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纽约去玩,你肯定不会错过百老汇音乐剧,诸如《狮子王》、《歌剧魅影》、《美女与野兽》等。然而,你知道东京也能看到同样规模的音乐剧吗?除了语言改成日语之外,其他包括音乐、灯光、舞台、服装,几乎一模一样,以日本人的「龟毛」要求,有些技术甚至超越纽约!「四季剧团」目前在日本有八个专用剧场,每年超过三千场的演出,一天估计大约有八场,如果加上巡回公演等,多的时候全日本有十二个地方同时上演。在东京有「春」、「秋」、「夏」、「海」、「自由」五个剧场,其他还有北海道四季剧场、新名古屋音乐剧剧场及大阪四季剧场。
一九五三年,由庆应义塾大学浅利庆太、日下武史与东京大学米村晰等法文系学生组成的学生剧团,最初并非以音乐剧为方向,而是以普通话剧为主。他们当时满怀热情,倾心于法国名剧作家季洛社(Jean Giraudoux)与阿努义(Jean Marie Lucien Pierre Anouilh)的戏剧,希望给予在二次大战结束后感到筋疲力尽的人们心中些许心灵疗愈。因为热爱英国诗人艾略特的诗作,曾经一度想以他的长诗《荒地》为名,将剧团命名为「荒地剧团」,后来接受恩师加藤道夫的好友——文学座著名演员芥川吕比志的建议,放弃这个过于文学气息的团名,改为「四季剧团」。「四季」在法文中有蔬果店的意思,芥川先生鼓励他们在每个季节都能出产新鲜的东西,每年给观众四部清新的作品。
四季剧团成立十年后才开始慢慢告别举步维艰的经营困境,迎来一线转机。一九六四年,在日生剧场兼职经理的浅利庆太,邀请百老汇的《西城故事》到日本演出,这是日本第一次上演百老汇音乐剧,这部遵守剧场「三一律」,集歌、舞、表演为一体的作品,给浅利庆太很大的启发,他开始有了制作音乐剧的念头。一九七二年,前宝冢「香颂女王」越路吹雪担纲主演,四季剧团组织上演了百老汇音乐剧日文版《喝采》;隔年制作日文版音乐剧《耶稣基督超级巨星》,一九七四年制作了日文版音乐剧《西城故事》,此时四季剧团越过漫长艰辛的准备期,随著之后《艾薇塔》等音乐剧的相继上演,正式开始了音乐剧演出的里程碑。
与《猫》邂逅 扭转剧团经营窘境
虽然剧团的经济状况稍有好转,但是扭转经营窘境的转机,要等到一九八二年浅利庆太在伦敦遇到音乐剧《猫》才真正开始,演出型态也因此改变。《猫》算是浅利人生中的一项重要赌注,四季剧团为此投入了超过八亿日圆的资金,在日本最繁华的新宿兴建「猫剧场」,并且争取实现日本戏剧界前所未有的长期公演。「猫剧场」在一九八三年九月十五日,承受各界怀疑与瞩目的压力下如期动工,这个帐篷式剧场是当时四季剧团年轻的技术长所提出的建议,因为当时的资金实在无法兴建一座大剧场,而《猫》剧的舞台背景,刚好是设定在大都会的垃圾场里,即便有环境噪音进入剧场也不至于会影响到剧情,这个帐篷式剧场正大大地减少了剧场兴建的预算。
同年的十月二十日,「猫剧场」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下完工,在东大工程部几位教授的协助下,舞台上的音响、灯光、装置,以及观众席、大厅等硬体设备都进了电脑系统,日本当时最先进的剧场技术全集结在这里。同年十一月十一日,日文版音乐剧《猫》正式上演,直到隔年的十一月十日一年间,共上演四百七十四场,观看演出人数达四十八万一千六百七十二人次,创下日本演剧史上的奇迹。但因为日本建筑法规的限制,这个帐篷式剧场在开演一年后结束。随后《猫》相继在大阪、东京、名古屋、福冈、札幌、静冈、广岛、仙台等地上演,超过四分之一世纪将近卅年岁月,演出超过八千一百七十多场,统计观看人次有八百一十六万人以上( 直至二○一二年四月三十日的统计),二○一三年十一月十一日《猫》剧迎来日本上演卅周年纪念。《猫》除了给四季剧团带来新契机,也带动了剧场周边的经济,让日本人对于四季愈来愈有好感,甚至有一种剧场界「高级名牌」的印象。
租用剧场迈入兴建专用剧场
四季剧团从一九五三年成立后,除了一九八三年租用西新宿的空地,临时搭建的帐篷剧场「猫剧场」以及与日生剧场合作的「日生名作剧场」之外,一直是以租用剧场演出的方式,一直到一九九三年才开始在北海道设立了第一座专用剧场——「JR剧场」。虽然因为札幌车站的再次开发让「JR剧场」于一九九九年被迫关闭,但是从它开始使用后短短的十几年间,带动了四季剧团改建了将近廿座的专用剧场。如一九九五年设立大阪「MBS剧场」、一九九六年开设「福冈城市剧场」、一九九七年设立「名古屋音乐剧剧场」、二○○二年在京都车站里设立了「京都剧场」。虽说是专用剧场,但都还是在旧有剧场的基础上改造完成,一九九八年「春」、「秋」两大剧场的开幕,使得四季剧团开始走向兴建专用剧场的新历史。
「春」、「秋」两个剧场连为一体,是剧团成立四十五周年之际兴建的专用剧场,一九九八年开幕后,「春」长期演出音乐剧《狮子王》。根据电影改编的《狮子王》音乐剧于一九九七年七月首演,十月开始美国百老汇公演后,大获好评,当年获得十一项东尼奖提名,其中得到包括最佳音乐和最佳导演在内的六项奖项,一九九八年即被四季剧团引进搬上舞台。
笔者于二○一三年七月十五日到访剧场当天,四季「春」剧场《狮子王》的公演次数来到五千零四十六回,至二○一三年三月廿四日统计全国公演的次数也曾达到八千四百五十回。「秋」剧场则以上演四季剧团的原创作品为主,开幕时首演作品是音乐剧《李香兰》,之后分别上演过《穿墙的男人》、《梦中醒来的梦》、《犹大与不思议的伙伴们》,最著名的还是要属「昭和的历史三部曲」——《李香兰》、《异国之秋》、《南十字星》。「秋」剧场的观众席有九百零七个座位,比起「春」剧场的一千两百五十五个座位要少一些,但是结构上几乎相同。
这两个剧场当初设计完全是为了服务观众,所有结构功能都以观众的角度为出发点,外观上并不追求豪华新颖的造型,甚至坐电车经过时还可以俯瞰这个像是整齐大仓库的剧场。剧场设计之初,为了配合各种不同剧目的技术需求,舞台基本上是一个空架子,既没有音响灯光设备,舞台平面也只是五分板,可以自由地切割挖洞,吊杆以十五公分间隔共九十根的手动系统,非常精简,葡萄棚高约廿三公尺,可以容纳大型的升降布景。虽然每个剧目在初装台时灯光音响的回路都要重新安装,但相反的,它却不受限制更自由,有更多可能性发展的空间。
贴近观众之心的剧场设计
四季专用剧场有两大特色,其一就是观众席与舞台的距离非常靠近,这是剧团在设计剧场时始终坚持的理念,将二楼的观众席尽量向舞台延伸。从二楼第一排座位到舞台的距离来比较,一九六四年日生剧场的设计是十八点五公尺,四季有了专用剧场之后不断地挑战,从「福冈城市剧场」的十五点六公尺,到「名古屋剧场」的十四点七公尺,「秋」剧场与「海」剧场已经精简到十一点七公尺。所以,二楼的观众要比坐在一楼后排的观众,更清楚地看到舞台上的演出。这样的近距离让观众与舞台上的演员有处在同一个戏剧空间的浓厚氛围里,专心进入剧情当中。三楼的座位都贴心地放置了增高的坐垫,让观众可以更舒服清楚地看戏,最后面也增设了「立见席」(站票),客满时也能以便宜的价格一睹剧场魅力。
其二就是台口窄且高,日本的剧场因为沿袭歌舞伎等传统舞台形式,台口多是宽大的,如此一来,可以容纳更多观众卖出更多的门票;但是,两侧观众观看的角度不佳,舞台的呈现也容易向两侧分散而失去焦点。四季剧场打破传统参考欧美舞台的形式,将台口设计成窄且高(宽十二点五公尺,高九点五公尺),虽然座位数减少,却提高每个观众的观看品质。
(编按)本文摘录自国立中正文化中心出版之《到全球戏剧院去旅行Ⅱ》一书,2013年12月出版。该书介绍四洲九国的十六个戏剧殿堂,从历史到建筑特色,并旁及周遭推荐景点及旅游资讯,让喜爱表演艺术的读者,也能透过书页,纸上巡游这些极具特色的剧院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