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王安祈

相關文章 62 篇
  • 排練現場,左為温宇航(飾信陵君),右為唐文華(飾侯嬴)。
    戲曲 精煉劇本,借古喻今

    曾永義遺作《虎符風雲》 寄無價情義於創作

    中央研究院唯一「戲曲院士」曾永義於去(2022)年10月仙逝,其於疫情間完成的遺作《虎符風雲》終於在今年2月正式演出。可惜的是,國光劇團本期望曾院士能親眼見到此作問世,卻只能在無法圓滿的遺憾中,讓這場演出成為思念與紀念。 《虎符風雲》搬演戰國時期「戰國四公子」之一信陵君「卻秦救趙」的故事,主要根據《史記.信陵君列傳》,並且參考〈平原君虞卿列傳〉、〈范睢蔡澤列傳〉、和《戰國策》〈趙策〉、〈齊策〉的相關文獻,述說信陵君養士三千的知遇之情、與兄長魏王的兄弟之情等,並從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既連結也擴大為對於國家的忠義、面對家國的無我,提煉歷史劇於現代上演的無價意義。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2/03
  • 王安祈與王墨林
    跨界對談 王安祈X王墨林

    爬梳觀眾面貌,重塑劇場歷史

    兩廳院35周年系列活動「平行劇場軌跡與重影的廳院 35」由文件展、展演與論壇3部分組成,論壇以「情感」、「自由」、「實驗」、「世界」4組關鍵字為主軸,首場邀請台灣當代戲曲靈魂人物王安祈老師,與長期耕耘小劇場的王墨林老師共同主講,兩位主講人在關鍵字「情感」命題之下,生動細述由台下觀眾成為創作者的歷程,其中交叉環境與個人歷史,不時引起現場熱烈反應。論壇也期待透過感性視角的對望與回看,揭露在小劇場與傳統戲曲的劇場時空裡,觀眾與創作者情感交流上的同質性,並藉此對台灣近代審美脈絡的發展與流變進行整理。

    文字|汪俊彥、齊義維
    第350期 / 2022年12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回探2021,黑暗中看見光

    2021年是怎樣的一年?表演藝術圈又有什麼事件值得被關注呢?

    文字|本刊編輯室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2/16
  • 王安祈(左)與京劇名伶郭小莊(右)年輕時的合照。
    少年往事 在京劇裡安身立命

    戲迷王安祈的年少回憶

    「少年往事當然願意分享,只是想談的是剛開始編劇的事,想談談郭小莊,我那時20幾歲了,已經不是少年了,合適嗎?」信裡文字彷彿有聲音,不疾不徐,是溫和且帶點純真的問句。 王安祈,大概是我們這一代人認識、甚至愛上京劇╱戲曲的引路者,不管她是用哪種身分,編劇、學者、劇評人還是藝術總監,也無論是她寫下哪種類型的創作與文章。我所認識的她,總是最忠誠地坐在劇院裡的紅椅子上,專注而不發一語,但眼淚早已滾落到她的膚色裡頭。 戲曲,離不開她;但王安祈或許會說,這是她回報戲曲的方式,從編劇的那一刻開始

    文字|吳岳霖
    第344期 / 2022年01月號
  • 王安祈
    藝號人物 People 專訪第卅屆傳藝金曲獎特別獎得主

    王安祈 一輩子在戲裡,等待一齣更好的戲

    獲得「第卅屆傳藝金曲獎」特別獎,對一生愛戲、寫戲,為戲幾乎是付出生命所有的王安祈而言,可說是實至名歸!王安祈總是這麼介紹自己:「我唯一的身分就是戲迷。」從小就立志要讓京劇現代化,她堅持文學底蘊和說唱傳統,但透過改變說故事的方式與節奏,讓京劇演出更能觸動當代觀眾的心;而為了戲曲的未來,她也致力於人才培育,為年輕的創作與表演人才打造舞台。這位永遠的戲迷如是說:「我一輩子都在戲裡,都在等待一齣更好的戲。」

    文字|李玉玲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 2007年演出劇照,由國光劇團當家老生唐文華飾演穿越時空的主角張容。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超越傳統戲曲的當代格局

    劇作家施如芳的首部京劇《快雪時晴》,於二○○七年由國光劇團與國家交響樂團聯合演出,以一帖書聖短箋、人物張容的時空穿越,鋪展流離者的生命體悟,與兩岸糾葛的歷史沉重。十年後,《快》劇經典重演,劇本聯同施如芳的另兩齣作品歌仔戲《燕歌行》與豫劇《花嫁巫娘》結集出版,特邀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女士撰作推薦序,剖探施之劇作創意所在,本刊特地轉載,以饗讀者。

    文字|王安祈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 郭小莊扮孟麗君。
    即將上場

    雅音小集《再生緣》

    首演於民國七十五年的《再生緣》,描寫孟麗君女扮男裝,縱橫廟堂。情節大綱原本於淸代女作家陳瑞生的彈詞,後經丁西林改編爲話劇,雅音小集的京劇版即以此話劇本爲基礎,唱詞曲文全由王安祈新編。 孟麗君一角由郭小莊扮演,其餘主要演員有曹復永扮演甫皇少華,孫麗虹、曲復敏分飾皇帝及太后。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3期 / 1994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即將上場

    國光劇團創團首演

    甫於今年七月一日成立的國立國光劇團,在各界的關心與矚目之下,即將於十月推出設團後首度對外公演。 國光劇團係承接三軍劇團的精英團員重新出發,藉由傳統戲曲爲基礎,運用現代劇場觀念,結合時代脈動,希冀開創京劇新生命。劇團經過三個月的密集訓練及嚴謹規劃之下,即將推出《陸文龍》與《龍鳳閣》二劇,做爲創團首演。《陸文龍》係傳統戲曲經典之作,曾於民國七十四年榮獲國軍文藝金像奬,此番重新演出,劇本由王安祈重新改編,前陸文龍由朱陸豪飾演,高蕙蘭則飾演後陸文龍,唐文華飾演王佐。《龍鳳閣》由劉海苑、李光玉、王勝全、陳漢文等擔綱演出,並邀請客席團員陳元正、謝景莘共襄盛舉。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6期 / 1995年10月號
  • 《關公在劇場》透過說書人視角,穿插代表關老爺一生興衰至成神的重要片段,將「劇場如何演關公的過程和心理」呈現出來。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關公在劇場》 戲中有祭祭中有戲

    國光劇團的實驗京劇《關公在劇場》,由藝術總監王安祈操刀編劇,香港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胡恩威導演,當家老生唐文華飾演關公,從小追隨「活關公」李桐春的王冠強,則擔任戲曲主排。這次,國光把關公請進劇場,不只搬演經典關公戲碼,而是「戲中有祭,祭中有戲」的儀式劇。

    文字|李玉玲
    第284期 / 2016年08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國光劇團《關公在劇場》

    猶記初次看到國光與兩廳院共同制作的《歐蘭朵》,早已打破我對傳統戲曲演出印象,近年更不斷嘗試實驗現代意識與經典戲曲結合,推廣拓新不遺餘力,絕對大可盡興觀賞~ 本齣難能匯聚港台重量級團隊不僅有王安祈編劇(國家文藝獎得主)、多媒體跨界先鋒的胡恩威導演(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與飾演關公的唐文華,光看這個組合就可以預約行事曆直接訂票了;其中導演也兼任舞台設計,此回貫穿祭典儀式的手法讓人充滿畫面藝術想像,透過獨到演繹宗教美學的觀點以嶄新技術視覺呈現,十分令人引頸期盼。 在意識紛亂的年代,回頭找尋自己的根總能收獲最多。經典的戲曲、傳統的色彩服飾與祭的儀式美學如何結合?快一同進劇場搶先感受關公巡遊護境,天佑台灣。

    文字|黃顯勛
    第284期 / 2016年08月號
  • 《西施歸越》由林庭瑜(中)、溫宇航(左)、鄒慈愛(右)主演。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一悲一喜,京劇新生代旦角亮相!

    《西施歸越》是當年知名旦角郭小莊膾炙人口的大戲,她演出懷了孕的西施,展現了為母則強的堅定與力量;《春草闖堂》則是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心中「百年難得一見的喜劇」,相當挑戰旦角與丑角的功力。國光劇團特地排出上述兩劇,讓團中三位新生代旦角飾演西施林庭瑜,分飾春草的凌嘉臨與黃詩雅擔綱主演,一悲劇一喜劇,要讓觀眾看到新秀的精采可期。

    文字|廖俊逞
    第283期 / 2016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即將上場

    秋高戲爽──一九九七年秋季公演

    每年固定秋季在國軍文藝活動中心公演的國光劇團,今年以「秋高戲爽」爲主題安排了四天戲,有全本劇也有折子戲;有經典戲也有創編劇,新舊戲迷全照顧到了。 由王安祈編作的《通濟橋》有別於過往的大陸劇本,以緊湊的劇情鋪排、鮮明的人物刻劃獨樹一幟;被翻成多國語言的《趙氏孤兒》,過去在台灣較少搬演,此次將演出整本大戲;「戲曲精華之夜」則安排《詩文會》、《七雄聚義》及《河東獅吼》等折子戲;在耳熟能詳的《玉堂春》中,蘇三則將由魏海敏、劉海苑、李光玉及王耀星分別唱出梅、張、荀、程四流派聲腔。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57期 / 1997年09月號
  • 王安祈
    特別企畫 Feature 回顧編劇來時路

    王安祈:戲曲必須扣緊時代脈膊

    打娘胎就聽戲的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從看戲、研究戲、寫戲,到掌舵國光劇團、挑起開拓台灣京劇未來的重任,一生迄今可說是與戲曲糾葛纏綿。「傳統戲曲是珍貴的文化遺產,但固守只會死亡。」王安祈說,愈懂傳統,愈清楚戲曲必須扣緊時代的脈膊,才能走出一條活路。於是她開課講戲曲編劇,提供國光的舞台讓新秀劇本演出,她期許後進多聽,多看、多讀,厚實自身的文學和戲曲基礎,相信沒有傳統包袱的這一代,也能說出觸動現代人心靈的動人故事。

    文字|李玉玲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 魏海敏(前)演出美麗女尼,劇中與飾演弟子溫宇航(後)對藝術價值有相信的追求與認同。
    特別企畫 Feature

    《十八羅漢圖》 以畫抒情藉畫探情

    《十八羅漢圖》延續國光劇團一貫的文學京劇風格,以「時空跳接」的手法,帶領觀眾進入以畫為「武器」的復仇故事。由風格新穎的新生代編劇劉建幗與藝術總監王安祈一同操刀,香港「進念.二十面體」藝術總監胡恩威擔綱舞台設計,魏海敏、唐文華、溫宇航等國光資深演員演出,連「姊弟戀」、「老少配」、「文創」等主題都入戲。

    文字|李玉玲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台派京劇這樣走出來

    不同於中國大陸京劇的流派根柢深厚 台灣的京劇發展出了獨特的表演美學 一代代的演員, 植基於角色情感,超越行當派別,揮灑出明星丰采 日前,有「戲包袱」之稱的京劇界前輩馬元亮先生辭世了。 身兼演員、主排、教師身分的他, 在京劇扎根台灣的過程中, 作育許多英才,也間接打造了台灣京劇的獨特路途。 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特以專文 從馬元亮先生談起,探討「台派京劇」的成形, 也向半世紀前篳路藍縷深耕厚植的京劇前輩藝術家致敬。 另一方面 年輕的京劇演員們,也藉著近來「武戲」的製作 重新喚起觀眾的熱情,綻放出明星的魅力。 這是否是台灣京劇發展的新契機? 我們也藉此機會, 探討這個風潮下可能打造的未來遠景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36期 / 2004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編輯室報告 Editorial

    台式京劇新美學

    今年四月,國光劇團帶著《孟小冬》、《百年戲樓》與《水袖與胭脂》,到中國上海大劇院連演二週六場,不僅獲得觀眾好評讚賞,更在戲曲界引發熱烈討論。這不是台灣京劇與對岸觀眾的第一類接觸,卻是最具系統性的一次,這三齣從編、導、演,完全由台灣戲曲工作者一手包辦的戲,除了展現了台灣獨具的京劇新美學,也讓中國戲曲同行看見,台灣在京劇改革與創新上,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事實上,相較於中國的戲曲環境,台灣的京劇發展長期處於邊緣和劣勢:京劇是以演員為中心的表演藝術,一向「看角兒,看流派」,唱念做打是基本功,尤其是唱。然而,台灣唱將名角人少,行當不齊全,更遑論流派系統。再者,今日的觀眾不再是專業京劇戲迷,京劇不再得和現代戲劇、舞蹈、電影等藝術形式,放在同一個天秤上來競爭、比較。 因為意識到先天條件的不良,台灣京劇很早就開始「調整體質」。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為台灣京劇把脈,開出了京劇的「文學性」與「現代性」的處方籤。她認為,「所謂文學,不止是唱詞文采,更要有文學技法的敘事能力,要有文學筆法打造出的人物個性,抒情內涵也一定要有現代觀點。至於現代性,並不是指手段上加強聲光效果,題材上表現現代生活,重要的是體現一種『情感的現代性』。」 王安祈說,京劇不僅是表演藝術、演唱藝術、流派藝術,更是當代文學作品動態展示,倘若現代觀眾對京劇唱念沒有興趣,文學或許是另一種召喚力量,而多元藝術手段的相互汲取勢在必然導演除了以傳統戲曲程式為基礎,更可調動現代劇場和電影運鏡各種手段,提煉意象、映照主題,「內省式」地闡釋人物與整體精神。她強調:「這未必是發展京劇最正確的方式,也絕對不是唯一一條路,卻是我評估台灣的文化思潮及劇壇現況後,所選擇的因地制宜方式。」 因此,國光劇團近年來的新編戲,實踐的就是王安祈對於京劇的文學性與現代性的理想,特別是不同於傳統京劇的男性觀點,擺脫「大歷史、大敘述」,藉著女性視角的細膩敏銳,觸碰人心幽微。例如改編自張愛玲小說的《金鎖記》,並不是要呈現封建社會對女性性格的扭曲和壓抑,也不是藉曹七巧來控訴什麼,曹七巧就是曹七巧,她的貪嗔愛慾自可成戲。 即將上演的《王熙鳳大鬧寧國府》及《探春》,又是兩個性格鮮明的女性人物。王熙鳳是「明是一盆火,暗裡一把刀」的狠角色,人前人後瞬間變臉,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57期 / 2014年05月號
  • 賈家少女中,唯一能和黛玉、寶釵、湘雲匹敵的,便是賈探春。
    特別企畫 Feature

    志高情重一金釵 人生自選不順命

    賈探春在《紅樓夢》中是唯一能和黛玉、寶釵、湘雲匹敵的賈家少女。編劇王安祈放大了探春這個角色,考掘其在母女關係中的心理層面,探春既被推到前台,與之密切相連的趙姨娘也同時成為主角。在編劇筆下,探春已經突破閨秀面貌,她不能挽回自己的家族命運,也無法改寫所處的時代,可是編劇賦予她更高的主動性,遠走的結局,最後是她自己拍板定案。

    文字|楊佳嫻
    第257期 / 2014年05月號
  • 《百年戲樓》採用伶人台下真實的生命故事,呈現京劇的三段重要發展。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香港台灣月」壓軸 《百年戲樓》征服香江

    十一月中,國光劇團的新編戲《百年戲樓》應邀在今年「香港台灣月:野台灣」擔綱壓軸演出。跳脫京劇框架,透過舞台劇形製,串接京劇表演與唱段的《百年戲樓》,深獲香港觀眾喜愛,也讓他們看到台灣創新傳統的獨到之處。

    文字|廖俊逞
    第252期 / 2013年12月號
  • 「說戲.當代崑曲三人談」講座現場,左起:王安祈、岳美緹、朱為總。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大師說戲 延續崑曲的傳奇

    歷時五年籌畫與製作,崑曲史上首度大規模的「崑曲百種.大師說戲」保存計畫,終於大功告成。收錄當代崑曲界廿九位表演藝術家口述的一百零九齣經典折子戲,將於今年秋天以影音光碟及書籍兩種形式,在兩岸三地正式發行。 參與「說戲」製作工程的執行總編輯朱為總、崑曲表演藝術家岳美緹,六月由中國來台舉辦「說戲.當代崑曲三人談」講座,由台大戲劇系特聘教授王安祈擔任引言人,與台灣崑迷分享幕後製作過程甘苦,也暢談崑曲六百年來由盛到衰,再由衰轉盛所面臨的傳承危機。

    文字|李玉玲
    第247期 / 2013年07月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傳統戲曲在台北

    因為商業繁榮,台北城早在日治時期,就發展出鼎盛的戲曲榮景,當時的大稻埕更有「戲窟」之稱。台北市文化局出版的「傳統藝術系列」叢書,分歌仔戲、布袋戲、京劇、說唱四本,是首次整理以台北市區範圍為主的戲曲史料專書,見證人文薈萃的台北,與傳統戲曲發展過程中的影響與對話。

    文字|廖俊逞
    第246期 / 2013年06月號
1234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生活本是一場冒險→→郝妮爾:「平靜能夠換得長久」

  • 戲曲

    曾永義遺作《虎符風雲》 寄無價情義於創作

  • 舞蹈

    曾為《薪傳》記譜 舞譜專家雷・庫克1月中旬辭世

  • 舞蹈

    烏克蘭聯合芭蕾舞團首度來台演出《天鵝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