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企画特辑 Special 台南文化中心卅周年特辑Special Feature/众所期盼 对台南文化中心的期许

卅年后,我希望……

面对下一个卅年,你期待台南文化中心有怎么样的面貌?我们访问了在地的表演艺术工作者、艺术教育者、资深观众与附近商家,让他们说出他们对台南文化中心的未来想像,一幅生气蓬勃的文化图景,灿然展开……

面对下一个卅年,你期待台南文化中心有怎么样的面貌?我们访问了在地的表演艺术工作者、艺术教育者、资深观众与附近商家,让他们说出他们对台南文化中心的未来想像,一幅生气蓬勃的文化图景,灿然展开……

成为文化、艺术、美好生活的指标性存在

文字  张秀琴 秀琴歌剧团团长

对生活在戏班的我们来说,早期文化中心似乎只是个演出场地的代名词,所以切身相关的就是场地设施、停车位不足等问题。但微妙的是几度进出文化中心这个场域后,我看到的不再只是硬体设备,主导这个场域的是「人」,「人」与「空间」才构成了这个场域。

不论是静态文物展示、动态表演,还是漫步、休憩于其中的人们,凝塑出一种艺术与休闲交互渗透的氛围空间,在这里有人们的共同记忆,是个人的,也是集体的,随著愈来愈健全的空间架构而不断积累。我记得和善协助我们的场内人员,也记得买票进剧场支持我们的观众,多希望这个场域有愈来愈多的优质演出与艺术交流,让更多的美好留在人们心中。希冀卅年后的台南文化中心会是个文化、艺术、美好生活的指标性存在。

主动策展,增进国际交流

口述  罗文瑾 稻草人现代舞团艺术总监

文字  吴思锋

过去卅年,台南的戏剧与舞蹈环境都愈来愈好,舞蹈从最早普遍的舞蹈社型态,逐渐走向专业舞团的营运模式。这几年文化中心增加了小型的原生剧场,使用率非常高,虽然因为空间本来的限制,让团体必须花费成本打破镜框式的观演位置,但还是让台南及外地的中小型团体在台南诚品B2艺文空间厅歇业以后,有新的小型剧场可以使用。

对于文化中心的下一个卅年,我希望它可以增加策展的主动性,甚至外聘艺术总监,运用演艺厅与原生剧场两个空间,主导展演内容,甚至不一定都要找在地团队。或者文化中心借由驻馆计划让团体进驻,透过互相更密切的合作,资源相加相乘,促进艺术展演提升与推广能量。与国外不同场馆缔结馆际交流,互相推荐表演团体,交换进驻,增进艺术实质的对话也很需要。然后,希望能慢慢出现很特别、让人会特地来台南看的节目。这些都可以让文化中心突破既有框架,走出独特定位。

敞开双臂,拥抱每一个城里的灵魂

文字  蔡柏璋 台南人剧团艺术总监

在伦敦求学的那段日子里,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剧场。

国家剧院的大厅,有好几张五颜六色的沙发椅,还有一个精致的吧台,全天候欢迎民众来这里歇著,看看报纸小酌一番,小朋友也可以在地毯上玩游戏,边听著免费的音乐性表演。

剧院外的泰晤士河畔,总有五花八门的各式市集,其中不乏精采的二手书籍和唱片、道地的英伦美食、素人的创意商品、还有表演的咨询柜台及购票中心,更有街头艺人的表演。即便什么都不买,光是驻足河边,也心旷神怡。

这里的大门是敞开的。这里和人民的生活是融为一体的。你不需要穿著高尚才能踏进这里,妳不见得要买了戏票才能走进这里。剧场、音乐、舞蹈、演说……再也不是筑起高墙的精英艺术,而是和人民极度贴近的一种——生活享受。

我常想,既然戏剧和人们的关系如此密切,一个表演艺术的场域,当然也该敞开双臂,拥抱每一个城里的灵魂。期许卅年后,我们台南的文化中心,无论里里外外,都能让各种不同领域的艺术工作者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舞台,不只是自在的游乐场,也能够欢度午茶时光,更能展演世界级水准的表演节目,进而体现府城在地的文化精神,结合小吃特色、人情的温度、创意手作的小卖,持续发扬在地的传统技艺。

人是活的,文化是流动的,生活的态度是培养的,美学,是慢慢酝酿出来的。有什么城市比台南更值得拥有这些呢?

大师、新人与孩子的创作都在这里一同较劲

文字  林信宏 铁支路边创作体艺术总监

就印象所及,七岁以前的记忆,是空白的。国中以前,一直以为文化中心就是一个走路可以到的地方,虽然每次去都要发动机车……身为东区小孩的我来不及参与前期的过程,而这五年来,感受深刻,感恩在心,关于再一个卅年的向往,必须细细道来……

我向往,再一个卅年过去以后,在展览室里看见更多的大师美术作品,无论是当代或近代,东方与西方;更期待新锐视觉艺术创作者,在这里展现艺术生命,毕竟新人需要空间,也需要更多的曝光。

我也向往,更多的孩子,可以在这空间内发现创作新天地。毕竟艺文的培养,需要时间也需要投资和亲身体验。所以,我期待有一枚神经病老师或是神经病校长,挑战升学主义,策动各年龄层更深度的展现表达,无论是画作的展览,或是动态的表演,台南文化中心都是艺术种子的发芽圣地。孩子们的画作与国际大师还有前辈画家,甚至是与刚出校园的大哥哥大姊姊同场较劲,孩子们可以告诉来看他作品的陌生人们,他笔下的世界(就算孩子只说,这样画我很爽,也是被允许的)。另外一处,有群孩子们经过时间的排练、汗水的流淌,在灯光下展现他们心中的话语或行动,唱出他们心中的旋律,编写著少年轻狂的歌词,舞动心中那关于成长的不安骚动,借由表演、展览,迈向勇敢的第一步,面对这总是不满足的生命,自己去体验,理解,追求。

这里,将不只是一栋建筑而已,也不只是一栋有历史的建筑而已。对于在这生活的人们来说,这是有故事有情感有记忆的田圃。

建构当代文创艺术链,催生「品牌台南」国际化的都会城市

文字  顾哲诚 台南应用科大舞蹈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一九八四年十月六日台南文化中心正式启用,历经几次的变革,至今卅年光景,演艺厅、原生剧场升级改建提供艺术团队合适的表演场所,同时带引艺术创作风潮,亦活络了民众参与欣赏艺术创作的氛围。加上近来人才陆续回流,到市府一连串政策推动,用心及热络的态度,用文化活动造就出超越往昔休闲环境品质的提升盛况。以幸福自居的台南市民对在地文化的重视,美感经验融入生活内涵的积累,都迅速让文化艺术发展方向有了明确的对应延伸,各类型的艺术作品呈现,也显现出台南市为台湾文化首善之地的都市容貌。

文化发展传承的目标,不仅是人才的累积与艺术再造的持续,历程中的辉煌反映了短暂的高峰现象,如何再创每一个「下一次」辉煌,须仰赖有效政策与艺术执行力的结合。台南文化中心所要扮演的角色,除了推动活化居民的生活内涵与亲近艺文环境的结合外,未来的文化艺术推动可将商业金融、文创设计、流行时尚与艺术展演等包装综合营运,从广度资源领域汇聚力量,以台南文化中心为基地,用创意描绘建构当代文化城蓝图,从在地独特艺术风格开展、建构与延伸,搭配合乎当代潮流与在地生活相关议题的持续推动,发展扩至整体南台湾的艺术链营运为目标。融入异国文化刺激当代思考创意,到台南品牌的艺术产品输出,从政策鼓励、企业赞助,结合艺术能力的循环工作中,滚动出一波波完善品质及适时适量产能的作品,活化生活机能及催生艺术荟萃的现代型态都会城市,以「品牌台南」树立标竿,作为台南文化中心下一个卅年辉煌的努力方向。

期待成立一个正式编制的交响乐团

口述  张兆荣 观众,文华妇产科院长,61岁

文字、摄影  佟孟真

观赏表演年数:约40年

观赏表演频率:一年约四、五十场

我与家人常常到台南文化中心欣赏音乐与戏剧,但因为廿四年前我们回到新营定居,所以就近更常到新营文化中心,小孩从小也都在新营文化中心成长,包括儿童阅览室、才艺课程的参与、假日亲子旅游活动等。廿多年前,虽然已经有文化中心,但欣赏音乐的人口还是很少,只要有古典音乐的表演,都要用宣传车在外面一直跑。

因此,我在十八年前开始推动音乐欣赏,与几位爱好音乐的朋友成立「台南县新营爱乐协会」,每两周举办一场户外演奏会,地点在新营文化中心户外、社区、庙口或公园。大概举办了二、三十场后,市民的反应都很好,也开始很期待这样的活动,后来当时的新营市长在文化中心后面盖了一个户外艺术广场,才开始有了固定的表演空间与舞台。

台南既然称为台湾的文化首都,我希望台南文化中心能有一个正式编制的交响乐团,这样水准才能提升,不负文化首都的声名。音乐是艺术里很重要的表演形式,而乐团有很多种编制方式,无论是大、中或小型室内乐团,都可以在台南市的各个地方巡回表演,而不是需要表演时才召集临时组成的演出团队。未来,我希望政府可以为台南的文化活动编列更多预算,不是用在大型节庆上,而是用于更深入培养文化欣赏的形式当中。

艺文活动的种类可以更多元

口述  吴灿晃 附近商家经营者,49岁   

文字、摄影  佟孟真

店名:古都小吃

店龄:约19年

这家店已经开十几年了,但我接手这家店还不到两年,现在有很多观光客会到这边来活动,陆客品质也比较好,有时候外国人来我这边吃东西,会用手势点菜,我虽然听不懂英文,但如果刚好有在附近银行上班的客人来用餐,他们就会帮我翻译。我刚接手经营这家店的时候,对面冷饮店只有周末开,现在已经天天营业了,这显示出最近因为观光客的关系,营运比较好。

但应该是市政府与亿载金城的艺文活动,把活动人潮的效应给分散掉了,最近感受到假日人潮似乎没有像之前那么多。我们附近店家的消费人口,除了平常住户与上班族,就是文化中心的假日人潮,所以如果有活动,气氛也会变得热络,自己的小朋友也会过去欣赏,好像活动量比较少,假日人潮就会大概就会掉了两成左右。不过六月份时有场音乐会活动,人潮变得非常多,大概是最近最多的一次。

就我的观察,文化中心的对面就是公园,整个环境面来说,如果艺文活动可以更精致蓬勃一些,附近的住户也可以参与更多。像现在已经有这么多样化的客源进来,所以我希望未来的文化中心可以有更多的活动与事件发生,艺文活动的种类可以再多元一些,吸引更多人来参与。

希望它未来可以成为艺术村的型态

口述  李英绮 在地学子,文藻外语大学二年级,19岁

文字、摄影   佟孟真

观赏年资:7年

观赏频率:半年10次

因为小时候学舞,我从小六到国高中时期就常常在文化中心的假日广场演出与看表演。之后比较大型的表演经验则是跟兰陵舞团的学习与合作,约莫有三年的时间,每一年都有展演呈现,加上自己舞团的发表,半年大约会看三到四场舞蹈。其实舞蹈与戏剧我都很喜欢,比较常接触的是台南人剧团与那个剧团,也会尝试 观赏其他不同类型的戏剧。

这些年来,我觉得台南文化中心外观上没有太大改变,但表演艺术欣赏人口近几年有增长的趋势,节目上也多了一些跟国外舞团的合作或正式大型演出。不过演艺厅规模可容纳的人数还是不太够,以前学校演出会有家长一起来欣赏,但常常无法容纳所有的学生与家长,所以希望座位数可以再扩增一些。

未来的文化中心,我希望它可以是一个艺术村的型态。除了平常的售票演出,周边也可以有很多开放式的表演,包括街头表演的形式,提供有才华与表演欲的人演出的舞台,让欣赏表演一事更融入生活,这样对南部观众来说可以显得更亲和一些。文化中心目前主要为舞蹈与戏剧表演者开放,对美术绘画等类别来说感觉较少,如果国内有些美术馆已经开始融入展演形式,文化中心也可以朝向艺术村的概念发展。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