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计划」之「工业区之旅」,第五站:资源回收场,创作者Markus&Markus。(Christian Kleiner 摄 世界剧场艺术节 提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翻转城市新「视」点 在地人也惊叹!

看2014德国「世界剧场艺术节」

每三年举办一次的德国「世界剧场艺术节」,今年五月下旬至六月初在工业城市曼海姆举办,总监之一的李林塔尔表示「对真实歇斯底里的渴求」是他一以贯之的策展理念,这次结合城市特色及居民参与,推出的两个现地/限地制作:与曼海姆居民合作的戏剧联展「公司计划」及公共空间临时卧房建筑计划「好烂好烂的旅馆」,让参与者得到非常独特的观演经验,市民更可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己原本熟悉的城市。

每三年举办一次的德国「世界剧场艺术节」,今年五月下旬至六月初在工业城市曼海姆举办,总监之一的李林塔尔表示「对真实歇斯底里的渴求」是他一以贯之的策展理念,这次结合城市特色及居民参与,推出的两个现地/限地制作:与曼海姆居民合作的戏剧联展「公司计划」及公共空间临时卧房建筑计划「好烂好烂的旅馆」,让参与者得到非常独特的观演经验,市民更可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己原本熟悉的城市。

德国「世界剧场艺术节」(Theater der Welt),每三年举办一次,发起单位是「德国国际剧场组织」(Internationales Theaterinstitut Deutschland),每一届在不同德国城市举行,有不同的策展人。主要资金来源包括主办市的市政府、邦政府,及德国联邦政府的文化部门。

今年是世界剧场艺术节第十三届,五月廿三日至六月八日在德国西南部的曼海姆(Mannheim)举行。本届由曼海姆国家剧院的艺术总监Burkhard C. Kosminski,及戏剧工作者李林塔尔(Matthias Lilienthal)挂双总监,李林塔尔也是二○○二年世界剧场艺术节的节目总监。从本届邀演的节目,甚至有美国网路维权人士Jacob Appelbaum的开幕演讲,可以看出李林塔尔的强烈个人色彩。

李林塔尔二○○三至二○一二年间担任柏林HAU剧院(Hebbel am Ufer)艺术及营运总监,二○一五年将接任慕尼黑室内剧院艺术总监。他在过去数次的访谈中自承,「对真实歇斯底里的渴求」是他一以贯之的策展理念。这尤其展现在本届艺术节最受瞩目的两个现地/限地(site-specific)制作:与曼海姆居民合作的戏剧联展「公司计划」(X Firmen),及公共空间临时卧房建筑计划「好烂好烂的旅馆」(HOTEL Shabbyshabby)。

工作的城市如何变成文创的城市?

曼海姆人口约卅二万,河港运输量为德国第二大。戴姆勒集团长久以来在此设厂组装车辆,河对岸的化工企业巴斯夫(BASF)拥有德国最大的化学工厂。「公司计划」的戏剧顾问佛尔茉(Nadine Vollmer)说,居民朝九晚五的生活型态,以及「空气中产品的气味」,让人清楚意识到,这里是一个「工作的城市」。佛尔茉表示,市政府这几年积极扶植文创产业,企图增强创意城市的形象。「公司计划」想探讨工业起家的曼海姆,可以多么转型为一个文创城市?

「公司计划」的前身是李林塔尔在二○○二年世界剧场艺术节发明的「公寓计划」(X Wohnungen)。两者的创作与观演形式非常类似:观众两人或四人一组,拿著主办单位发给的路线指引,在城市里行走两个半至三个小时,寻访路线上七个各十分钟的小展演。「公寓计划」的小展演发生在真实的民宅公寓内,而「公司计划」则在工作场所。重点是:这些小展演都是艺术家和该处生活或工作的人们,一起发展出来的作品。李林塔尔表示,「公寓计划」是对人们私领域的偷窥,而「公司计划」则像是对整体社会进行研究的工具。

「公寓计划」曾受邀至国际数十个城市易地重制,本次可说是第一次变体,并一口气策画了三种路线,涵盖工业与后工业之对比,分别是:「工业区之旅」(Tour Industriestraße)、「内城之旅」(Tour Quadrate)、「大公司SAP之旅」(Tour SAP)。

「工业区之旅」  一趟令观众毛孔大开的五感体验

曼海姆的工业区集中在西北方的河港边,难民庇护收容所亦在该区。整个「工业区之旅」在艺术家们的诠释之下,成为一趟令观众毛孔大开的五感体验。

寝具工厂漆黑的小房间,陌生的观众肩并肩躺在柔软的床上,工作人员帮大家盖好被子,拥有美术及应用戏剧背景的创作者Julia Krause和Jens Heitjohann以幻灯老照片和环场音乐,讲述这家一百四十年老字号公司和全球化奋战的故事。

在超大型资源回收厂里,观众喝下的辛辣白干,据说曾是某个家庭弃置的半瓶酒,输出至罗马尼亚蒸馏再蒸馏后,回到德国变成纯净的新酒。Markus&Markus剧团介绍一种不为人知的经济模式。

曼海姆工业区被旅游服务中心小姐形容为「晚上不要一个人去那里」,但「公司计划」让观众一窥了可能永远不会认识的隔壁世界。

「内城之旅」  进入充满活力的移民区

回到市中心熙来攘往的购物街,只一个转弯,繁忙的街景开始不太一样:露天雅座飘来的是土耳其烤肉香,观众报到的咖啡店坐满打扑克牌的大块头中东裔男性,只有艺术节的工作人员是唯一的女生。曼海姆的居民来自一百七十个国家,38%为非德裔人士。「内城之旅」带领观众进入这个充满活力的移民区。

男子理发厅里,观众被奉上一杯传统土耳其茶,澳洲声音艺术家Damian Rebgetz身著体面的白西装,以主持人姿态访问正在工作的理发师、柜台后笑嘻嘻的老板,偶尔也将麦可风交给观众发问。电视里播放的音乐MV,由理发师们轮流演出。艺术家将这十分钟的光环交给这些日常生活专家,替自己和观众都找到一个自在的方式,融入这个充满友谊、竞争、阶层的真实版「决战三千发丝」。

婚纱店里,一袭袭如梦似幻的礼服及婚礼用品挂满店内,工作人员提醒观众不要拍照,因为这一区竞争激烈,不能冒设计被抄袭的危险。戏剧工作者Ersan Mondtag让观众戴上耳机自由参观,聆听女老板自述的打拚过程。每天放学后就来店里写功课混时间的十岁妹妹,在贴满明星海报的小房间,载歌载舞唱著对爱情和婚姻的憧憬,欢送观众离开。

许多内城的商店为家族经营,它们往往不仅是工作场所,也是生活和社交的场所。公领域和私领域的介面,在这里呈现出一种浮动的概念。

「大公司SAP之旅」  思考未来的「工作」是什么?

「大公司SAP之旅」则带观众前往全球企业软体公司SAP的总部。位于邻近小镇Walldorf的总部,园区内绿树扶荫,看不到一般观念里的厂房,只有一栋栋现代化的办公大楼、餐厅、托婴中心、访客宿舍等。和其他两条「公司计划」路线让观众自己按图索骥不同,这次是由SAP员工带著每梯次八位观众在大大小小的会议室、交谊厅之间穿梭,员工自己也成为看表演的观众。

其中一个「现场」表演在可以四方通话的视讯会议室举行。身处三个不同房间内的乐手,透过指挥的视讯,为第四个房间内的观众们演出一场小型音乐会。创作者Ari Benjamin Meyers以这场未来交响乐的幻想雏型,探索音乐的表演性和非物质性。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些乐手是SAP的员工。SAP的员工可以将部分工作时数花在志工工作上,因以可以参与「公司计划」连续四天的演出。

大部分观众其实说不清楚SAP的产品到底是什么,只知道关键字是「企业、软体」。「大公司SAP之旅」希望人们思考:二○五○年时的工作像什么样子?我希望小孩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吗?

《临时工》  让人体验资本主义下的无可脱逃

在三趟旅程中,最令人难忘的是「工业区之旅」倒数第二站的作品《临时工》Arbeiterstrich。这个字是「工人」(arbeiter)和「线」(strich)的结合,指的是移民里的打零工现象。自从欧盟开放各国边界以来,大量经济弱势国移民涌入强势国讨生活,许多人每天清早聚集在城市里的特定地点,等待临时雇主到这里选中他们去做一天或几天的粗活。这个字跟德文「街头性交易」(auf den Strich gehen)有语意上的连结,auf den Strich gehen本义是「沿著线走」,阻街女郎沿著马路边的白线或站或走,等待恩客上门,跟临时工等著被挑选的情形非常类似。

这个作品以一台厢型车载著观众,来到一个名为Quartiersplatz Jungbusch的小广场。乘客从车上播放的录音得知:这个小广场是本市打零工的移民,每天一大早聚集的地方。广场空地上用白线画了一个大圈。两名穿著清洁服的工人,一人在白圈的一端用白油漆画线,另一人则在另一端清除刚刚画上的白线。他们就这样不停地一人画线、一人除线,就像神话里永远都在推巨石上山的薛西佛斯。

目前正在念戏剧硕士的创作者Julian Hetzel,依循这个人肉市场的方式,一大清早到这里挑选「演员」。两名保加利亚的移民同意每天六小时在小广场做画线除线的无意义工作。对他们来说唯一有意义的应该是,艺术家付给他们八点五欧元的时薪,比平常的二至六欧元高。八点五欧元是德国今年四月一日刚通过的法定最低工资时薪,预定明年开始实施。

参与这个作品,是特殊的感受。艺术家在两个工人正前方摆上四张椅子,让观众像在美术馆坐著近距离欣赏墙上的作品。根据观察,大多数观众待了两三分钟后就起身离开,尽管他们有十分钟可以坐在那里。离开可能因为无聊,也可能夹杂著些许不安。因为坐在那里时,很容易联想到:这两个工人之所以在眼前做著世界上最无聊的工作,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自己——在这巨大的资本主义食物链里,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这个作品也是策展人李林塔尔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因为它「把不知名的地方和人们视觉化,让他们被看见。」

「公司计划」三条路线、三种气质,同样都让真实介入艺术。旅途上的找路过程和城市景观,也共同构筑了整体作品,一层层堆叠,提供极端个人化的观演经验。

「好烂好烂的旅馆」  让熟悉的城市变陌生

艺术节的另一个曼海姆专属策展计划「好烂好烂的旅馆」,邀请观众一晚上花廿五欧元,入住出现在城市各角落的临时小房间,企图翻转市民对城市的观察视角,让熟悉的城市变陌生。

「好烂好烂的旅馆」由艺术节和柏林的raumlaborberlin建筑实验事务所合作,公开征件。入选团队需至曼海姆亲手建造可让人入眠一晚的小房间。主办单位征件时开宗明义便说,建材需使用曼海姆的「垃圾」,也就是回收的资源。也提供少许制作费给团队:两百五十欧元。

在并不宽裕的制作条件下,仍有约一百卅件企画参加征选,最后廿二个企画案出线。评审对于小房间的远观和近玩一样重视,企画必须对所在环境提供不寻常的观看角度,与市容构筑出特殊风景,内部设计也要考量到使用者的夜眠和晨起体验。

在此概念之下,出现了许多令人发噱的疯狂房间,难怪所有「好烂好烂的旅馆」每天客满。

例如购物中心正在施工的外墙里,隐藏了第十二号房间《替代舞台》Statttheater。行色匆匆的行人只会看到工地外墙有一面大镜子,要蹲得非常低非常靠近,才会发现原来镜子是一面落地窗,而镜子里还有空间。睡在里面的房客以「我看得见你但你看不见我」的安全战略位置,躺在床上欣赏来往的男女老少。

而来自柏林的五人团队,切割七个大型玻璃回收筒,在市集广场上搭建了第十五号房间《圆顶睡堂》Schlafdom。房客半夜进房时广场上空无一物,早上踏出房门时已身处忙碌的小贩和客人之中;作品达成了「睡著和醒来在不一样地方」的原始企图。

「好烂好烂的旅馆」和「公司计划」将曼海姆转化为一个公众的剧场,两者皆由艺术家以外来者的身分,结合在地人的真实生活创作。这两个「内神通外鬼」的计划,邀请观众进入后回望所处的大环境,非常在地化又全球化,令人难忘。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