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起敲键盘,陈汉金更喜欢亲笔撰写乐评。(许斌 摄)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我的专业是评论人 乐评观点

陈汉金 够广博 才能有深度

由于音乐的领域太广,各种乐器吹拉弹唱、不同时代的风格,学问也很多,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够广博」。陈汉金解释:「每位音乐学者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但这作为一个评论人却是不够的,因为要面对的音乐是千变万化、各式各样都有。」

由于音乐的领域太广,各种乐器吹拉弹唱、不同时代的风格,学问也很多,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够广博」。陈汉金解释:「每位音乐学者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但这作为一个评论人却是不够的,因为要面对的音乐是千变万化、各式各样都有。」

「即使是写了那么多乐评,我仍不自称自己是乐评人。」

在与音乐学者陈汉金的访谈过程中,这句话不仅一次地从他口中道出。一方是谦虚之词,但更多的是点出了当前台湾音乐评论的困境。报章杂志中,不乏称自己为乐评人、甚至资深乐评人者,但严格检视文章,常不是沦为为节目作宣传,就是以很大的篇幅介绍,接著仅仅以蜻蜓点水作结束。真正掷地有声的,实在屈指可数,而这些少数具有评论能力的专家们,却常常因为忙于正职而无暇兼顾。

「事实上国外的评论人是专业又专职的。」陈汉金说,他们受雇于报刊杂志,主要的工作就是评论,而且有相当的稿酬。「回到历史,优秀的评论家如白辽士、德布西,他们因为作曲无法糊口,于是就去写评论。十九世纪在法国写评论报酬很高,他们甚至可以靠评论的收入养家,进而回来创作乐曲。」因此要让评论独立出来,现实的问题也不得不考虑。

然而国内评论的制度并不健全,就连陈汉金自己也一样在这其中拉扯。从法国回来之初是被动地受邀写评,之后适逢台新艺术奖开办,在担任观察员期间,则是「被迫」频繁地写。多年撰写下来,固然已累积经验与数量,却坦承自己就像开车一样,往往开得顺了之后又得停下来,下次再开又得重新启动。加上他将写评论看得很严肃,谨慎之余,写一篇评论总是要花掉很多时间。

音乐评论基础要既广且博

音乐评论有跟其他领域不同的地方,但也某些部分是一致的。基本的素养、理论都必须要了解之外,由于音乐的领域太广,各种乐器吹拉弹唱、不同时代的风格,学问也很多,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够广博」。陈汉金解释:「每位音乐学者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但这作为一个评论人却是不够的,因为要面对的音乐是千变万化、各式各样都有。」因此,并非有音乐专长的人就能够写乐评。当然,受过音乐专业训练的人,只要肯从做中学,必定可以慢慢培养起来。

「不管是什么样的行家,在写评论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陈汉金认为:「评论和这个社会的最大关连,就是教育的作用。在评论制度良好的状态下,很多人是跟著乐评在学习如何欣赏音乐的。」基于这样的责任,听一场表演之前,相关资料如曲目、特色、作曲家风格等,都必须清楚。即便是全新的作品,也要知道作曲家手法、背景、旧作……为有可能的走向作准备。虽然有人爱凭直觉,他还是倾向客观、理性的做法。因为就算遇到不喜欢的演出,还是能够讲出道理来,而不是因为主观的好恶来决定成功或失败。不过,太过抽离主观,文章则显得生硬、冷漠,所以主客观并不是绝对,而是比例上的拿捏。

评论著重「新创」与「诠释」

音乐评论跟其他领域比起来,较难以一个概念作为讨论,因为除了歌剧之外,音乐会形式通常是一首一首的乐曲演出。因此常见的不是沦为流水帐,就是字数很多,却找不到重点。对此,陈汉金提出两个方向:「一种是『新创』,也就是乐曲的发表;另一种则是『诠释』。要评论一首新创的乐曲是最难的,因为演出时既要听得出作品有什么独特性,也得要听得出演奏家们的诠释。但如果是经典曲目的演出,就只要针对他们的诠释做评论,相较之下就会比较单纯。」

如此说来,「比较」就是很有趣的一个方式,事先熟悉不同版本后再听节目如何表现,就很容易清楚掌握。依此撰写,陈汉金就文章的结构作分配:「开头一定要提纲挈领,用很少的篇幅描绘整个演出内容,接著就是乐曲本身及演奏者的台风、技巧等等观察。」

那么,听音乐会时做不做笔记?他腼腆笑说:「以前笔记做得比较多,但现在几乎就没有了。即使有需要,就在节目单相关的地方划一下线、作个记号。经验愈来愈足够后,就会抓重点,先把特色在脑筋里面酝酿。」不过每个人状况不一样,不做笔记,是因为他原本就拥有很好的记忆力,并不代表鼓励别人学习。而也许因为不熟悉电脑操作的缘故,使得他不得不用心记忆,但比起敲键盘,他更享受那种亲笔在纸上刻画的手写感。

无法选择评论对象  勇敢接受未知挑战

「选择评论对象」是评论的第一个考验,一个专业的乐评没有选择余地,只要是重要的音乐会、属于确切范围的,就必须接受挑战。但在可以自主时,他凭的是直觉和过去的经验判断。他说:「目前我尽量避免评论那些可以想像是非常不好的演出,那些极端负面的评论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会有反效果。」的确,作为评论压力颇大,评得不理想,对团队杀伤力既大,也让自己难堪。然而,亲临表演的惊喜和悸动,却又是吸引评论者一再参与、反思、与人分享的最佳动力。如果真需要负评,他也相信总有办法以委婉的方式陈述。

「戏剧、舞蹈、美术在接受训练的时候都牵涉到创作,所以一直都在思考,对评论比较感兴趣。但音乐以演唱、演奏挂帅,著重技术训练,就比较不动脑筋了。」于此,陈汉金不得不喟叹:「在所有的表演艺术领域内,音乐评论是最弱的。」但无论任何困难,创作、演出、欣赏和评论四个阶段的紧密结合,才是整个音乐活动最理想的循环,而这个循环,还需要时间努力推动。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