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佳静(金革唱片 提供)
艺号人物 People 旅美钢琴家

林佳静 哪里可以对话 哪里就是她的舞台

资赋优异的林佳静从小学四年级就出国念音乐学钢琴,认真努力的态度让她拥有优异的技巧与内涵,欧美顶级古典音乐品牌竞相邀请她录音。面对不同的场地、不同的键盘,即使艰难,依旧奏出漂亮的乐章。虽然不知道接下来她会旅行到那个地方,但只要哪里可以和观众对话,哪里就会是她的舞台。

资赋优异的林佳静从小学四年级就出国念音乐学钢琴,认真努力的态度让她拥有优异的技巧与内涵,欧美顶级古典音乐品牌竞相邀请她录音。面对不同的场地、不同的键盘,即使艰难,依旧奏出漂亮的乐章。虽然不知道接下来她会旅行到那个地方,但只要哪里可以和观众对话,哪里就会是她的舞台。

赋格与火鸟─林佳静钢琴独奏会

5/10  1930 台北国家音乐厅

INFO  02-82269909

监视器的画面下,伴著悠扬的钢琴曲;上演前的舞台、大厅、观众席……在银幕的切换下显得黑白又扭曲。在调音师将琴板卸下、准备调音时,一个低沉感性的声音缓缓道来:「不像其他演奏者,我们钢琴家,不能与自己的乐器一起旅行、不能帮它买张机票让它坐在旁边,更不能随时在旅馆练习。每场音乐会,我们得适应每个音乐厅的钢琴,而且常常没有太多的选择可以挑……只能期望那台钢琴最好是世界级的,因为整个晚上就靠它了,而我此刻的人生也靠这台钢琴……」

纪录片Cooking for Jenny讲的是一个首演曲目的创作和演出过程,镜头追踪的主角,就是台湾旅美钢琴家——林佳静(Jenny Lin)。片子的旁白是她自己所说的,字字句句,正是她作为钢琴家的心声。不管乐曲多么深植于自己血液中,演出的乐器好不好,凭的只有一股运气。于是,旅行演奏最紧张的一点,不是时差、不是服装、不是曲目、不是食物,而是即将面对的那一台陌生的钢琴。为了演出顺利,他们只能早早主动前往音乐厅,跟初次认识的钢琴,重新开始培养感情。

这让人联想到另一出以调音师为主的纪录片《我为琴狂》Pianomania。合作的钢琴家们对钢琴的挑剔,尤其是艾马尔(Pierre-Laurent Aimard)那般容不下一点瑕疵的要求。只不过,一个是跟调音师你来我往地调整;一个是练就一番功力,让每台钢琴唱出好听的声音。两者没有谁是谁非,只有「好、还要更好」。

从比赛得到鼓舞

林佳静,一个连「女王」阿格丽希都赞赏为「非常有天赋」与「杰出」的钢琴家。一向严苛的《纽约时报》屡屡给予她最高评价,不但将她的专辑选入年度十大专辑,更赞扬林佳静是位拥有「令人瞩目的技巧掌控能力」的杰出钢琴家;而《留声机》杂志也认为她「是一名理想的音乐诠释者,以细致的动态与结构对比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表现强力。」从卡内基演奏厅、甘迺迪中心、纽约米勒剧院、纽约现代美术馆与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纽约摩根图书馆等地到欧美各知名音乐节,她征服了世界级音乐厅;从hänssler Classic到Steinway & Sons等,她让欧美顶级古典音乐品牌竞相邀请录音。无论是现场或专辑,她以古典、即兴、现代、实验等多样化的形式,勇敢将钢琴演奏拓展到各种可能的极致。

她从小就是个资赋优异的孩子,曾获得台湾区钢琴比赛儿童组第一名,并与台北市立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国小四年级时,就和弟弟跟著妈妈一起到维也纳念书,展开了她旅行生涯的第一站。以为走音乐这条路,就是这么决定了,谁知道,她从未真正这么想,而是一路学琴、一路成长,从维也纳搬到美国,再从美国独自前往瑞士。她说:「那么小出国,是因为有好学校、好老师要收我,只觉得那是个好机会而已。这条路非常困难,大部分的小孩没有办法做这些决定,尤其又是一个女孩子。」直到美国念大学时,许多同侪都去上商学院、法学院了,她才开始思考著未来。

事实上在这之前,父母完全没有给她任何建议,尤其是爸爸,舍不得她四处旅行、表演,更希望她不要做这个选择。但就在廿岁大学毕业后,因缘际会参加了在义大利举行的布梭尼国际钢琴大赛,才让她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忆起当时,她笑著说:「我知道我并没有准备好,可是居然还进到了决赛,这让我觉得很开心。那时心情是,每次比赛都好累、压力很大,但既然结果是那么好,我是不是应该坚持?在那一刹那,我突然了解了自己、认识了自己,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事情。」

大学毕业前,她的感觉是「昏昏的」,念书也是、练琴也是。但在那时候,她恍然觉得,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从哑巴到什么都能讲

也难怪有这种感受,十岁的孩子刚到维也纳,一句德文也不会讲。第一年,同级的女孩一直怀疑她为什么都不讲话?是不是因为她是个哑巴?回想当年,学校没有什么竞争的压力,因为她是最小的一个,但唯一的印象是——冬天很冷、很漫长。钢琴老师持续地跟妈妈商量,让她不要花时间上学,而是在家每天练琴、上课,将所有精神投注在钢琴上,如此一来就可以在十四岁时出道、比赛、成名。幸好妈妈坚持她要和其他小孩一起成长,不让她拿这一辈子作赌注。

于是,四年后到美国,语言又再度让她沉寂。所幸这个障碍没有绊住她太久,别人学的她不仅没少过,念大学时,她还双修了德国文学学位。大学资源丰富,可以碰到很多不一样的人、学习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但为什么选这门学科?林佳静调皮地说:「我知道自己数学不是很好,但对德国文学却很有兴趣。」然而又要练琴、又要兼顾附加的课业很辛苦吧?她却出人意表地回答:「不会!非常非常舒服、也很好玩!」因为有很多课程提供选择,可以读很多艺术史、在图书馆里看黑白电影,整个学院文学的氛围浓厚,让她相当享受。上课对她来说是种休息,她反而不用闷在音乐学院中练琴、可以与人接触、开拓更广的想法和视野。

说也奇怪,虽然弹钢琴,自己跟自己相处比较多,但她却一点也不封闭。或许是丰富的成长环境吧,她自信地说:「我的个性很特别,每到一个新的环境,我都可以很快地去适应。」这对一个演奏家来说相当重要,因为演出不只是舞台上的事,下了台后的人脉经营、艺术家们的相互刺激,都是事业的一部分。很多音乐家只躲在音乐的保护伞中,除了音乐外几乎没有其他话题,但喜欢朋友在身边的她,可以跟大家打成一片、可以勇敢接受作曲家朋友们谱写出来的挑战。从瑞士进修回到美国,林佳静的演奏已经备受瞩目。那个曾经被怀疑不会讲话的女孩,早已变成一个什么都能聊的钢琴家。

在熟悉的乐曲中加入新想法

聊著作曲家朋友,她欣赏那些可以写古典音乐、电影配乐、广告配乐……无法被归类、却又得心应手的作曲家。然而回过头来,林佳静不也是如此?听到这么说,她有些意外、却又认同地笑了。是的,即使大多数的音乐会都是古典曲目,她却不断地突破自己,每年推出新的录音、新的点子抛出给观众。不仅弹古典、也即兴、也尝试现代实验作品、负责专辑制作、并且拍摄音乐短片,而且各方面都可以掌握得很好。她认为:「现代的艺术家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只弹一些固定的曲目而已。活在现代的艺术家不可能完全不了解现代,如果永远都是旧的,那音乐就是死的。所以演奏现代的乐曲,也是我们现代人的责任。」

但要怎么样让观众了解、接受?她自有一套方法:「我在曲目中把一些新的想法放在大家耳熟能详的乐曲中间,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和注意。要是一首新的曲子可以勾起观众好奇,想要进一步去了解、思考,那就是成功。就像我们看到一张照片,你觉得他有在说什么?让你想要再多看一眼,或者幻想一个故事的话,那就是一个艺术达到它的效果了。」就像她在二○○一年的《中国风》则是在西方音乐中筛选具有东方风味的乐曲,并一口气获得了金曲奖的「最佳演奏人奖」及「最佳古典演奏专辑」两项大奖;还有二○○八年录制的《失眠》,以梦和睡眠为主题收录约翰.凯吉《梦》、雷蒙.史考特《梦游》等作品。

除此之外,二○一一年出版的 Silent music: Jenny Lin plays Mompou 还以专辑的音乐拍了一部十五分钟的电影,在没有对白的场景中,讲述了一个没有结局的爱情。第一幕就是她的近拍,接下来的玫瑰、战争、墓地等元素,将故事妆点得浪漫又哀伤。而今年,除了与史坦威名琴合作灌录的《斯特拉温斯基钢琴独奏作品》外,由德国古典品牌hänssler发行,以夜曲故事为主轴演奏萧邦、德布西、舒曼等作品的《夜之华》,才刚在四月上架。聆听她的录音,就能感受到她将新曲巧妙包装在其中,跟听众分享的用心。

教导幼儿弹琴最开心

相对于悲哀的电影,网路上另一段影片则是可爱得令人融化。那是她任教的机构为宣传所拍的,片中的小女孩雀跃地边弹边唱,而旁边的钢琴老师就是林佳静。这个称为“92nd Street Y”的艺术机构有美术、陶艺、摄影、舞蹈、电影、文学、美食……课程琳瑯满目、应有尽有。应总监的邀请,她到音乐的部门教琴已有一段时间了。谈到这,她的心情也轻松了起来:「因为时间有限,在不影响演奏行程下,我尽量维持每两个礼拜去一次。一开始我最小的学生只有四岁,现在已经十二岁了。」

很讶异一位国际级演奏家愿意教一个初学的幼儿,那要花多少耐心和体力!既然要教学,不是应该排master class给她才对?想不到她却反驳说:「刚开始当然难,但教小孩不辛苦,教master class才困难!因为大人已经有他们想要做的事情,要改变很不容易,而且弹出来的形状都已经定了。」要用什么方法来解释,让他知道那是错的,实在很不容易。「况且,」她笑了一笑,「他们的老师都在台下看。」

所以她非常喜欢和孩子们相处的时光,有时旅行很累、演奏有压力时,看到这些聪明的孩子,不好的情绪一下就不见了。他们在一起不一定就是学琴,有时也包括音乐欣赏,甚至他们的成长。谁说钢琴课就一定只有弹钢琴的,有时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没有让父母知道,还反而跑来告诉她。而不止幼儿,四月底她也将在美国首演一位十五岁男孩的作品,利用自己的力量,将这年轻、优秀的作曲家推介给大家。

为了让上班族可以利用午休时参与一场小音乐会,她接受美国Public Radio广播电台邀请,在华盛顿演奏萧斯塔可维奇的《前奏曲与赋格》,用的是电钢琴。在纽约也是,选在食堂中演奏盖希文的Embraceable You,搬过去的却是直立式钢琴。而返台的演出,她更将把写给整个管弦乐团、数十人演奏的《火鸟》,用十根手指头在一架钢琴上弹……

我忽然想起纪录片里,上场前的她为了保持温暖,在后台走来又走去……

从这一站到那一站;从一个音乐厅到另一个音乐厅。面对不同的场地、不同的键盘,即使艰难,依旧奏出漂亮的乐章。我们不知道接下来,她会旅行到那个地方,但我相信,只要哪里可以和观众对话,哪里就会是她的舞台。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人物小档案

  • 生于台湾,在奥地利成长,在维也纳音乐大学师从佛罗瑞斯(Noel Flores),在朱利安.马丁(Julian Martin)指导下,得到巴尔的摩琵琶第音乐院艺术家文凭。她也拥有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德国文学学士学位。
  • 当今最受肯定的年轻钢琴家之一,以她大胆的曲目选择及富有魅力的台风深获好评,并以钢琴独奏家、室内乐演奏家及协奏曲独奏者身分获得世界各地的肯定。
  • 演出曲目广泛,技巧引人注目,许多唱片公司抢著跟她合作录音。许多作曲家都为她量身创作乐曲。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