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纳的雕塑《美人鱼》。(台北当代艺术馆 提供)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后人类」时代 你想要什么?

一九八八年,史蒂夫妮可思(Steve Nichols)发表《后人类宣言》Post-human Manifesto一书,尽管学术界和艺术界对于「后人类」的定义不一,但是这个词汇已普遍运用在形容当代社会分歧、复杂的生命经验与身分认同。陈明惠策展的「后人类欲望」汇集英、澳、德、日、韩、芬兰、挪威与台湾等廿五组艺术家的六十件作品,分别从复制人、跨性人、改造人等三个面向,诠释「后人类」这项文化课题。

一九八八年,史蒂夫妮可思(Steve Nichols)发表《后人类宣言》Post-human Manifesto一书,尽管学术界和艺术界对于「后人类」的定义不一,但是这个词汇已普遍运用在形容当代社会分歧、复杂的生命经验与身分认同。陈明惠策展的「后人类欲望」汇集英、澳、德、日、韩、芬兰、挪威与台湾等廿五组艺术家的六十件作品,分别从复制人、跨性人、改造人等三个面向,诠释「后人类」这项文化课题。

后人类欲望

2013/11/23~2014/1/12 台北当代艺术馆

陈明惠的策展理念,源自一九九○年代初期女性主义哲学家唐纳.海若威 (Donna Haraway)有鉴于科技与人工智慧的发展,进一步将一九六○年代提出的「赛伯格」(cyborg)概念,延伸至融合有机体和机械物之生命体的想像和论述,反映人类试图从中找寻出打破自然与文化界限的新方法。事实上,这样的议题早已见于当代艺术、电影、剧场、动画等创作领域,透露出当代人身处在多重、异质且自我矛盾所交织成的不同系统之中。

透过「变形」的自我探索

「后人类欲望」展览主要探讨后人类时代的身体概念与性别意识、欲望指涉与实践模式,以及生命繁衍与死亡超越。打破二元论的性别认同,回应当代社会多元的性别概念,来自马尔他岛的瑞蒂.泰克塞森(Ritty Tacsum),透过影像作品《壳》流露成长过程中,自身对性别认同的迷惘与好奇,透过一系列结合身体不同部位的怪诞影像,探索自己的身体地图。

费尔.塞耶(Phil Sayers)长期以变装方式呈现自身的性别冲突,近来更关注逐渐老化的男性身体,在近乎全裸的《自画像:影中赤裸》、和变装表现的《自画像第290号》中,挑战传统性别意识,而《凝视交流》则以老迈的女性身体、带著骄傲回视观众,歌颂女性不屈服于男性主导的审美观点,也回应外界对老化、缺陷与性别的刻板印象。

基因科学的发达为繁衍、复制与变种等议题带向新阶段,艺术家挪用圣经中造物之神为文本,创造异世界的想像,以矽胶制作逼真异生物著称的澳洲艺术家派翠西亚佩斯尼尼(Patricia Piccinini),作品《迎接宾客》中一位小女孩张开双臂迎接一只跃起的异生物,象征美丽的孔雀停驻一旁,灵感来自歌德的名言:「美丽到处皆是,是一个宾客。」反映自然界中美丽与怪诞并存的张力和紧张感。

李小镜的「十二生肖」系列,取中国十二生肖和人像结合变形的人兽肖像,作为人兽之间物种和性格隐喻。刘世芬的穆勒氏花园—羊走迷》则将自己身体的拟真雕塑、盐雕山羊头骨与雌雄同体动植物等元素,置放在镜像空间里,人身拟真雕塑仿罗丹《沉思者》的姿势并在尾椎加上一条类人猿尾巴,简单幽默的手法传递人类是创造论或演化论产物的思辩,而盐雕山羊头骨来自圣经中将堕落的人类比喻成迷途羔羊,盐具有「不朽坏」的特性,在此也有将短暂生物现实「翻塑」成永恒生命状态的另一层象征意义。

碧玉的〈随心所欲〉MV,以动画表现碧玉、自然界、黏土人和神话动物,碧玉穿著古老蒙古部落的服装,出现在一群牦牛人群与河岸之中,在河中急行,前往一条找寻的旅程。

「人形」的多元想像

人形机械或所谓的「赛柏格」,试图打破人类的自然之躯与机械「第二自然」的分野,虽然在「机械人三原则」之下,对于人形机械的规范有其局限,但对艺术家来说,人机合体仍有不同程度的想像,无论是日本艺术家真壁廉以斧头、金属等元素构造出的人像雕塑,对性别、或哈姆雷特等戏剧角色加以诠释,又伊莉莎白.金(Elizabeth King)与导演瑞秋.克利-布雷尔(Richard Kizu-Blair)合作的卅五厘米无声逐格动画《发生什么事》中,主角「瞳孔」(Pupil)人偶不停挥动著看起来似乎有意义的手势与动作,神情仿佛初获灵魂般探索自己的肢体,双眼活灵活现地不停四处张望,像是对人类的世界充满了新奇感。

「瞳孔」是一尊木制人偶雕塑,大小约莫真人的一半,透过逐格动画的特性,保留偶的写实性,同时企图透过人偶结合动力装置,模仿真人细致的动作与行为,彷如当代版皮诺丘。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