,也让他们看到台湾创新传统的独到之处。
十一月十七日下午,国光剧团的《百年戏楼》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登台,担纲今年「香港台湾月:野台湾」的压轴演出。《百年戏楼》是国光剧团继二○一○年《金锁记》后,再度应邀赴港演出的作品。同样是新编戏,敷演百年京剧史的《百年戏楼》,比《金锁记》更往前跨步,全剧跳脱京剧框架,透过舞台剧形制,串接京剧表演与唱段。国光剧团导演李小平说,粤剧是香港第一大剧种,京剧次之,且传统戏曲和现代剧场的观众向来泾渭分明,因此当地老戏迷接受度如何,格外引人好奇。
舞台剧加京剧 赢得热烈回响
演出当天,包括香港艺术节行政总监何嘉坤、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总经理杨芷兰、西九文化区行政总监茹国烈、香港话剧团桂冠导演毛俊辉、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华玮等香港艺文圈重要人士,均莅临观赏。除了传统戏曲观众外,也吸引了不少以往不看传统戏的年轻学子进场看戏。不仅演出看得专注、戏终谢幕时的如雷掌声,演后座谈的热烈回响,证明了这个舞台剧加京剧的「混血」新品种,深获香港观众的喜爱。
《百年戏楼》铺陈京剧一百年来的流变,编剧王安祈舍弃大历史的诠释,而采用伶人台下真实的生命故事,呈现京剧的三段重要发展:从男旦的性别认同与艺界陋习,到京朝派与海派的对峙下师徒再聚首的圆满,以及文革前后伶人不得已而为的背叛与赎罪。其间《白蛇传》、《搜孤救孤》的戏中戏,巧妙铺陈了戏与现实人生「交互为文」的隐喻。香港话剧团导演毛俊辉表示,这不只是一台好看的戏,更是一台很有意义的戏,他深深为编剧的思想和视野所打动,「唯有对京剧百年的洞悉和深情,才能写出这么深刻的本子。」
主要演员魏海敏、唐文华、温宇航、盛鉴的表现,获得极高肯定。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华玮指出,没想到传统戏曲的演员,演起舞台剧来,也能如此自然不造作,不管是行当转换,或是出入话剧、京剧之间,都非常流畅,舞台魅力十足。「当然,这有一部分要归功于导演李小平的处理,他特别擅长调度不同时空和人物关系的对话。」毛俊辉则强调,虽然是话剧形式,但可以看见传统艺术在他们身上的累积。「演员既要对京剧艺术有高度掌握,也要具备现代剧场的思维和领悟。整台戏不论主角、配角,一致展现对传统艺术的尊重。」
《百年戏楼》 表现台湾创新传统的独到
综观两岸三地的新编戏,华玮说,《百年戏楼》特别能表现台湾创新传统的独到之处。「国光剧团这几年的新编戏,愈来愈能把传统和现代、艺术和知识的感觉结合起来。」西九文化区行政总监茹国烈认为,近年许多舞台剧加京剧的制作,《百年戏楼》从概念到执行,都想得很清楚,也做得很成熟,特别是如何把管弦乐和戏曲音乐融合在一起,值得香港戏曲工作者借镜。
由于演出正值香港芭蕾舞团日前上演《红楼梦.梦红楼》时,删除有关文革情节及录像,遭质疑涉及政治审查的新闻热潮,《百年戏楼》下半场以文革为背景,也引发讨论:没经历过文革的台湾,如何呈现这段历史?国光剧团团长钟宝善认为,香港民众在这几年,特别是九七回归之后,对于自己文化定位感到迷惘,《百年戏楼》刚好提供香港观众在文化认同上的经验投射,为他们找到出口。
「野台湾」 台湾经验的移植
迈入第八届的「香港台湾月」,为港台每年一度的交流盛事,今年首度尝试以表演艺术为主轴,以「野台湾」为名,朱宗庆打击乐团、周先生与舞者们、纸风车剧团和云门舞集二团,接连在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广场等地,户外演出,打响今年台湾月的旗帜!
光华新闻中心主任卢健英表示,对香港社会来讲,欣赏艺文要有某种程度的阶级,不管这个阶级是什么,可能是金钱、教育、或城乡的差距和划分。反观,因为资源缺乏,台湾的表演团队擅长因地制宜;因为想要跟大众亲近的强烈欲望,他们重新定义创作跟观众之间的关系。因此使得我们的表演艺术,真正代表了一种庶民文化。
「野台湾」包裹了「野台」和台湾庶民生活的联想关系。「户外看演出,是台湾民众生活的一环。」卢健英强调,户外演出除了大家都有享受「美」这件事情的机会之外,我们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公民精神——每一个人都拥有独立思考的权力和空间。
今年台湾月成功与否,卢健英说,不在舞台上的演出,而是它能不能在户外、流动的空间里头,跟香港市民共创对户外表演的想像,那就是「人人都有机会看表演」。即将在十二月登场的「自由野」活动,亦将有不少表演艺术活动在西九文化区的户外举行,台湾月将为香港带来什么示范作用,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