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表演艺术评论的风气渐起,然而多为即时性的短评,少见主题论述的长文。陈品秀认为网路评论因时间限制,大多仍停留在感觉式的文字,速成而不易深刻,就更需要训练驾驭文字和快速转换感受与观点的能力。因此平时需广泛大量地阅读,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了解世界动态,找到自己可以不断关注的脉络,也才更能理解作品与时代的关系。
写评者必为大量阅读者,阅读作品、文献,阅读各类文字、思想。当然,和一切阅读观演经验并行的是,他必得阅读时代。
「阅读非常重要。无论是多看表演、评论与相关书籍,要写评论,就要充实自己,知识的范围必须非常广泛。」资深舞评人陈品秀,对于评论人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毫不犹豫地便答道:「得要看得够多、有文字驾驭能力、有自己的观点、懂得从重重主观里跳出来清楚阐述。」而这些都建立在评论人的自我要求,从阅读开始、训练文字、对应文化参照、思辨论证,于沟通的基础上,一句句立论观看的角度与作品的意涵。
工作经验开启评论视野
现为云门舞集文献室主任,曾于《PAR表演艺术》杂志担任舞蹈编辑多年,尽管学舞蹈出身,陈品秀的舞评写作可说仍是一路自行摸索、累积而来。毕业于北艺大舞蹈系,原本心向编舞创作,也陆续有作品发表,但朋友看出陈品秀另还有文字评论能力,鼓励她写作投稿。抱著「写写看」的心情,融合自己对舞蹈的认识和看舞感受,陈品秀写了第一篇公开舞评,关于崔莎.布朗来台的演出舞作,刊登在《中时晚报》的艺文版面,就此展开她的舞评写作生涯。
当时在《民生报》、《中国时报》的艺文版面上,都还留有刊登剧评的空间,陈品秀从自己的所学与看舞经验切入写舞评,在报纸上发表;另一方面,她在《PAR表演艺术》杂志工读,累积经验,进而成为舞蹈编辑。杂志工作让她接触到创作者,理解他们的想法与工作环境,再加上编辑工作必须要观察现象、思考趋势,从中企画专题,培养她对舞蹈现况的嗅觉与敏锐。工作几年后,创作的欲望蠢蠢欲动,让陈品秀决定离开,找一份单纯的工作,恰巧林怀民老师邀请她到云门掌管文献室,陈品秀心想,应该就是整理归类的工作,搞不好可以继续创作。
孰料,云门文献室的工作非常庞杂,毕竟是累积许多作品与巡演经验的重量级舞团,让陈品秀一下又埋入了各式资料堆里。「有趣的是,在这里,我反而接触到更大量的评论,尤其是国际评论。在台湾,一个作品演完,也许最多五、六篇,而且大部分是台北人写的。可是像《水月》一作,可以透过各国各城的评论去了解,舞作中关于太极导引和巴赫音乐的运用,在不同国家会有什么样的触发,而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会如何看待来自台湾的这样一个作品。去理解他们看到什么,也就看到了一个作品更多的切入点。」
评论人需从普通观众做起
具备相关实务经验,阅读过各式评论,陈品秀认为评论人首先还是得要从一个「普通观众」做起。但是,回到桌前转换为评论者的身分时,必须能够去区别主客观的感受,「到底我看那段会哭,是因为自己的经验和个性,还是因为作品本身的诠释,评论者这时就要有某种程度的抽离。」
二○○三年,陈品秀曾在《PAR表演艺术》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微醺观舞,清醒写舞〉,记录《村声》舞评人伊莉莎白.欣莫来台的舞评写作课。文中便清楚整理,欣莫以「舞蹈基本纲要」(注)为基准,所厘清认定的舞评观念,除了文字应要准确、清晰与简洁之外,也提到美国舞评家丹比(Edwin Danbe)的名言:「舞评家的工作就是:带著微醺的心情去看这些表演,但在心中某处还是保持著清醒。」
微醺的普通观众、清醒的评论写作者,评论人必须同时兼具理性与感性,更需要认知到自己的责任。陈品秀特别提醒:「尽管作品不再演出,读者也可能无从看到,但是这篇评论却会就此单独存在,他不但要对当时的作品负责,也要对自己的文字和观点负责。观点可锐利,但要言之有里,而非评断对错;创作者花很多力气创作,评论人也要有相对的尊重。尤其是,自从有了google以后,写的句子都会留下来,文章随时会被拿出来鞭尸。所以评论者的自我检视能力和意识都要很强,真的要非常当心。」
看作品像在剥洋葱
相较於戏剧,舞蹈的叙事和身体语汇更为抽象,如何描述舞蹈即是很大的难题。观看过程中,陈品秀会先准备A4的回收废纸,利用可写的那一面,折成四格、写下号码,如此就能在方格中整理出编舞的架构与顺序,这是认识舞作的基础。「而且范围较小,就会写得很珍惜。在黑暗中,将笔点在可以写的地方,所以每一行起头都有一块黑黑的墨渍。」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捕捉当下的感受和关键字;有些有感觉的画面、特别的相对位置或灯光变化,陈品秀会用画的方式记录下来。这些都不为立论,而是一种灵感速写,帮助自己回溯当时的感受和舞作的关系为何。
「观后感只是个人的感受和评价。但评论人要比一般观众看得更多,必须要放在这个艺术本身的发展脉络,综合社会背景、文化架构去观看,如果没有这些部分,便只是纯粹地抒发感想。」陈品秀举例,若要评论DV8肢体剧场的Can We Talk About This,就一定要先了解英国伊斯兰的状况,才能去论析创作者如何处理这个题材。
「我觉得看一个作品像在剥洋葱,它有很多层面,而评论人的观点就是选择一刀切下的角度,从它的切面去剖析。」陈品秀认为,作品只有一个,可是评论可以有很多篇,最好是每篇观点都不同。另外,评论人也必须看到冷门、实验性的作品,「看到创作者在时代的浪头里,尝试、企图超越,他的创意或独特性突显了什么,而有必要被言说,这就是评论人要做的事。」
注重作品与时代的关系
台湾虽然写表演艺术评论的风气渐起,然而多为即时性的短评,少见主题论述的长文。陈品秀认为网路评论因时间限制,大多仍停留在感觉式的文字,速成而不易深刻,就更需要训练驾驭文字和快速转换感受与观点的能力。而且,所有的作品都和时代脱离不了关系,写作者更必须要有一个自己的资料库,平时累积,才能得心应手。「比如,纪蔚然最近写的〈艺术的温床或深渊?〉,可以看出评论的功力深厚,而这一定是他一路持续关注、整理过所有观点,才能写出这样犀利的评论。」
评论有许多写法,可以从不同的专题角度、系列或脉络切入,端看评论人自身的文化学识涵养。陈品秀特别推荐俞大纲〈从动物在中国的地位谈云门舞集的「许仙」〉一文,不但清楚点出身体语汇的历史脉络,更提供观看动物形象的文化纵深。
评论人解读一出演出,其实就和创作者做作品一样,背后有其漫长的养成与自我鞭策。陈品秀至今仍大量阅读,不只读艺术,从罗兰.巴特、苏珊.宋塔,伊索寓言、印度神话,到亚洲周刊、商业周刊、经济日报等等,都是在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了解世界动态,找到自己可以不断关注的脉络,也才更能理解作品与时代的关系。杂食的阅读,而这不过是评论者应有的基本习惯。
注:
「舞蹈基本纲要」由欣莫(Elizabeth Zimmer)以及另两位美国著名舞评戴博拉.荞依(Deborah Jowitt)和玛莎.席格尔(Marcia Siegel)三位整理出来,作为写舞评前自我审视的廿一个问题。详请参阅《表演艺术》杂志2003年1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