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洁拉.休伊特展开一年的世界巡回演奏,借由演奏告诉世人,巴赫的无限美究竟为何。(Richard Termine 摄 国立中正文化中心 提供)
艺号人物 People 加拿大钢琴家

安洁拉.休伊特 跨时空的巴赫知音人

来自加拿大的钢琴家安洁拉.休伊特,以十四个月的时间,在廿五个国家演出《巴赫平均律全集》,让更多人认识巴赫的音乐与生命,也因此赢得「巴赫钢琴女王」荣衔。自小生长在音乐世家,休伊特从小浸润在「巴洛克」的氛围中,也与巴赫的音乐结下不解之缘,甚至自认“Born to Play Bach”(非巴赫不可)。

来自加拿大的钢琴家安洁拉.休伊特,以十四个月的时间,在廿五个国家演出《巴赫平均律全集》,让更多人认识巴赫的音乐与生命,也因此赢得「巴赫钢琴女王」荣衔。自小生长在音乐世家,休伊特从小浸润在「巴洛克」的氛围中,也与巴赫的音乐结下不解之缘,甚至自认“Born to Play Bach”(非巴赫不可)。

2014TIFA—安洁拉.休伊特钢琴独奏会

2014/3/1  19:30 台北 国家音乐厅

INFO  02-33939888

二○○七年严酷的八月天,「巴赫钢琴女王」安洁拉.休伊特(Angela Hewitt) 展开了长达十四个月的钢琴马拉松巡演。她分别在世界廿五个国家演出「钢琴旧约圣经」──《巴赫平均律全集》,从加拿大到南非,首尔到伦敦,日内瓦湖畔之西隆古堡(Chateau de Chillon)到澳门演奏厅等, 巴赫的生命音符借由这项计划, 打动世界各地无数的心灵。经过此次巡回,安洁拉.休伊特无疑地成为本世纪的巴赫代言人之一。

为什么是巴赫?

来自加拿大、出生在音乐世家的安洁拉,三岁时启蒙学钢琴,四岁就公开演出,一年后赢得第一项奖学金,一九八五年在多伦多国际巴赫钢琴大赛中获胜,二○○○年她获颁加拿大勋章的官佐勋章,二○○六年则在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生日时获颁大英帝国勋章。

自廿岁起分别在义大利、德国莱比锡与美国华盛顿拿到国际巴赫比赛奖牌后,她就与这位巴洛克之父的音乐密不可分。廿七岁那年,获得多伦多国际巴赫大赛金牌后,一时之间声名大噪,演出邀约也从各大管弦乐团如雪飞来,包含克里夫兰管弦、多伦多交响、费城管弦、BBC苏格兰交响、 芬兰广播交响、伦敦爱乐、BBC威尔斯国家管弦、布鲁塞尔爱乐、奥斯陆爱乐及奥菲斯室内乐团的卡内基音乐厅系列等。

看似平步青云的音乐事业,背后却是累积几十年功夫的自我锻练。一路以来, 安洁拉.休伊特不随市场主流,钻研炫技派的浪漫作曲家,反而将所有热爱投入巴赫的极简世界里。种种一切,要从她的儿时说起。

长于「巴洛克」之家  所以「非巴赫不可」

安洁拉出生在一个非常「巴洛克」的家庭,她的父亲是镇上教会的管风琴师,而母亲则是父亲早期的学生,也是安洁拉的第一个钢琴老师。自三岁起, 安洁拉便在周日礼拜堂听见爸爸演奏巴赫的音乐,回到家中,也会牙牙哼唱自己弹奏的巴赫小品。 对于巴赫作品中的丰富乐句设计与重复却富于变化的节奏风格,安洁拉非常著迷,在她小小心中,生命就是非巴赫不可。这种“Born to Play Bach”(非巴赫不可) 的人生态度,也在安洁拉事业成熟期——二○○七到二○○八年的演奏计划“Born to Play Bach”中,把她对于音乐之父作品的敬爱与知识表露无遗。

成长过程中,安洁拉特别感谢儿时学习了小提琴、直笛、芭蕾与合唱。使用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首作品,让她了解到巴赫的音乐能超越一切,其哲理是全能(universal)的。芭蕾舞是每个小女孩的梦想,小小安洁拉也不例外,在练舞的同时,她的节奏本能不但自然强烈,在诠释巴赫那总体如诗韵般、却节拍精准分明的作品时,更是驾轻就熟。合唱则是在父亲唱诗班中规律且潜移默化的团练中,亲身体验巴赫作品的交织与对位、和弦与旋律的纵横美感、与演奏乐句的之「气」。借由上述四项,安洁拉了解音乐线条、节奏与自然呼吸的融会贯通性。

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么多项乐器中,安洁拉的人生「音乐伴侣」竟然以上皆非,许多人甚至认为她未来主攻的会是巴洛克最辉煌实用的乐器——大键琴,但是,安洁拉选择了钢琴。她坦言自己从未被大键琴的音色吸引,即便钢琴没有大键琴上特有的技术功能,她也能从自创指法中弥补。她相信,钢琴丰富的音色音量,能更确实表现巴赫热情却内收,朴实又精致的音乐。

挑战《巴赫平均律全集》  奠定事业里程碑

巴赫的音乐是矛盾却融合、理性更感性、深度又精湛的。其意境之纯真与雄伟,如《郭德堡变奏曲》以「无限」与「极简」 的概念,将一个微型的动机发展成一浩瀚广大的宇宙,令其他西方作曲家浑然失色。没有人像巴赫在音乐中能注入深厚却亲近人民的哲理。论音乐,巴赫将架构、形式与语法登峰造极,奠定不容侵犯的西方理论基础。我认为他的音乐是「人」最高表现。他高贵又谦卑、可狂烈可平静。巴赫平衡了人的智慧与情绪,哲学与宗教。最令人感动的是,在富逻辑的音符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颗真挚朴实的心。

在数百件的键盘作品中,安洁拉挑选了「钢琴旧约圣经」──《巴赫平均律全集》第一册与第二册,作为个人的事业挑战。《巴赫平均律曲全集》以十二个大调与十二个小调循环,两册加总共有四十八套前奏曲与赋格,是许多钢琴家的扎功曲目。每一套曲子为一首简短的前奏曲(Prelude),与一首赋格(Fugue)。前奏曲的主旋律动机通常并不明显(许多情况下是根本没有),因为前奏曲志在「开启」,很多时候是以类似「伴奏」状态来介绍奠定该曲的主调,例如第一册的第一号《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之前奏曲——也就是后人知晓的《巴赫圣母颂》主体,便是最佳例子。

第二册的曲目较第一册更具挑战性,尤其在赋格(一个主动机由不同声部和不同时间点多次出现,并经历发展交织、相互融合直到结尾的高结构型作品) ,其难度更胜第一册的三声部对位法。在第二册中,许多赋格多达四至五个声部,庞大复杂之程度甚至可以另写出一部奏鸣曲好好解释清楚。

宇宙中无绝对  致力打破世人刻板印象

《巴赫平均律全集》是钢琴造诣的基础门槛,许多演奏家把它当成每日练琴前的暖身曲,但对安洁拉.休伊特而言,《巴赫平均律全集》岂是「暖身」而已,这套四十八组的音乐,根本是巴赫对宇宙、对神、对人、对万物的礼赞宝典。在这四十八首音乐中,巴赫从不注解曲子的快慢节奏,也不标示乐句的处理方式(例如: 圆滑奏、断奏),因此同一首曲子因由不同人的诠释,可能飞快,或近乎沉睡的缓慢;可以用圆滑浪漫的方式演奏,也可以不假思索地跳完整曲——而这两种极端方式都是正确的,只要能辅合「巴赫的中心思想」。

但是何谓「巴赫的中心思想」?!这就开启了一场且见仁见智、永无止尽的学究辩论。巴赫想要告诉世人:没有所谓的黑白对错,万物没有不变定律或单一可能,只要用心观察,永远用著截然不同的角度来探所音乐的之深广与生命的无穷奥妙,那么这四十八首有悲伤有欢乐,有沉思有跳动,有哀悼敬拜的《巴赫平均律全集》,便能养成一个音乐家的自我探索,并展开真正的生命旅程。

为了颠覆世人对此曲的学究刻板印象,安洁拉.休伊特特意展开一年的世界巡回演奏,借由演奏告诉世人,巴赫的无限美究竟为何。弹完这场马拉松,安洁拉.休伊特发现自己不仅离音乐之父更近,她与神的关系,也因为巴赫而更亲密了。

巴赫、贝多芬、李斯特  以珍爱曲目飨乐迷

在今年三月一日,安洁拉.休伊特难得来台湾国家音乐厅,带给乐迷三大键盘作曲家——巴赫、贝多芬、李斯特的巅峰巨作。 除了巴赫《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的缤纷调性与其最知名的赋格,安洁拉.休伊特还将演奏她最喜爱的贝多芬,与浪漫派巨匠李斯特的音乐。贝多芬《降A大调第31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110》由一段田园如歌似的旋律升起,在第三乐章,他以一首由简单动机走向辉煌灿烂的赋格(fugue),向巴赫致敬。此新颖的曲式结尾打破了既有的奏鸣曲式传统,将音乐引至一个超出框架,人性至上的新境界。延续贝多芬传统的李斯特,在《b小调钢琴奏鸣曲》中将音乐界线划得更模糊了:音乐之「起、承、转、合」不仅到达了前所未有的密合,也因音乐以连贯性的交响诗方式,让这些原本不该连接的四个乐章,经由重复与反转、变化的主旋律、丰富的节奏、赋格对位法等形式全部串连起来。

借由这场音乐会,我们可以听到巴赫如何「奠定」西方古典和弦理论,贝多芬「打破」传统,而李斯特则是「延伸」至音乐新境界。反过来看,若说李斯特的音乐是表达人的灿烂「躯体」,那么贝多芬则是描述人之丰富「血肉情感」,而巴赫,就是观照人的谦卑「心灵」了。届时,就让我们一同期待巴赫女王安洁拉.休伊特以真挚深刻的诠释,向巴洛克、古典派、浪漫派三位作曲大师致敬吧!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人物小档案

◎ 出生在一个音乐家庭, 3岁时启蒙学钢琴,4岁就公开演出,一年后赢得第一项奖学金。

◎1985年在多伦多国际巴赫钢琴大赛中获胜。

◎2000年她获颁加拿大勋章的官佐勋章,2006年在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生日时获颁大英帝国勋章。

◎现居伦敦,并担任翁布里亚的特拉西梅诺音乐节(Trasimeno Music Festival in Umbria)艺术总监。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