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年的筹办,首届「乌镇戏剧节」在五月九日展开,至十九日落幕。主办单位在乌镇这个有著上千年历史的古镇,建构起六个剧场空间,以「国际邀演」、「青年竞演」、「古镇嘉年华」三种模式,让参与者浸润在处处是剧场的氛围中。而透过「小镇对话」的十二场戏剧大师的公开对谈,让与会的戏剧工作者深度交流、激荡,其中可能产生的「化学作用」,是否会在未来开花结果,令人期待!
五月九日,天气阴。两个小时前还用著I TAIWAN WIFI上网,处理一些棘手的公文,即使在短暂的飞行过后,身处在繁华似锦有著东方之珠的上海浦东,心思却和身边的车流一样,未能停息。匆匆上了车,心中暗忖不知还要在这平坦笔直的高速路上昏沉多久,但八十分钟后,车停了下来。「挺近的、挺快的,在这样的地点办艺术节,交通不是问题。」我自顾自地念著下了车,提著行李走近景区大厅。中国人多,本就在意料当中,在忙乱地查找、确认各项证件、办理手续之后,看来等会儿要烦恼的是如何梳理要看戏的心情。好不容易通过了闸门,进了景区,没想到来接我的不是电瓶车,而是缓缓地划入了一艘手摇橹的慢船,在一丝惊异中,我就这样晃晃悠悠地、淡淡地融进了中国诗画中的水乡天地,放眼黑瓦白墙、绿波粼粼,缓缓沉沉间,我放下了手中的iPad,拿起了相机。
从一个梦开始 打造古镇中的剧场
首届「乌镇戏剧节」,正是在这「如幻.如戏.乌镇」的氛围下,在有著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乌镇西栅,拉开了序幕。很难想像这个只经过三年时间筹办,但总投资却高达约廿亿台币的乌镇戏剧节,其实一开始只是曾在中国演出表演工作坊《暗恋桃花源》,而与戏剧结下不解之缘的男主角黄磊,当年在此拍电视剧《似水年华》时所发的一个「梦」而已。更难想像的是,直到现在,黄磊除了乌镇戏剧节,他没有参加过任何一个国外的戏剧节。可想而知,有梦的非他一人,但是黄磊的这个梦,却打动了把这个曾经濒临破败的小镇,以现在中国旅游界所推崇的「乌镇经营模式」,成功地营造成营收净利仅次于黄山的乌镇旅游公司总裁陈向宏。然后他又拨一通电话,串起了来自台湾的赖声川与丁乃竺,就这样,他们一起孵梦。
在古镇办戏剧节,从何开始?筑梦也要踏实,赖声川说要办戏剧节就得要有场地,于是在接下艺术总监之余,他笑称还当起了工头,首先在历史遗存的古建筑群中,挑选了四栋老宅,亲自规划改造成五个中小型剧场。而且请到同样来自台湾的建筑师姚仁喜,盖起了一座拥有一个一千一百卅五席大剧场与另一个多功能厅的现代化剧场——乌镇大剧院。丁乃竺则担任起戏剧节的总策画,邀请大陆导演孟京辉担任艺术顾问、美国知名戏剧学者罗伯.布鲁斯汀(Robert Brustein)担任荣誉主席。另外还邀请李安、林青霞、金士杰、周志强等八位台湾与中国戏剧界知名人士组成艺术委员会,阵容坚强,成为媒体焦点。而在艺术节期间,林青霞还亲自低调现身,让这个如梦的戏剧节再添佳话,再次成为镁光灯注目的焦点。
从国际大师到街头表演 无所不在的戏剧氛围
「在一个故事里,有人做了一个梦;在那个梦里,有人说了一个故事……」现在这几句台词,已不只是当年赖声川与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同学共同发梦、在台湾国家两厅院圆梦的剧场现代史诗《如梦之梦》开场白。如今,它也是敲开乌镇戏剧节的经典名句。在为期十一天的戏剧节中,演出分为「国际邀演」、「青年竞演」、「古镇嘉年华」三种模式进行。
国际邀演的六出作品,当然是献给观众最主要的戏剧飨宴,除了表演工作坊的作品之外,还有多次获奖的美国亚裔剧作家黄哲伦带来《铁轨之舞》About The Dance and The Railroad、孟京辉的《空中花园谋杀案》、美国阿宾顿剧场(Abingdon Theatre Company)《最后的遗嘱》The Last Will、欧丁剧场导演尤金诺.芭芭的《鲸鱼骨骸内》Inside The Skeleton of The Whale与田沁鑫导演、黄磊担任男主角的《四世同堂》。而戏剧节以《如梦之梦》这部挑战舞台形式、打破演员与观众关系、剧情庞杂触及古今中外的巨著作为首演剧目,可谓一种宣示:乌镇要办的戏剧节,要和中国其他的景区不同,绝非只是娱乐来玩的客人,做点顺道来看看热闹的旅游景观剧。简单的想,愿意花七个半小时坐在剧场里的游客,毕竟少之又少,这个道理谁都明了。而且在邀演的剧目中,尚有一出原来只能有五十位观众入场,后来因为一票难求,经过主办单位多次协调才同意开放二楼,增加了四十八张站票名额的《鲸鱼骨骸内》,而且近五千元台币的票价,也不是一般游客愿意买单的价位。由此似乎可见,主办单位企图借由戏剧节要把乌镇打造成与爱丁堡、亚维侬齐名的决心。
「青年竞演」则是乌镇戏剧节的另一项用心。以本年度戏剧节主题「映」,采命题作文的方式:舞台上只能有最简单的一桌二椅,加上脸盆、手电筒与收音机三样道具作为创作素材,先向各地年轻的戏剧创作者公开征选剧目;经评选后入围的团队,可以得到食宿及交通费,於戏剧节期间免费公开展演,并由其中再选出优秀的作品提供奖项,营造一个让年轻创者可以「被看到、被发现」的平台。经过两个半个月的报名期,总计有八十七部作品投件,十二部作品入围,在艺术节中则共有廿五场青年竞演的呈现。最后则是由「巴巴妈妈」剧组与《错误的话》编导陈丹路,分别夺得青年竞演最佳戏剧作品奖及最佳个人表现奖。
至于「古镇嘉年华」的街头演出,那可就是最能炒热气氛、最符合景区特性的部分了。游客们在古镇中不经意地与戏剧相遇,一百廿个表演团体、五百八十场的街头表演,无论是在牌坊前、小舟里、石桥上,就连坐在古色古香的茶馆二楼,都有可能被窗棂外踩著高跷的小丑,探进头来把您逗得咯咯笑,可谓是处处有惊奇,也因此在无形间,拉进了人与表演艺术的距离。
「小镇对话」系列对谈 让艺术家深度交流
除了演出之外,戏剧节还以「小镇对话」为名,策划了十二场戏剧大师的公开对谈与欧丁剧场的表演工作坊。这密集的活动不但是来看戏的观众、附近城市学子的福音,更是让各地来参加青年竞演的戏剧工作者,提供了绝佳的免费进修的机会。赖声川表示:「参加小镇上的戏剧节本就和去看大城市的艺术节、或看一场戏不同。相对封闭的交通、环境,让观众不会一看完戏就匆匆离开,赶著坐地铁回家。我们让这些戏、这些艺术家们在乌镇相聚、对谈、彼此观摩。这本身就有一个无形的『化学作用』,这力量可以影响到整个戏剧文化。」
的确,在「小镇对话」里我们听到了罗伯特.布鲁斯汀与黄哲伦探讨今日美国剧场的制作与创作环境;导演尤金诺.芭芭、田沁鑫与演员朱莉亚.瓦蕾、黄磊谈演员与导演的配合;听大师们对于莎士比亚的论述;参与台湾两厅院艺术总监平珩与乌镇戏剧节的擘画者丁乃竺,畅谈策展理念等精采难逢的议题。但是您也可以在剧院旁的咖啡馆里,看到来自台湾的卅三位剧场幕后菁英,细心地为当地工作人员解说为什么看戏不能拍照、开演前的准备、散戏后大幕要怎么收折等关于剧场的细节、诀窍,这同时细雨突起,你可能又被微风中传来阵阵的昆曲吸引……
首届乌镇戏剧节,其实它本身就像是一台大戏。至于到底能不能像赖声川所说用「无形的化学作用」去影响整个戏剧文化?我想,现在问这个还太早。最重要的,是要让它像古镇一样,长远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