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盗墓笔记》看准市场,以众筹的概念完成了市场上的票房奇迹。(王泊 提供)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从「粉丝话剧」到经典笑场 成也观众败也观众

最近改编自当红小说《盗墓笔记》系列的舞台剧,以「众筹」(群众集资)方式,完成了市场上的票房奇迹,也打造出「粉丝话剧」的新兴名词;而北京人艺的经典大戏《雷雨》学生公益场时被观众笑场,引发演员不满,但时代已经不同,经典的诠释是否也该与时俱进?亦值得深思。

最近改编自当红小说《盗墓笔记》系列的舞台剧,以「众筹」(群众集资)方式,完成了市场上的票房奇迹,也打造出「粉丝话剧」的新兴名词;而北京人艺的经典大戏《雷雨》学生公益场时被观众笑场,引发演员不满,但时代已经不同,经典的诠释是否也该与时俱进?亦值得深思。

最近中国剧场圈里几件被热烈讨论的事,不约而同地都指向了观众。

「众筹」原本是一件很温馨的事,众人集资去完成某件有理想有创意的事,成与败坦然以对。但在中国,由于表演艺术在概念上的极端市场化,使得这种温馨的行为很聪明地成了商业操作的手段,甚至宣传行销的利器。演艺圈的众筹风起于流行音乐演唱会,众大歌手以不同城市歌迷的预购成果来决定是否到那个城市开演唱会,引发不少话题。或许是众筹这种行为过于神速地进展到商业手段,众人不及看清,因此成为一个热闹而说不清楚的话题。

尤其在话剧圈,赞成者认为这是市场化必经之路,因为最终要看观众掏不掏钱买票,何不在事前就以观众的需求为导向,来决定话剧的命运,同时作为行销宣传的一种手段,引起话题,对即将演出的剧目有利无弊。反对者则一句话:既然是市场运作的商业项目,有什么资格众筹?或许成功及失败的案例再多一些,这个话题就会沉淀下来,让人看个清澈了。

有了粉丝效应  才有「粉丝话剧」

确实,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制作费庞大的音乐剧《爱上邓丽君》众筹十万元排练费最终成了笑话,而舞台剧《盗墓笔记》则看准市场,以众筹的概念完成了市场上的票房奇迹。《盗墓笔记I》以制作费一百万搏得了三千五百万票房(共演出七十七场),目前正在演出的《盗墓笔记II》制作费增加到三百万,而仅在上海演出的四十五场就进帐两千万,计划中的III、IV、V、VI肯定要追随著观众的脚步而走。《盗墓笔记》创造了「粉丝话剧」这个新名词,而众筹的手法紧扣著粉丝话剧。《盗墓笔记》首先采用了售票网站大麦网上原本为演唱会设计的、以预购方式到期望的城市举办演唱会的「点将」功能,以这种扩大定义的众筹方式成功地把原本就存在的广大《盗墓笔记》小说迷带进了剧场。

粉丝话剧与明星效应有些不同,李宇春参演《如梦之梦》引发「春粉」进剧场,《盗墓笔记》则不靠明星,而是以话剧本身吸引小说的「稻米」(盗迷)们。「粉丝话剧」引起的效应还不小,极尽潮与奢华的「粉丝电影」《小时代》也决定进军舞台剧,共襄「粉丝话剧」之盛举。但就如《盗墓笔记》制作团队自言的,这是一台「没有舞台艺术的粉丝剧」,说它是话剧、舞台剧或是一场秀并不重要,这个产品能取得最多的商业价值才是正道。「粉丝话剧」是否在正剧、实验剧与抒压剧之外成功地分众,待观后效。

经典戏遭笑场  也是善意提醒

北京人艺的经典大戏《雷雨》学生公益场被笑场,引发演员不满,在微博痛心地指陈学生观众的不该,舆论大哗,热议不断。经典人伦悲剧却被视为荒谬剧,且发自内心的笑场,这种现象其实来得稍晚了些。笑场的原因除了剧情之外,可能更多的是表演的方式,经典剧是否也得配著「经典」的表演方式与「经典」的演出形式?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处在后现代甚至后后现代极端多元的审美品味氛围之中,新鲜的事反倒可能是活化石了。如依伽德默尔的释义学理论,诠释不可能保持在一种状态,而是与时俱进的动态,不是依观众的喜好而喜好,而是依当下自发的理解而诠释。年轻学生的笑场是一个善意的提醒。

观众在整个表演生态圈里所处的是最重要的位置,票房需要他造就,演出需要他认可,他是衣食父母,但同时他也是剧场新生儿,如何让他在剧场这个场域中健康安全地长大更需要花费大心力。林子大,什么鸟都有,作为市场,而且是自体生态的市场,中国的表演艺术生态确实有很多现象,是台湾甚至全世界都无由理解的,尤其是在目前表演艺术正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之中,各种充满矛盾的现象令人眼花撩乱。不过,或许这样的过程,正可以体现出表演艺术作为产业的一种犹豫,一种不确定性。

广告图片
纪念大师-张岫云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